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清晨,我站在城南的一条老街上。
天还没亮,摊贩己经开始摆摊。
远处传来早市开门的声音,还有孩子们跑过小巷的脚步声。
我手里拿着相机,准备开始新一天的拍摄任务。
这次我要记录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而是千千万万个挣扎在边缘的学生 。
一、我走进了一所普通高中
这是本地一所生源最差、资源最少的学校。
没有空调教室,也没有名师辅导班。
只有几个老师,和一群咬牙坚持的学生。
我站在校门口,听见一个女孩低声背单词。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笔记。
“你是来采访的?”她问我。
我点头:“是。”
“你们愿意让我拍下你们复习的样子吗?”
她笑了:“我们不是‘重点考生’。”
“但我们也在努力。”
我拍下了一个女孩的真实生活
她叫李晓,高三学生,复读一年。
“你爸妈支持你吗?”我问。
她摇头:“他们说家里供不起两个大学生。”
“我弟弟今年也高考。”
“那你为什么还要继续?”
“因为我相信自己能考上。”
“哪怕没人信我。”
我按下录制键,眼眶发热。
她在凌晨西点起床,五点半到校;
晚上十点放学,回家后继续刷题到深夜。
有一次,我问她:“你不累吗?”
她笑着说:“当然累。”
“但我知道,如果我现在停下,就真的输了。”
夜晚日记
“今天,我遇见了一个女孩。”
“她不是‘重点考生’。”
“也不是‘成绩优异’的那种。”
“但她比谁都清楚——”
“靠自己赢一次,比靠别人赢一百次都重要。”
“她说她不想被安排命运。”
“她想写属于自己的结局。”
“我想起陈墨。”
“他也是这样的人。”
“只是他用一张白卷撕开了真相。”
“而我现在,要把它讲出去。”
我上传了这部作品
标题是:《那些没被看见的学生》
简介写着:
“他们不是应届生。”
“也不是复读生里的优等生。”
“他们是被忽略的孩子。”
“没有补习班,没有内部资料。”
“但他们依然在拼尽全力活着。”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现实。”
“我想让更多人看见。”
片尾缓缓浮现一句话:
“他说过要用一张白卷撕碎谎言。”
“而我,用一生去讲述这件事。”
视频上线后,播放量迅速上涨
有人留言:
“我也曾是这样的学生。”
“没人教我怎么做题。”
“我只是靠自己熬过了这一年。”
“谢谢你拍下我们。”
“至少有人记得,我们也在努力。”
我看着这些评论,心里一阵酸涩。
这不只是关于陈墨的故事。
这是我,也是无数个他的故事。
他在远方留言了
“你说得对。”
“他们也值得被记住。”
“我不是唯一一个挣扎的人。”
“但我希望你能让更多人知道,公平还在。”
我回他:
“我一首都知道。”
“你教会我的,不只是怎么赢。”
“是怎么活得真实。”
我开始接触更多复读生
第十五天,我去了一所民办补习机构。
那里坐满了学生,有落榜的、有家境困难的、也有像陈墨一样沉默的少年。
我问其中一个男生:“你觉得你能考上吗?”
他低头看题,然后抬头:“不知道。”
“但我只能拼一次。”
“你爸呢?”
“我爸说,考不上大学,就跟我姐打工。”
“可我不想那样活。”
“那你怎么办?”
“我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他说,“剩下的时间,全在学。”
我拍下他做题的画面,配上旁白:
“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靠关系赢。”
“但每个努力的人都值得尊重。”
我剪下一段对话
“你说过一句话,我一首记得。”
“你想拍真实的人,那你得先活成真实的自己。”
“现在我才明白。”
“这不是爱情。”
“这是成长。”
“我终于活成了我自己。”
“也终于敢讲出他们的故事。”
我在街头遇见一位送外卖的女生
她背着书包,在等红绿灯时偷偷翻书。
“你在干嘛?”我问。
“备考。”她说,“白天送外卖,晚上刷题。”
“你真拼。”
“我只能拼。”她说,“不然谁来帮我弟上大学?”
“你不觉得累吗?”
“当然累。”她说,“但我不能认输。”
我举起相机,录下她骑车离开的身影。
那是一个真正靠自己活下去的女孩。
我把这段采访剪进了纪录片
我配文:
“她不是学霸。”
“也不是‘特殊考生’。”
“她是那个,靠自己赢一次的人。”
“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资源。”
“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放弃。”
“只要有人愿意坚持。”
“就一定有人愿意记录。”
林小雨发来语音
“你知道吗?”
“他昨天模考成绩出来了。”
“进步了20分。”
“医生说他营养不良,但他还是坚持复习。”
“他说,他不能输。”
“不然那些像他一样的人,就会觉得连努力也没用了。”
我听着这条语音,泪流满面。
我在医院门口再次见到他
母亲刚做完检查,我正坐在长椅上等结果。
他站在我面前,手里拿着一本笔记。
“你妈还好吗?”他问。
“还好。”我说,“就是身体还很弱。”
他点点头,然后递给我一封信。
“这是我写的。”他说,“关于当年的事。”
“我想让你知道,我没忘记你。”
我接过信,眼泪无声滑落。
我们在医院走廊聊了很久
“你还记得那句话吗?”他问。
“哪一句?”
“你说过的那句。”
“你想拍真实的人,那你得先活成真实的自己。”
“我记得。”我说,“所以我现在才敢拍这些人。”
“你变了。”他说,“变得比以前更坚定。”
“是你拉我醒来的。”我说,“不是一次,是很多次。”
我在镜头前说出那句话
“他曾用一张白卷撕碎了我的世界。”
“而我现在,正在用一生将它拼好。”
第二十天,一家教育类公众号找我合作。
“我们看过你的作品。”负责人说,“我们想找你聊聊。”
我点头:“你想问什么?”
“你觉得教育公平是什么?”
“不是分数。”我说,“是机会。”
“是每个人都能靠自己赢一次的机会。”
“你是为了他才拍这些的?”
“曾经是。”我说,“但现在不是了。”
“我是为了他们。”
我剪下了她的背影
李晓每天骑车上学,风雨无阻。
她在采访中说:“我不是天才。”
“我只是不想认输。”
我拍下她骑车的背影,配上音乐与旁白:
“她不是‘重点考生’。”
“但她比谁都拼命。”
“她不是为了赢。”
“而是为了不输。”
我决定去山村看看
第二十三天,我申请加入一个公益影像组织。
负责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拍这个?”
“因为有人告诉我——”
“如果你想拍真实的人,那你得先活成真实的自己。”
他点头:“那你己经做到了。”
“我还在路上。”我说,“但我不会停下。”
我在街头拍下一对父子
父亲常年洗碗,手关节肿大。
儿子在角落里背单词,眼里全是光。
“你爸支持你读书吗?”我问。
“支持。”他说,“他说只要我能考上,他就值了。”
我按下录制键,泪水模糊了视线。
我收到一封邮件
来自北京一家纪录片基金会。
“我们看过你的作品。”
“我们想找你做一个系列。”
“主题是‘乡村学生的生存状态’。”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提供资金与资源。”
“我们需要真实的故事。”
“而你,己经讲了很多。”
我握紧拳头,心里一阵激动。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被人认可。
不是因为我爸是谁,
也不是因为陈墨是谁,
而是因为我拍出了真实。
夜晚,我梦见他站在我面前
他递给我一本教案。
“我正在备课。”他说,“还要批改作业。”
“但我不觉得累。”
“因为我知道,他们在等我。”
“你还记得那句话吗?”他问我。
“哪一句?”
“你想拍真实的人,那你得先活成真实的自己。”
“我记得。”我说,“所以我来了。”
“那就别回头。”他说,“你己经活成了你想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