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春上,还有一件喜事。
那就是怀胎十月的李媚儿。
快要临盆了。
徐州也提前派张弘去李家镇,接了李媚儿的阿婆吕氏过来,并找了一个穿着干净的接生婆,事先养在后衙院里备着。
到了李媚儿分娩的那天。
只听到西厢房的李媚儿叫了几声之后。
接生婆子便小跑着过来报喜了。
知县娘子生了一对双胞胎。
大喜。
徐州也没小气。
直接给了接生婆子十两银子,算是赏钱。
于是接生婆子喜滋滋的回到了西厢房。
等到徐州去西厢房的时候。
李媚儿已经收拾干净,并换了一身衣服。
两个刚诞下的婴儿,被包在襁褓里,并排放在李媚儿身边的木榻上,已经深身无力的李媚儿,也在被她阿婆吕氏扶着,小口的吮着事先炖好,温着的稚鸡汤。
徐州也让灶妇炖了一些浓白鲫鱼汤。
现在还在灶上热着。
看到徐州过来。
李媚儿咽下最后一口稚鸡汤,将碗交给阿婆。
抬头冲徐州笑了一下。
徐州也换了吕氏,扶着李媚儿的双肩,在木榻墙边的叠放被子上,倚靠下来。
李媚儿这一番,给徐家生了个双胎。
功劳肯定功不可没。
徐州让李媚儿靠在他身上休息,也顺便看了一下,两个襁褓中正在睡觉的婴儿,两个孩子还太小,看不出每个人的模样。
徐州只看到其中一个婴儿,睫毛很长。
李媚儿笑着说,哪一个是女娃。
夫婿的眼睛看的还挺仔细。
李媚儿也感到高兴,夫君对这两个孩子,还是挺关心的,连孩子的睫毛也看的这么仔细。
家中添了人口。
徐州也是要向琅琊郡沂州那边老宅的人报喜的。
李媚儿这边。
李慎他们一家也早早送来一些稚鸡蛋,稚鸡,鲫鱼,给李媚儿补身子。
李媚儿的二叔李本一家,当然也跟着李慎一起来了,现在李媚儿的双亲已逝,徐州也把他们当做了李媚儿的家人。
李本也非常高兴。
徐州终于也对他们冰释前嫌,不再拿他们当外人了。
在李媚儿未分娩的头些日子。
徐州已经将李媚儿的大堂哥李虎,安排到了前面的县衙,当了一个捕快差吏的吏缺,李本知道之后,也非常高兴。
琅琊郡沂州老家那边给新生婴儿"剪头"的日子,男娃是婴儿生后的第十二天,女娃是第九天。
现在徐州打算都是第十二天,因为那个小娃是双胞胎,又是同一天生的。
琅琊郡沂州老家徐家的家主徐业,带了两个儿子,徐兴与徐昌及张氏。
紧赶慢赶在"剪头"的头两日,赶到了江宁府常苏松的县府。
古代的路不好,赶路工具又慢,乡下平民百姓,与禾农,只能用牛车,吱吱嘎嘎的一天也赶不了多少路程,而且还要上船过江。
过了江,到了江宁府,又得走个三两天,才能到达常苏松的县府。
当然也不用特意打听便到了县府。
徐州也事先提醒常苏松守门的差吏,如果有从琅琊郡沂州过来的人,便带到县府。
古代的人行走都要带着户帖,与路引。
守城门的差吏检查过往的行人的路引。
一见是从琅琊郡沂州那边过来的人,便恭敬的带着他们,去了县府后院。
这次跟着徐昌和张氏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徐州最小的那个妹妹,徐杏。
徐杏一见到李媚儿榻上的两个小婴儿,便蹦蹦跳跳的跑了过去。
这时两个婴儿已经睁开眼了,憧憧的看着眼前这个调皮的女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