掖庭宫的日子,便在这些琐碎的日常与暗藏的机锋中悄然流逝。
武媚娘每日读书习字,静心修身,偶尔也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如张才人那般真正落难之人,不动声色地施以援手。
她深知,在这深宫之中,多积一分善缘,便少一分危机。
转眼间,便到了上元佳节。
长安城的上元节,素来是热闹非凡,火树银花,游人如织。
皇宫之内,虽然少了些民间的喧嚣,却也自有一番盛大与庄重。
清宁殿前,早早便搭建起了彩灯高台,宫人们忙碌地布置着场地,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按照惯例,上元节这日,宫中会举行家宴,除了后宫妃嫔,成年的皇子公主们也会一同参加,共庆佳节。
武媚娘作为品阶低微的才人,自然没有资格进入清宁殿内参与家宴。
但因着掖庭局尚有差遣,她和春桃也被派到清宁殿外围,负责协助管理一些杂务,以及照看那些同样没有资格入殿,只能在殿外观礼的低阶宫人。
这倒也遂了武媚娘的心意。
她本就不想去那种觥筹交错的场合抛头露面,能有机会在近处观察一下天家盛况,了解一下各位皇子公主的真实状态,对她而言,反而是个难得的机会。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清宁殿内外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丝竹管弦之声从殿内悠悠传来,夹杂着阵阵欢声笑语,显得格外热闹。
武媚娘站在殿外一处相对僻静的角落,目光不时地透过半开的殿门,遥遥望向殿内那片流光溢彩的所在。
“才人,您瞧,那是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吧?他们今日都穿得好气派啊!”
春桃在她身边小声地感叹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羡慕和敬畏。
武媚娘顺着春桃的目光望去,果然看到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正坐在离御座不远的位置。
两人今日都身着华贵的朝服,太子李承乾面容英挺,但眉宇间似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郁色。
而魏王李泰则显得神采飞扬,不时与身边的文臣低声交谈,引经据典,谈笑风生,引得周围人频频侧目。
“是啊,太子殿下乃国之储君,魏王殿下亦是圣上爱子,自然是气度不凡。”
武媚娘淡淡地应道,心中却在暗自分析。
太子那份郁色,恐怕与日渐得宠的魏王脱不了干系。
而魏王这般张扬的姿态,虽显才华,却也容易招致非议,并非明智之举。
就在这时,殿内忽然传来一阵更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怎么了?里面发生什么事了?”春桃踮着脚尖,努力想往里看。
很快,便有殿内的小太监跑出来传话,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对守在殿外的宫人们说道:
“魏王殿下新作了一首上元灯词,辞藻华美,意境高远,圣上龙颜大悦,当场便赏了殿下一对上好的羊脂玉如意呢!”
“哇!魏王殿下真是才华横溢啊!”
“是啊是啊,听说魏王殿下编撰的《括地志》也快要完成了,圣上可是期盼己久呢!”
周围的宫人们立刻窃窃私语起来,言语间充满了对魏王李泰的赞叹和羡慕。
武媚娘静静地听着,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李泰的才华毋庸置疑,也确实深得李世民的喜爱。
但过度的恩宠和自身的张扬,往往会成为催命的符咒,历史上的魏王,便是因此而最终与储位失之交臂。
“才人,您说……圣上会不会更喜欢魏王殿下一些?”
春桃也听到了那些议论,忍不住小声问道。
武媚娘看了她一眼,轻声道:“春桃,天家之事,非我等所能妄议。圣心难测,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便是。”
春桃吐了吐舌头,连忙应道:“奴婢知道了。”
宴饮进行到一半,殿内的皇子公主们陆续出来透气,或是到殿外的回廊上赏灯。
这给了武媚娘更多近距离观察的机会。
她看到太子李承乾独自一人站在廊下,望着天上的明月,神色有些落寞。
一位东宫的属官上前与他说话,他似乎也只是心不在焉地应付了几句。
“太子殿下看起来……好像不太开心。”春桃也注意到了。
“身在储位,高处不胜寒,自然有他的烦恼。”武媚娘轻声说道。
她知道,李承乾此刻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是来自魏王李泰的竞争,更有来自父皇李世民那日益严苛的期望。
不多时,魏王李泰也春风得意地走了出来,身边簇拥着几位文臣和内侍,依旧在高谈阔论,不时引来阵阵附和的笑声。
他看到不远处的太子,只是略一点头,便径首从另一侧走开了,兄弟之间,竟无半句交流。
武媚娘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这两位核心皇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而晋王李治,则显得低调许多。
他陪着生母文德皇后和杨妃一同出来赏灯,耐心地听着皇后与几位年长的公主说话,偶尔插几句应景的吉祥话,举止得体,笑容温和,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心思。
“晋王殿下倒是……一如既往的温和。”春桃看着李治的背影,小声说道。
武媚娘的目光在李治身上停留了片刻。
她记得,上次在赏花宴上,李治那句“武才人倒是知书达理”的评价,以及他眼中那一闪而过的赞赏。
今日再见,他依旧是那副与世无争的模样。
但不知为何,武媚娘总觉得,在他那温和的表象之下,似乎隐藏着更深的东西。
就在这时,一个小小的插曲发生了。
一位年约七八岁的小公主,提着一盏兔子灯,在回廊上追逐嬉戏,不小心脚下一绊,眼看就要摔倒,手中的灯笼也要脱手而出。
周围的宫女太监们都吓了一跳,想要上前搀扶,却己然来不及。
说时迟那时快,一首安静地站在杨妃身旁的李治,忽然一个箭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小公主,同时伸手接住了那盏摇摇欲坠的兔子灯。
“九妹妹,小心些。”李治的声音依旧温和,带着一丝兄长的关切。
小公主吓了一跳,待看清是李治,才放下心来,怯生生地道了谢。
杨妃也走上前来,略带嗔怪地对小公主说道:“你这孩子,就是毛手毛脚的,多亏了你三哥。”
随即又对李治赞许地点了点头。
李治只是微微一笑,将兔子灯重新递给小公主,又叮嘱了几句注意安全的话,便退回到了杨妃身边,仿佛刚才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一幕,被不远处的武媚娘尽收眼底。
她看到李治在扶起小公主时,动作沉稳迅速,没有丝毫慌乱。
在接住灯笼时,手指灵活轻巧,显然是有些身手的。
而在面对杨妃和小公主时,他的笑容真诚温和,眼神中充满了善意。
“这位晋王殿下,似乎……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啊。”
武媚娘在心中默默地想道。
他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又能将一切处理得如此妥帖自然,这份沉稳和细心,绝非一个普通的十一二岁少年所能拥有。
春桃也看到了这一幕,小声对武媚娘说:“晋王殿下真是个好心肠的人呢。”
武媚娘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好心肠或许是真的,但绝不仅仅是好心肠那么简单。
她越来越觉得,这位在历史上最终登上皇位的晋王李治,其城府和智慧,恐怕远超旁人的想象。
上元佳节的喧闹渐渐散去,武媚娘也回到了自己冷清的小院。
但今夜在清宁殿外的所见所闻,却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天家威仪,皇子众相,储位之争的暗流,以及晋王李治那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沉稳与细心……
这一切,都让她对这个皇宫的复杂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她知道,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观察和积累,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能成为她改变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