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围攻之后,汉国犹如浴火重生之凤凰,将其全部的精力与心血都倾注到了军事领域的发展之上。
然而,令人瞩目的是,汉国并没有选择大张旗鼓、高调行事,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稳健且低调的策略来推进自身的发展。
它如同一位深藏不露的智者,默默地积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巩固着自已的势力范围。
在这个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时代里,各国之间明争暗斗不断。
汉国深知要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谋求一席之地并实现真正的强大并非易事,故而它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已的每一寸土地,努力在众多国家之中站稳脚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战争使得汉国全体平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一心。
这种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无疑令汉国朝堂上下的所有人感到由衷的欣慰与欢喜。
毕竟,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民众的支持与奉献。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小部分心怀叵测之人。
由于某些原因,这些人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地位,心中充满了怨恨与不甘。
于是乎,他们开始暗中勾结那些同样对现状心存不满的人们,并策划起一场谋反叛乱的阴谋。
然而,这些人的如意算盘终究是打错了。
如今的百姓们安居乐业,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又怎会轻易被他人煽动起来参与那等掉脑袋的危险行径呢?
正如后世学者所专门研究指出的那样:只要百姓能够吃饱穿暖,过上安稳太平的日子,他们便绝不会轻易听从他人的号令去从事造反这般风险极高之事。
正因为如此,上次的叛乱最终得以被霍英轻而易举地平定下来。
这场风波不仅没有给汉国带来太大的冲击,反而进一步彰显了汉国民众的忠诚以及国家治理的成效。
生活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日复一日地缓缓向前推进。
霍英每天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他不停地在各种文件上签下自已的名字,并深入思考着百姓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难题。
为了改善民生,他时常会对国家现行的政策做出一些细微的调整和变革。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霍英却被一件烦心事搅得心神不宁。
就在今日的早朝上,那些大臣们竟然纷纷进言,提出要为皇帝甄选王后之事。
这个提议犹如一道惊雷,瞬间将霍英震在了当场。
仔细想想,汉国自建立至今,满打满算也不过短短数年光阴而已。
遥想当年,霍英初登族长之位时,年仅十三岁,时光荏苒,如今的他也不过才刚刚年满十九岁罢了。
按照后世的标准来看,男子通常要到二十二岁才算到达适婚年龄,而女子则是二十岁方才适宜嫁人成家。
可眼下所处的时代乃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风俗民情大不相同。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普遍都会选择在十五岁左右便步入婚姻殿堂。
甚至对于那些家境贫寒之人来说,可能早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组建家庭、生儿育女了。
当然,也有部分贵族阶层会选择在及第之后再行婚配,但这种情况毕竟只是少数。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婚姻习俗,就连霍英这位穿越而来的现代人一时之间也难以完全把握其中的门道。
要知道,前世的时候,他对于这段历史时期的认知其实相当有限。
尽管也曾接触过一些相关资料,但终究只是略知皮毛而已。
而霍英呢,则是在穿越到这里之后,方才知晓了这一状况。
如今面临着被催婚的局面,着实让他感到颇为头疼。
毕竟,他对婚姻之事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然而,经过一番思考后,霍英心里也很明白,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子嗣后代,确实难以稳定住下方众人的心。
正是因为此次被催婚一事,使得霍英意外地了解到了许多之前未曾关注到的情况。
这些新获取的信息和见解,在他脑海里不断交织、碰撞,最终促使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待到明日早朝之时,将此事郑重地向朝堂之上提出。
次日早朝,群臣齐聚。霍英座于朝堂之上,神色镇定。
“孤昨日听闻诸位爱卿提及选后的事情,孤亦有所思量。
孤虽年少,但深知子嗣传承之重。然孤以为,当下汉国初兴,百事待举,孤欲效仿古贤,先以治国为本,暂将婚事缓行。”这是霍英目前不想结婚的推辞罢了。
群臣听后议论纷纷,霍英抬手示意安静,接着说道:“孤观他国,不乏因后宫干政或立后不当而生乱者。
孤愿全心致力于民生改善、国力增强。
待我汉国兴盛至极,四海升平之时,再议立后之事。
况且,孤如今尚在学习治国之道,成婚恐分心。
孤相信,孤若能将汉国带入盛世,何愁无合适女子相伴。”
大臣们面面相觑,虽有几人还想劝谏,但看到霍英坚定的眼神,终是把话咽了回去。霍英长舒一口气。
他知道这个决定暂时平息了朝堂上关于立后的纷争,但未来的路还很长,他还要继续努力。
不仅要让汉国更富强,也要慢慢寻找那个能与自已并肩同行的女子,不管她出身何处,只要能懂自已的抱负即可。
随后,霍英郑重地颁布了一道旨意:从今往后,汉国男子需年满二十岁方可成婚,而女子则要等到十八岁方能出嫁。
此旨意一出,犹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上瞬间炸开了锅。
诸位大臣们被吓得面如土色,纷纷挺身而出,直言进谏道:“大王啊,您此举实乃万万不可行之举!若真如此施行,恐怕百姓们定会心生怨念,届时国家必将动荡不安呐......”一时间,各种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借口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面对群臣的激烈反应,霍英并未动怒,而是心平气和地解释起来:“诸位爱卿有所不知,本王之所以定下这般规矩,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男子在二十岁之前,大多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身尚无足够能力承担起养家糊口之重任。
再者而言,女子过早成婚不仅会大幅提高其死亡率,甚至有可能出现一尸两命的惨状。
试问,让未满十八岁的男女仓促成婚,岂不等同于草菅人命?
故而,本王才下定决心下达这道旨意。
倘若各位对此心存疑虑,大可以派人出去探访一番,自然便知其中缘由了。”
然而,任凭霍英如何苦口婆心地解释,下方的大臣们依旧交头接耳、议论不休。
眼见局面难以控制,霍英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得宣布退朝,并言道其余事宜留待明日再议。
语罢,他便转身拂袖而去,只留下一群仍在喋喋不休争论着的大臣们呆立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