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轩率领突袭部队成功归来,犹如在死寂的朝堂投入了一颗振奋人心的石子,激起层层希望的涟漪。他的身影出现在朝堂的那一刻,满朝文武的目光齐刷刷地投来,敬佩之意溢于言表。此前那些对突袭行动充满质疑的声音,此刻如同被一阵疾风席卷,瞬间烟消云散。
我端坐在龙椅之上,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李轩此次突袭,不仅重创敌军,更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大明这具略显疲态的躯体。我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李轩听令!此次突袭,你奋勇当先,指挥有方,为我大明立下赫赫战功。朕封你为将军,望你日后继续为朝廷效力,保我大明江山社稷。”同时,我大手一挥,对参与突袭的将士们给予了丰厚的赏赐,金银财宝、良田美宅一一许下,只为激励那一颗颗为大明浴血奋战的赤诚之心。
然而,当喧嚣渐渐平息,残酷的现实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依旧压在众人心头。敌军虽在突袭中受到重创,但其实力底蕴深厚,对边关的威胁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厚重的乌云始终笼罩不散。为商讨下一步对策,我紧急召集李轩及一众心腹大臣,齐聚御书房。
御书房内,气氛凝重而压抑。李轩快步走到巨大的军事地图前,轻轻摊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仿佛是一场宏大棋局的布局。他指着地图,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此次突袭让我们摸透了敌军虚实。他们虽看似强大,但后方补给线漫长且脆弱,如同一条暴露的软肋。若能成功切断其粮草供应,敌军便如无水之鱼,不战自乱。”
我微微皱眉,目光紧盯着地图,思索着其中利弊,缓缓说道:“切断补给线,这道理朕明白。可敌军也非蠢笨之辈,必然对其严加防范。我们究竟该如何行事,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却眼神坚毅的老将站了出来,他躬身行礼后,沉稳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可派小股部队佯装骚扰敌军正面防线,大张旗鼓,制造声势,吸引其大部分注意力。与此同时,挑选精锐中的精锐,秘密绕道敌后。趁其不备,如神兵天降般截断粮草。只是此计对时机把握要求极高,两路部队必须配合得天衣无缝,稍有差池,便可能功亏一篑。”
李轩闻言,用力点头表示赞同:“老将军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可联合周边部落。这些部落与敌军长期存在矛盾,积怨己久。若能说服他们相助,我们不仅能增加兵力,还能利用他们熟悉地形的优势,成功的把握便更大几分。”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联合周边部落,确实是一步险棋,但如今局势己然到了绝境,或许这就是那一线生机。然而,这些部落向来狡黠多变,心思难测。他们是否真心愿意与大明携手抗敌,实在难以确定。万一他们心怀不轨,表面相助,实则反戈一击,那大明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一试。
于是,我当机立断,下令让李轩全权负责联络周边部落的事宜,同时安排几位经验丰富的将领,着手筹备佯攻与截断粮草的详细计划。李轩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展开行动。他亲自挑选了几位善于言辞、心思缜密的使者,对他们千叮万嘱,务必说服部落首领。使者们带着大明的丰厚礼物,满载着希望踏上征程。每到一处部落,使者们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部落首领陈述与大明合作的利弊。他们言辞恳切,从部落的长远利益出发,描绘着击败敌军后共同繁荣的美好蓝图。
数日后,使者们陆续传回消息。令人欣慰的是,有两个部落愿意与大明相助,但他们提出了条件,要求大明给予一定数量的粮食、先进的兵器等物资。我听闻后,心中虽有万般不愿,但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那渺茫的胜利希望,只能咬咬牙答应他们的条件。与此同时,佯攻与截断粮草的部队也在秘密进行高强度训练。士兵们日夜苦练,从战术配合到单兵作战能力,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等待着那合适的时机,如利箭般射出。
然而,就在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之时,朝中却传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大臣认为联合部落太过冒险,他们忧心忡忡,担心万一部落背叛,大明将陷入绝境。还有部分大臣对李轩的能力产生质疑,认为他此前突袭虽侥幸成功,但这次计划过于大胆冒险,可能会给大明带来更大的损失。这些言论如瘟疫般在朝堂上逐渐蔓延,原本团结一致的人心开始出现浮动。
我深知,此时稳定人心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军心大乱。于是,在朝堂之上,我面色阴沉,严厉斥责了那些散播谣言、扰乱军心的大臣。我言辞激昂,强调当下大明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唯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摒弃杂念,全力支持此次计划,才能拯救大明于水火之中。但即便如此,我心中也隐隐担忧。此次计划涉及诸多复杂因素,变数太多,能否顺利实施,大明能否借此彻底扭转局势,一切都是未知数,如同在茫茫黑暗中摸索,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