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过后的那些日子,萧凡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舵手,在改革的浪潮中坚定地把控着方向,紧锣密鼓地推动着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他亲自挑选组建的监察小组,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为改革保驾护航。小组的成员皆是朝中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之辈,他们在朝堂内外皆以公正无私的形象著称,深受众人敬重。监察小组一经成立,便迅速以严谨高效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之中,对救灾的后续进展、选才工作的详细流程以及各项新政的具体实施情况,展开了全方位、无死角的严格监督。
在救灾领域,萧凡此前采取的雷霆手段和积极引导策略开始展现出显著成效。对那些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的富户进行的严惩,犹如一场及时雨,浇灭了不良之风,稳定了社会秩序;而对积极参与救灾的富户给予的丰厚嘉奖,则如同一面旗帜,吸引着更多人投身于救灾行动。在各地,原本因灾荒而满目疮痍的景象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受灾严重的地区,在充足的物资赈济下,仿佛枯萎的树木重新焕发生机。农田里,农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劳作,荒芜己久的土地再次被唤醒,嫩绿的禾苗破土而出,随风摇曳,预示着未来的丰收。新的水利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部精心调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入灾区一线,组织百姓齐心协力修缮河道、加固堤坝。萧凡微服出巡时,亲眼目睹了这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看到百姓们脸上重新洋溢出的希望,心中满是欣慰。这不仅仅是民生的逐步改善,更是改革征程中坚实而有力的一步,让他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选才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按照新制定的选拔流程顺利推进。吏部犹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严格执行着举荐、考核等各个环节。新的选拔流程犹如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各地怀揣报国之志的有才之士,他们从天涯海角、西面八方,满怀热忱地赶来参加选拔。考核内容摆脱了传统的单一模式,不仅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增加了对时务、谋略、民生等实际问题的深度考量,旨在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见识,能够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栋梁之才。经过层层严格筛选,第一批通过考核的人才名单终于新鲜出炉,萧凡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亲自审阅这份凝聚着无数希望的名单。看着那些来自不同阶层,或出身寒门却才华横溢,或来自书香门第却兼具实干精神的名字,他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蓬勃希望,这些新鲜血液将为大明王朝注入新的活力,引领国家走向复兴之路。
朝堂之上,尽管保守派大臣们心中依旧对改革心存芥蒂,不满情绪如暗流涌动,但在监察小组公正严格的监督下,改革并未如他们所担忧的那般陷入混乱无序的局面。相反,救灾与选才工作所展现出的积极成效,让他们一时间找不到公然反对的理由,只能暂时按捺住内心的不满。然而,萧凡深知,这些保守派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只是在暗中等待时机,试图寻找改革的漏洞,以便再次发起攻击。但此刻,萧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上,同时也在深入思考着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全方位增强明朝的国力,以应对更为复杂的局势。
就在此时,边关突然传来十万火急的消息,后金近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大规模军事行动,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极有可能在近期对明朝边境发动猛烈攻击。萧凡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局势的严峻,意识到内忧尚未彻底解决,外患却己如乌云般迫在眉睫。他当机立断,紧急召集兵部大臣,在御书房中展开了一场气氛凝重的军事会议。会议上,萧凡神色严峻,目光坚定地说道:“后金蠢蠢欲动,边关告急,我大明己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诸位爱卿,务必想出应对良策,绝不能让后金铁骑踏入我大明领土半步!”兵部大臣们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保家卫国。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应对策略:一方面迅速加强边关防御,增派精锐兵力,全面修缮加固防御工事,确保边关防线固若金汤;另一方面,命令工部加快新型火器的研发与制造进度,力求以先进的武器装备提升明军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面对内忧外患交织的复杂局面,萧凡深知改革之路犹如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漫长且充满了未知的挑战。但看到改革己经初现成效,他内心的信念如同经过烈火锤炼的钢铁,更加坚定无比。他决心在这重重困境中砥砺奋进,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带领大明王朝冲破阴霾,迎接新的曙光。即便前方荆棘密布,充满艰难险阻,他也毫不退缩,因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整个国家和天下百姓的希望,唯有勇往首前,方能为大明开辟出一条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