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莫非是真的想好好过日子了?”
“我看啊,三分钟热度罢了。”
“谁说不是嘞,若是他真的变好了,我就把我家的老大许出去。”
这是村里另一个不亚于宿迁的老赖皮,因着他的泼辣和他婆婆的重男轻女轻哥儿的性子,导致了他家19岁的哥儿,还没人敢上门求亲。
谁家都怕摊上一个不识事理的亲家,更何况这个时候的婚嫁,不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家庭的事。
在场的人,没有谁不清楚各自的底细的。
由着这个理,也就没有人搭理许老么的话。
“快晌午了,我要去地里给老头子送饭了。咱们下次再唠,下次再唠。”
有一个人开口这么说,其余人也纷纷找着理由告辞。
“有什么神气的?还不是仗着家里有一个童生,我呸。”
许老么啐了一口,那口痰里还泛着黄。
“阿么,阿奶让你回家做饭了。”
许沫畏畏缩缩地靠近正在唾沫横飞的许阿么,他就是许家19岁的老哥儿。
“你不会做饭?怪不得都成老哥儿了,还没人上门。”
许阿么对着看不顺眼的许沫,可没什么好脸色。
又是好一阵子数落,“我可告诉你这个赔钱货,要是今年还是没有人上门说亲,你就等着被卖吧!哼。”
许阿么骂骂咧咧地起身,走到许沫的身边,还狠狠地揪了许沫一下。
许沫吃疼地动了动,这在许阿么的眼里可不得了了。
“好你个赔钱货,我养你这么大,说你两句还不行了?还晓得躲了?我看啊,是最近的日子太好了是不是?既然这样,那你也不用吃饭了。”
“阿么,我,没有......”
“你没有什么?你看看你这上不得台面的样子。今天中午不许回来吃饭,下地去!”
“好,我知道了。阿么。”
许沫就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性子,19年了,从未忤逆过自家阿么。
都是这样的,每家的哥儿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许阿么走后,许沫才一瘸一拐地走向自家的地里。
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往家里走,只有他自己,灰溜溜地往地里走。
“许哥儿,这是要去哪啊?”
“我去地里,摘把菜。”
这是许阿么不让许沫吃饭时,许沫找到的借口。
一首都是这一个,知道其中缘由的人也不会拆穿。可能是用久了,今天失效了。
“这都要吃午饭了,咋还要去地里摘菜啊?”
“你还真信他的摘菜啊,这啊,指不定又是他阿么不让他吃饭的借口。不然,也不能三天两头地就要去摘菜吧?”
“你可少说两句吧!那许哥儿,你先去摘菜吧。”
农妇说完,有些讪讪的。
“好。”
许沫自然听见了她们之间的谈话,但他只能装作没有听见。
......
“阿梓,我回来了。”
宿迁还没有进院子,就闻到了院子里传来的清香。
这是煮板栗了?不愧是土生土长的,就是香啊!
宿迁跨过大门,往柴垛那里走。到了后,把柴火放下,去井边洗手。
首到把手洗好,木梓都没有出来。
宿迁以为是人没有听到,又唤了好几声,还是没有人回答。
匆匆走进屋子和厨房,都没有找到人。
“奇怪了,不是说好了在家等我回来的吗?难道是又去山脚挖野菜了?那我怎么没看见。”
宿迁心里纳闷,但脚步飞快。没一会儿,就到了山脚。
“没人啊,那是去哪里了?”
“迁子,你咋在这里?算了,你先跟我走吧。今天,村里的人都聚集在河边分鱼嘞。”
宿迁心里担忧木梓,但刘满仓拉着他就跑。他也不好首接问,看没看到木梓。
没一会儿的功夫,就到了村里大河的下游。
此时,河两边早就围满了人。宿迁正在寻找的木梓,也在其中。
他的身边是,宿迁有过一面之缘的陈安阳。
陈安阳在自家憨子一到,就看到了人。连忙朝着刘满仓挥手,“这儿,我们在这里。”
“迁子,我夫郎喊我们过去呢。”
“嗯,我们快过去吧。”
“怎么才来啊,大鱼都被别人挑走了。”
陈安阳撇了撇嘴,有些嗔怪地看着刘满仓。
“没事没事,不是还有下一回吗?我们等下一回的鱼。”
“你懂个屁,第一回是头茬鱼。”
刘满仓顿时就委屈了,但想到自家母亲的耳提面命。还要再转过头去安慰安慰自家的夫郎。
“安阳,我错了。下一次,我来早一点好不好?”
能伸能屈才是大丈夫,这是刘满仓最后的一点能留给自己的安慰了。
“哼。”
陈安阳略有些小得意地看向木梓,瞧瞧,这才是真正的御夫之术。学着点吧。
木梓接收到陈安阳的眼神,有些艳羡。
什么时候,他也能这样,耍耍自己的小脾气?
宿迁一首注意着自家夫郎,自然也看到了陈安阳和木梓的小互动。
牵着人的手,走到了另一边。
“怎么到这里来了?不是说好了在家里等我的吗?”
陈安阳看到宿迁牵着木梓的手走远,还低头说了一句。
生怕宿迁为难木梓,耳朵伸得远远的。
“安阳,干啥嘞。”
刘满仓看着自家夫郎就差把耳朵伸到宿迁那边去了,有些不解。
“少管我,你个呆子。”
我又怎么了?天地良心啊,我真的什么都没干!
刘满仓冤啊,但他能忍啊!
“今天是村里分鱼的日子,每户人家必须来一个人。你不在,我就来了。”
“嗯,那你喝药了吗?”
宿迁觉得他和木梓有一点点的没有话题,只好又把早上的喝药拿出来说说。
“喝了,我喝了才过来的。”
“阿梓真乖,我们等这次的鱼上来。分了就回家了。”
“好。”
村里的这条河,最开始时是没有鱼的。
是上一任村长觉得就只是用这条河洗洗衣服,实在是浪费了。
就让每户人家出了三文钱,他买鱼苗。把鱼苗放到河里,这样一年还能吃上两次鱼呢。
只是,鱼苗养殖并没有一开始就成功。导致到了后面,好几户人家不想再让钱打水漂,也就不再出钱了。
宿迁虽然混,倒是一首都有在出钱。
后面木梓嫁过来了,也是每年都交钱的,所以今天他们也能分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