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 年,银雾城市政厅,37 国代表齐聚一堂,气氛庄重而紧张。汪大同站在讲台中央,转动「全球清算系统」模型。青铜指针精准地指向银雾城:“每日正午,各银行数据通过电报汇总,差额用黄金结算,费用 0.1%。” 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在偌大的厅堂中回响。
德国代表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不屑:“这是金融殖民!” 汪大同首视对方眼睛,毫不退缩:“那你们的高利贷算不算殖民?” 他的反击如利刃出鞘,首击对方要害。
当黑帆银行首批获五星评级时,法国代表摔了鼻烟壶,满脸愤慨:“你们凭什么?” 汪大同不慌不忙,展示连续三年的审计报告。最后一页,是梅丽的存款单影印件:“因为我们有三百万储户的信任 —— 而你们只有贵族的借条。”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大厅的每一个角落。
会议结束后,汪大同站在市政厅的台阶上,望着远方的天空。他知道,这只是金融霸权之路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但他也明白,这场大会己经让黑帆银行的名字响彻世界,让维斯特兰大陆的金融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开始规划下一步的行动,加强与各国银行的合作,推动全球清算系统的完善。同时,他积极拓展黑帆银行的国际业务,为更多的跨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汪大同知道,金融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而他正站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最前沿。
1850 年,非洲象牙海岸,炎炎烈日下,部落酋长用长矛愤怒地指着橡胶园,质问汪大同:“你们拿走橡胶,留下疾病。” 他的眼神中满是无奈与愤懑。汪大同踩着被砍伐的橡胶树桩,蒸汽驱蚊器嗡嗡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橡胶燃烧的刺鼻气味。
“种植园贷款年息 25%,但你们别无选择 —— 除非想让奴隶贩子再来。” 汪大同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他知道这是殖民地的残酷现实,资本的逐利本性让这些土地满目疮痍。他递给酋长一台蒸汽碾胶机:“用这个,你们的橡胶能卖高价。”
酋长接过碾胶机,眼神复杂,他明白这台机器虽是善意之举,但也无法掩盖殖民掠夺的本质。
当原住民反抗军袭击银行时,汪大同看着伤亡名单,心中满是愧疚和痛苦。他在日记写下:“我给了他们蒸汽,却拿走了森林。资本的原罪,是否能用铁路和医院偿还?” 他的内心在挣扎,既想推动殖民地的发展,又无法忽视掠夺带来的伤害。
同时,他批准发行「殖民地开发债券」,年息 8% 的宣传册上,印着儿童接种疫苗的图片。他希望借此为殖民地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资本的力量也能用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
汪大同深知,仅靠一台蒸汽碾胶机和债券无法真正改变殖民地的现状。他开始着手构建更完善的金融体系,设立殖民地分行,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学校和医院。
他还培训当地居民使用金融工具,举办讲座普及金融知识,让部落居民了解储蓄和投资的重要性。在一次讲座中,一位部落青年提问:“这些金融工具真的能帮我们摆脱困境吗?” 汪大同回答:“它们是工具,关键看我们如何使用。我们可以用它们来建设自己的家园,而不是被资本的浪潮吞没。”
在汪大同的努力下,殖民地的金融环境逐渐改善,部落居民的生活也有了一些起色。但汪大同清楚,这条路还很长,殖民地的未来依然充满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