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看过去,正对上春莲的眼儿,便轻声唤道:“春莲。”
春莲身上没甚力气,听见人声,也只勉强撑起半个身子,急急道:“你快回去,我这屋里都是病气,仔细过了给你。”
她只在窗外脸带笑立着,一手搭在窗沿上,温声道:“你可想吃些什么?我看那药还放在那里,动也未动,是嫌它苦么?嬷嬷给了我些饴糖,还揣在怀里,你要不要尝尝?”
春莲听了,脸上才有了些笑影,轻声道:“你特意送来的,如何不尝。”
祈子玉忙道:“你躺着别动,我拿进去就是。”
说着,她往后退了半步,悄悄看一看西下,见各屋都静,想是睡熟了,这才把那扇虚掩的门轻轻推开,侧身进去。
她走到床前,从怀里取出一个纸包来,搁在床前矮柜上,里头包的正是那饴糖。
春莲见她走近,倒不安起来,撑着身子道:“玉霜,你离我远些,若真把病气传给你,可怎么好?”
祈子玉便果然不往前了,只在柜前立住,故意板起脸道:“既这么说,我便不过去了。
只是你得听话,把这碗药喝了。若是怕苦,就含一块糖。病要好,总得吃药。”
春莲听话,果然端起碗,一口气将药喝尽了,才伸手拈了块饴糖放进嘴里。
她含着糖,眉目间也舒展开来:“我就知道,还是玉霜你待我顶好。”
祈子玉见她喝了药,那病恹恹的脸色也缓了些,心里才安了。
她目光落在春莲身上,又细细叮嘱:“被子掖好,别再着了风。我先回去了,明儿再来看你。”
春莲点头催她:“你快回吧。”
祈子玉应了一声,便带上门,悄没声地趁着月色回了自个儿屋。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刘嬷嬷便进来了。
只因昨夜歇得稍晚了些,是以刘嬷嬷进来之时,她正呵欠连连。
刘嬷嬷见了,笑道:“怎么,昨夜没睡安稳?若是平日,我倒让你多睡一会,只今日却是不成。”
祈子玉听嬷嬷这么说,便问道:“嬷嬷,不知今天有什么要紧事?”
刘嬷嬷收了笑,正色道:“王爷今儿个点了你的名,叫你去前头伺候用膳。你说,这事要紧不要紧?”
祈子玉手里的梳子也停了,脸上血色不再:“怎么……怎么就点了我?我不过是个烧火的……”
刘嬷嬷走上前,在凳子上坐了,拉过她的手拍了拍,笑道:“你这丫头,是个有福的。昨儿才送一回吃食,今儿王爷就记住了你,指名要你去伺候,这不是天大的机缘是什么?”
祈子玉听了这话,竟不知是何滋味,只望着嬷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刘嬷嬷看她这呆样,又打趣道:“怎么,欢喜得傻了?你这回去了,若真能入王爷的眼,便是不做别的,只当个通房,也比跟着我这老婆子烧火强。这可是你的造化。”
“通房?”祈子玉嘴里含着这两个字,只觉一股寒气从心底漫上来,手脚都冷。
她不情愿,她宁可在灶间忙碌,满身烟火气,也不愿去做那通房丫头。
身子再贱,也是自己的,如何能由得旁人那般作践。
可她心里也明白,这事由不得她愿不愿意,也不是她能推脱的。
她没法子,只好不做声,自己起身到盆架边净了面,又坐回来梳头。
等她收拾停当,刘嬷嬷上上下下看了一回,点头道:“倒是个干净灵透的模样,就是身上这件衣裳旧了些。”
说着,想了一想,又道:“我那里有支钗子,原是给我那闺女备下的,我看那样子你戴着倒也相宜。你等着,我这就去拿来。”话毕,便转身出去了。
此刻,祈子玉独自站着,只觉掌心沁出细汗,一片濡湿。
她心里七上八下,实不知王爷叫她去伺候用膳,究竟存着什么念头。
兴许,真如表面那般,不过是昨儿个见了一面,一时兴起,伺候用膳罢了,昨儿见王爷,面上平静无波,也瞧不出别样心思。
可她又怎能不忧,倘若当真如刘嬷嬷所忖,王爷有意纳她为通房,这该如何是好?
这般想着,她的心愈发揪紧。
刘嬷嬷却己是回来了。
手里拿着一支银钗,钗身细细的,盘着花样,顶上嵌了颗白润的小石头,看着素净,正配祈子玉这身装扮。
刘嬷嬷走近前,把那钗子替她簪在鬓边,又退后两步,左看右看,才嘱咐道:“饭菜都备下了,你这就去吧。
到了王爷跟前,凡事留心,话要少,手脚要勤,莫要行差踏错,惹了贵人厌烦。”
祈子玉点头道:“嬷嬷安心,我都省得的。”
刘嬷嬷一首送到院门口,看着祈子玉的背影走远了,方才立住,轻轻叹了口气。
祈子玉端着食盘,随着几个丫鬟一道出了院子。
今日用膳的地方在主厅,不在王爷昨日歇的屋子。
一行人顺着廊子往前走,到了主厅院里,只见院中角落里摆着几座假山,又栽了几竿翠竹,很是清幽。
跟着众人进了厅,祈子玉拿眼梢一瞟,见王爷正端坐在桌前,旁边立了个垂手侍立的内官。
王爷只端坐着,脸上淡淡的,也瞧不出个喜怒来。
祈子玉不敢再看,忙收了心神,垂着眼上前,挨次将菜肴布下。
只觉得有一道眼光落在身上,沉甸甸的,压得她头也抬不起来。
布罢了菜,便听见王爷开口:“你们都退下吧。”
众人皆应了声是。
她听了这话,心里那根弦才松了些,忙跟着众人转身要退。
才要转身,又听见那声音,一字一字,很是清晰道:“你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