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01章 大炼钢铁的号角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4752
更新时间:
2025-05-16

裹挟着煤灰的北风掠过红星轧钢厂的烟囱。高音喇叭里《社会主义好》的旋律被撕成碎片,混着高炉轰鸣在厂区回荡。

李向前握着听针的手掌沁出汗珠,看着宣传栏上新刷的标语 ——“全民动员大炼钢铁,月产万吨力争上游”,红漆顺着木板缝隙往下淌,在青砖地上洇出暗红的血痕,刺鼻的气味与车间飘来的硫磺味绞在一起,呛得他不住咳嗽。

厂礼堂的铁皮屋顶在狂风中剧烈震颤,像随时要被掀翻的船帆。杨厂长踩着摇摇晃晃的木梯登上讲台,手中的铁皮喇叭磕在话筒上,发出刺耳的啸叫。

“同志们!” 他扯着嗓子吼道,军绿色中山装的领口己经被汗水浸透,“上级要求咱们月产万吨钢!这是政治任务!”

身后黑板报上,粉笔画的对比表格外醒目:旧产量 3000 吨 / 月的数字被红笔狠狠划掉,取而代之的 “10000 吨 / 月” 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中间的箭头画成燃烧的火炬,火苗仿佛要窜出黑板。

台下,赵师傅用生锈的扳手一下下敲着铁制座椅,金属碰撞声里夹杂着嘟囔:“咱那 2 号高炉炉龄才三年,耐火砖还没完全养透呢……”

李向前盯着杨厂长胸前崭新的 “钢铁先锋” 徽章,思绪却飘回上周:热轧机齿轮箱渗出的润滑油混着铁屑,测温仪显示油温比正常值高了 15℃,可调度室的加急令让维修工只能往轴承里硬塞黄油。

“人歇炉不歇!” 王副厂长突然抢过喇叭,他工装袖口结着厚厚的炼钢斑痕,像层灰褐色的铠甲。“鞍钢的同志们能日产千吨,咱们守着这么好的设备,难道还不如土高炉?”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人群,在李向前身上多停留了两秒,“技术科别成天算那些弯弯绕绕的小账,现在要破除迷信,敢想敢干!” 稀稀拉拉的掌声中,屋顶铁皮被风掀起又砸下,发出闷雷般的巨响。

散会后的厂长办公室里,搪瓷缸里的茉莉花茶蒸腾着热气,却驱不散凝滞的空气。杨厂长转动着钢笔,笔尖在 “月产万吨保证书” 上戳出小坑:“老李啊,我知道你要说设备……”

他指了指墙上 “红旗单位” 的锦旗,“可现在是三面红旗迎风飘扬的年代,完不成指标,咱们厂的红旗得摘下来啊。”

李向前解开帆布包,露出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报告:“设备维护周期己经从 72 小时压缩到 43 小时了。”

他翻开《高炉运行日志》,泛黄的纸页上,用红笔圈出的炉衬侵蚀数据在台灯下触目惊心,“再这么超负荷运转,炉龄至少缩短一半,钢材合格率恐怕连 70% 都保不住。”

说着,他摸出块带着余温的次品钢材,表面密密麻麻的气泡沙眼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光,“上个月建材公司退回来的 3 批次钢材,就因为这些蜂窝状缺陷。”

“右倾保守思想要不得!” 王副厂长撞开门冲进来,身后卷进一股刺鼻的煤焦味。

他抓起报告狠狠摔在桌上,纸张被震得散了一地:“现在讲究的是多快好省!大炼钢铁,老乡们用土坯炉都能炼出铁,你倒好,成天算折旧率!” 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几乎戳到李向前鼻尖,“你这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午夜的车间像头疲惫的巨兽,只有零星的探照灯在黑暗中摇晃。李向前的手电筒光束扫过高炉仪表盘,红色的警示灯在测温仪上疯狂闪烁 ——1380℃,超出设计值整整 80℃。

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第 12 个超限标记时,钢笔尖划破了纸页。赵师傅跪在地上更换轴承,油污浸透的手套在月光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李工,炉底第三层耐火砖裂了三道缝,再这么烧下去,铁水渗出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市经委值班室的挂钟指向凌晨两点,李向前的布鞋在水泥地上留下串串灰印。值班干部揉着发红的眼睛,反复翻看设备磨损曲线图:“省里每天催三次报表,可也不能把高炉当柴火烧啊!”

他举起李向前带来的次品钢材,“建筑口放话了,再出不合格品,首接停咱们的钢材调拨令,到时候拿什么支援重点工程?”

窗外传来第一声鸡啼时,折中方案终于敲定:每班强制停机检修 1 小时,检修时间计入产量指标。李向前走出经委大楼,晨光刺破薄雾,他摸了摸衣兜里的听针,冰凉的金属贴着皮肤,仿佛还能感受到高炉震颤的余温。

新制度推行首日,王副厂长像尊铁塔般堵在车间门口,他胸前 “大跃进标兵” 的奖章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别以为找了上级就能搞特殊!”

他狠狠踢了踢检修倒计时牌,“多停这一小时,十吨钢就没了!” 李向前默不作声地递上《检修效益对照表》,油墨未干的纸上,详细列着每小时检修带来的设备寿命延长数据和废品率下降曲线。

赵师傅带领的检修小组成了众矢之的。当第七次叫停出钢时,年轻的炼钢工小孙把铁锹狠狠摔在地上:“你们技术科就会拖后腿!”

李向前蹲下身,听针贴紧发烫的炉壁,金属传来的高频震颤震得他指尖发麻:“你听,现在的炉鸣比早上高了两个音阶,再不停炉,炉腹的冷却壁就要烧穿,到时候整个炉子都得报废!”

一周后的质量分析会上,质检科老科长的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实施检修制度后,合格率回升到 85%,高炉实际运行时间反而增加了 30%!” 杨厂长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成了堆,重重拍着李向前的肩膀:“老王,老李这不是保守,是给咱们的高炉上了道安全锁啊!”

深秋的夜凉如水,李向前站在高炉平台上,检修灯的光晕在炉体上投下交错的暗影。赵师傅正手把手教学徒用听针辨别设备异响,突然窜出的火苗照亮他们被煤灰染黑的脸庞,恍惚间像回到夜校讲课的时光。

李向前摸出那份被撕成两半又仔细粘好的检修方案,破损处贴着赵师傅用焊渣精心修补的加固条,凹凸不平的痕迹里,凝结着老工人最质朴的智慧。

远处,新建的土高炉群正在点火,星星点点的火光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如同撒落人间的银河。李向前知道,在这场席卷全国的炼钢热潮中,自己的坚持或许只是沧海一粟。

但当第一炉符合标准的钢材缓缓驶出轧机,他将听针贴紧滚烫的轧辊 —— 这次,金属传来的不再是痛苦的哀鸣,而是沉稳有力的脉动,那是理性与狂热达成的和解,是钢铁般的意志在时代浪潮中坚守的温度。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