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应诏诗
范晔
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
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
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
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
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
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
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
睇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
闻道虽己积,年力互颓侵。
探己谢丹黻,感事怀长林。
……
赏析:
《乐游应诏诗》是范晔应帝王之命,在乐游苑创作的作品,展现了宫廷应制诗的独特风貌与诗人的复杂情感。
一、开篇立论,彰显志趣
“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诗歌开篇便鲜明地表明两种人生取向:热衷功名利禄者趋向朝廷,追求清虚寂静者选择山林。此句为全诗奠定基调,既体现出诗人对不同人生道路的认知,也暗示自身内心的纠结与思考。
二、用典表意,委婉寄情
“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诗人巧用典故。“山梁”句源自《论语》中孔子对山梁雌雉得其时的感慨,暗示人应顺应时势,积极入世;“黄屋”指代帝王之位,以尧无意帝位,表明君主不应贪恋权位,而应心怀天下。这两句借古喻今,一方面契合应诏诗对帝王的委婉劝诫,另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对理想政治与个人出处的思索。
三、描绘盛典,展现帝恩
“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细腻描绘帝王车驾莅临乐游苑的盛大场景。皇帝出行,车盖如云,銮铃之声在晨风中传扬,显示出皇家威严。 “时未肃”又表现出皇帝不拘繁文缛节,亲民近人的姿态,传达出皇恩浩荡,也契合应诏诗歌功颂德的要求。
西、景语情语,意境交融
“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诗人多角度描绘乐游苑景色。平原草木繁茂,台高涧深,兰池清凉,帐含秋意,沿着水洲攀爬,登山道路崎岖。这些景语不仅展现乐游苑的景致优美,也暗示人生之路如苑中景色般多样。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五、首抒胸臆,吐露心声
“睇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闻道虽己积,年力互颓侵。探己谢丹黻,感事怀长林”,诗人由景及情,表达极目远眺、游兴悠长的感受。虽积累学识,却感慨年衰力减。反思自身,决定拒绝仕途,向往山林归隐。在应诏诗的框架内,诗人巧妙地融入个人真实的情感与人生追求,使诗歌在应制的庄重中不失自我的真诚。
这首诗整体风格庄重典雅,兼具应诏诗的颂圣功能与诗人个人情志的抒发,体现出范晔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创作匠心。
……
解析:
1. 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
- 解析:此句开宗明义,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向。 “崇盛”代表着追求荣华富贵、功成名就,这类人会投身朝廷,以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获取尊荣;“虚寂”象征着向往清净无为、远离尘世喧嚣,这类人往往选择归隐山川林泉,享受内心的宁静淡泊。这不仅为全诗奠定了探讨人生选择的基调,也反映出诗人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
2. 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
- 解析:运用两个典故表意。“山梁协孔性”,化用《论语·乡党》中孔子见山梁雌雉时“时哉!时哉!”的感慨,表明人应顺应时势,积极入世,像孔子一样,抓住时机有所作为。 “黄屋非尧心”,“黄屋”指代帝王所居的车舆,这里以尧无意于帝王之位,表明君主不应仅仅贪恋权位,而要有更高的情怀与追求,也从侧面体现出诗人对理想君主品德的一种期望。此句通过典故,既委婉地对帝王有所劝诫,又展现出诗人自身对政治与人生的见解。
3. 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
- 解析:“轩驾”指皇帝的车驾,“时未肃”描绘出皇帝此次出行并未大张旗鼓、严格戒严,显示出一种较为随和、亲民的姿态。 “文囿”指代乐游苑,皇帝降临乐游苑,“降照临”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恩泽意味,表现出皇帝对乐游苑以及在此的众人的眷顾,传达出皇恩浩荡,同时也为后文描绘皇帝出行的盛大场面及苑中景色做铺垫。
4. 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
- 解析: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皇帝出行的壮观场景。“流云起行盖”,形容皇帝车驾的华盖高耸,仿佛与流云相接,极言其车驾的高大、华丽与威严,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 “晨风引銮音”,清晨的微风中传来车驾上銮铃的声音,以声衬静,更增添了出行队伍的庄严肃穆,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悠扬的氛围,将皇家出行的气派展现得淋漓尽致。
5. 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
- 解析:开始描绘乐游苑的景色。“原薄”指平原和草木丛生之地,“信平蔚”描绘出平原上草木繁茂、郁郁葱葱的景象,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台涧”即亭台与山涧,“备曾深”表明苑中的亭台高耸,山涧深邃,体现出乐游苑地势起伏、错落有致的特点,展示出苑中景色丰富多样,有自然的蓬勃生机,也有建筑与地势相结合的层次感。
6. 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
- 解析:继续写景,从不同角度展现乐游苑的宜人之处。“兰池清夏气”,点明兰池在夏日里能散发清新之气,使人感到凉爽舒适,突出了兰池在炎夏中的清幽。 “修帐含秋阴”,高大的帷帐仿佛蕴含着秋天的阴凉,即使在夏日也能让人感受到一丝秋意的凉爽,通过季节感受的交错,进一步强调乐游苑环境的宜人,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7. 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
- 解析:描述在乐游苑中的游览活动。“遵渚”意为沿着水洲前行,“攀蒙密”指攀爬草木茂密之处,体现出沿着水洲周边探索的情景。 “随山上岖嵚”,随着山势攀登,感受山路的崎岖不平,不仅描绘出乐游苑内自然景观的丰富,也展现出游览过程中的动态与变化,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同领略苑中的景致。
8. 睇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
- 解析:由景及情,表达诗人的感受。“睇目有极览”,极目远眺,能够看到广阔的景色,体现出视野的开阔。 “游情无近寻”,在乐游苑中游玩,兴致悠长,并非浅尝辄止,表达出诗人对这里的喜爱与沉醉,将眼前的景与内心的情相融合,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9. 闻道虽己积,年力互颓侵。
- 解析:诗人开始抒发感慨。“闻道虽己积”,表明自己多年来在学问、道理方面己有一定的积累,体现出诗人的学识素养。 “年力互颓侵”,无奈岁月不饶人,年龄增长,体力逐渐衰退,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慨,这种对时光流逝、自身状态变化的感叹,为下文表达个人的人生抉择做铺垫。
10. 探己谢丹黻,感事怀长林。
- 解析:“探己”即自我审视、反思,“谢丹黻”表示拒绝仕途,“丹黻”常指代官服,这里象征着官场荣华。 “感事怀长林”,由眼前之事引感,心中向往山林生活。此句首抒胸臆,在应诏诗的背景下,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展现出诗人在功名利禄与内心宁静之间的选择,使诗歌在应制的框架内融入了真实的个人情志。
……
句译:
1. 崇盛归朝阙,虚寂在川岑。
追求荣华显达的人会奔赴朝廷,向往清虚寂静的人则隐于山林。
2. 山梁协孔性,黄屋非尧心。
山梁上的野鸡得时合于孔子顺应时势的本性,帝王之位并非尧所真正心系。
3. 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
皇帝车驾出行未行庄重戒严之礼,却降临到这乐游苑以示恩宠。
4. 流云起行盖,晨风引銮音。
皇帝车驾的华盖如流云般高耸,清晨的微风传送着銮铃的声音。
5. 原薄信平蔚,台涧备曾深。
平原和草木丛生处确实繁茂,亭台与山涧高低错落、深邃有致。
6. 兰池清夏气,修帐含秋阴。
兰池在夏日散发着清爽气息,高大的帷帐蕴含着秋意般的阴凉。
7. 遵渚攀蒙密,随山上岖嵚。
沿着水洲攀爬草木茂密之处,顺着山势登上崎岖的山路。
8. 睇目有极览,游情无近寻。
极目远眺能看到广阔景致,游玩的兴致悠长并非浅尝辄止。
9. 闻道虽己积,年力互颓侵。
虽然己积累了不少学问道理,但年纪和体力都逐渐衰退。
10. 探己谢丹黻,感事怀长林。
自我审视后决定拒绝仕途,由事有感而心生对山林的向往。
……
全译:
追求功成名就者,自当归附朝廷;向往清虚寂静者,会选择隐居山林。
山梁上的野鸡适时而动,这正合孔子的处世本性;而帝王之位并非尧帝内心真正的追求。
皇帝车驾出行,未大张旗鼓地戒严,却亲临这乐游苑。
车驾的华盖似流云升起,晨风吹来,传来銮铃悦耳的声音。
平原和草丛确实繁茂,亭台与山涧高低错落,深邃无比。
兰池的水在夏日里透着清爽的气息,高大的帷帐仿佛蕴含着秋意的阴凉。
沿着水洲攀爬草木茂密之地,顺着山势登上那崎岖的山路。
极目远眺,能饱览无尽风光,游玩的兴致悠长,并非只作短暂探寻。
我虽己积累了不少学识道理,无奈年岁渐长,体力也日益衰退。
反思自身后,我决定婉拒仕途,因当下之事,愈发向往归隐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