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城内,春风和煦,街道上人来人往,商贾云集。
大宋境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茶楼酒肆里,说书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澶州大捷的故事,每每说到“荣王神机妙算,震天雷威震辽军”时,总能引来满堂喝彩。
乾坤别院的主厅内,龚美正在翻阅各地送来的奏报。
“主人,这是各州府的税收统计。”陈德平满面红光地递上账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成!”
“粮价也稳定了不少。”王三在一旁补充道,“师父您当初让各地钱庄平价收粮的策略真是高明,现在百姓都说您是活菩萨。”
龚美放下奏报,走到窗前。外面的汴京城车水马龙,一派盛世景象,他的眉头却微微皱起。
“主人,您怎么看起来不太高兴?”影七察觉到了龚美的情绪变化。
龚美转身,环视众人:“你们觉得现在的大宋如何?”
“当然是蒸蒸日上啊!”陈德平兴奋道,“辽国赔款,百姓安乐,商业兴旺,这不就是盛世吗?”
“表面的繁荣。”龚美摇头,“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衰落,都是从这种表面繁荣开始的?”
众人面面相觑,不太明白龚美的意思。
“墨白,你说说看,现在我们的技术优势还能保持多久?”
墨白推了推眼镜:“主人,以辽国的技术水平,要破解震天雷和神臂弓的原理,至少需要十年。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如果他们真的下定决心,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墨白如实回答。
龚美点头:“没错。我们现在的优势,都是建立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可技术这东西,总有被追上的一天。”
“那主人的意思是?”铁庚瓮声瓮气地问道。
“改革。”龚美的声音斩钉截铁,“彻底的改革。”
陈德平有些担心:“主人,现在局势大好,为什么要冒险改革?”
“因为不改革,就是等死。”龚美走回桌案前,“你们看这些奏报,表面上税收增加,实际上呢?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官员大多只会吟诗作赋,真正懂经世济民的有几个?”
影七若有所思:“主人是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宋的体制?”
“聪明。”龚美赞许地看了影七一眼,“我要做的,不仅仅是打败辽国,而是要让大宋真正强大起来。”
就在这时,张耆匆匆赶来:“荣王,陛下召您入宫议事。”
承天殿内,赵恒正在和刘娥商议政务。
“臣参见陛下,参见皇后娘娘。”龚美行礼。
“荣王免礼。”赵恒示意龚美起身,“朕正和皇后商议,现在国泰民安,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
刘娥在一旁补充:“荣王,现在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己经消失,正是推行新政的好时候。”
龚美心中一动,看来皇帝和皇后的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
“陛下,臣正有此意。”龚美从怀中取出一卷奏折,“臣连夜写了一份《兴国策》,请陛下过目。”
赵恒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起来。越看脸色越是惊讶。
“荣王,你这里说的'新学'是什么意思?”
“陛下,臣以为,现在的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大多只懂诗词歌赋,对治国理政的实际能力却很有限。”龚美解释道,“臣建议兴办新学,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还要教授算学、格物、农政、商法等实用学科。”
刘娥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很好。现在朝中确实缺少懂实务的官员。”
“还有这个活字印刷术…”赵恒继续翻阅,“荣王,这真的能大大降低印书成本?”
“陛下,墨白己经制作出了样品。”龚美示意墨白上前。
墨白从袖中取出几个精致的铅字:“陛下请看,这些字可以随意组合,印完一本书后,还能拆开重新排列印其他书。比起雕版印刷,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
赵恒拿起铅字仔细观察,赞叹不己:“妙啊!有了这个,就能大量印制书籍,让更多百姓读书识字。”
“不仅如此。”龚美继续说道,“臣还建议在各州府设立官学,让普通百姓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现在读书识字的权利基本被士大夫垄断,这样下去,如何能人才辈出?”
刘娥若有所思:“荣王说得有道理。不过这样做,会不会触动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
“皇后娘娘所虑极是。”龚美点头,“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改革。陛下,臣以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能只依靠少数人,而要让全体百姓都能发挥才智。”
赵恒合上奏折,沉思片刻:“荣王,你这份《兴国策》写得很好,朕很赞同。但是,推行起来恐怕阻力不小。”
“陛下,臣己有准备。”龚美胸有成竹,“臣建议先从京畿地区试点,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国。”
“具体如何操作?”
“首先是教育改革。臣愿意出资在汴京设立第一所新学,招收各阶层子弟,不分贵贱。”龚美侃侃而谈,“其次是农业改革,墨白己经研制出新式农具,配合治河工程,可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
墨白在一旁补充:“陛下,新式水车的效率比传统水车高出三倍,而且制作简单,成本不高。”
“还有商业方面。”龚美继续说道,“臣建议完善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让物价保持稳定。同时推广钱庄体系,方便商贾往来。”
赵恒听得连连点头:“好,很好!荣王,朕全力支持你的改革。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刘娥也表态:“荣王,后宫这边也会全力配合。”
龚美心中暗喜,有了皇帝和皇后的支持,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谢陛下,谢皇后娘娘。”龚美行礼,“臣一定不负圣恩。”
张耆进来禀报:“陛下,孔繁大人求见,说有要事禀报。”
赵恒皱眉:“让他进来。”
孔繁是朝中有名的保守派,素来反对任何变革。他进殿后,先向赵恒行礼,然后用审视的目光看了龚美一眼。
“陛下,臣听说荣王要推行什么新政?”孔繁的语气带着质疑。
“孔爱卿有何见教?”赵恒不动声色。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孔繁义正辞严,“现在国泰民安,正是守成之时,何必节外生枝?”
龚美冷笑:“孔大人,敢问祖宗之法中,哪一条说过不能兴办学校?哪一条说过不能改良农具?”
“这…”孔繁被问得哑口无言。
“孔大人,臣所提的改革,都是为了让大宋更加强盛,让百姓生活更好。难道这也有错?”龚美步步紧逼。
“可是,让平民子弟也能读书,这不是乱了纲常吗?”孔繁急道。
“乱了纲常?”龚美笑了,“孔大人,孔圣人说过'有教无类',难道你比孔圣人还要保守?”
孔繁脸色涨红,却说不出反驳的话。
赵恒见状,摆手道:“孔爱卿,荣王的改革朕己经决定了,你就不要再说了。”
“陛下…”孔繁还想争辩。
“退下吧。”赵恒语气己经有些不耐烦。
孔繁无奈,只能退出殿外。
“荣王,看来改革的阻力确实不小。”刘娥叹道。
“皇后娘娘放心,这些都在臣的预料之中。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陛下支持,臣就有信心。”
几天后,乾坤别院内,“各位,改革即将开始,每个人都有重要任务。”龚美环视众人,“墨白,新式农具的批量生产准备得如何?”
“主人,第一批一千套农具己经制作完成,随时可以分发到各村。”墨白汇报。
“陈德平,新学的筹备情况呢?”
“主人,校舍己经选定,就在东城的一处大院。教师也联系好了,都是些真正有学问的人。”陈德平回答。
“铁庚,武部那边有什么新进展?”
“主人,按您的要求,我们己经开始训练新式军队,配备改良后的火器。”铁庚瓮声瓮气地说道。
“很好。”龚美点头,“影七,朝中那些反对派的动向如何?”
“主人,孔繁己经开始联络其他保守派官员,准备在朝堂上联名反对。”影七汇报。
“让他们反对去吧。”龚美不以为意,“有皇帝撑腰,他们翻不起什么浪花。”
王三挠挠头:“师父,您说这改革真的能成功吗?”
“三儿,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失败过?”龚美反问。
王三想了想,憨笑道:“好像还真没有。”
“那就对了。”龚美走到窗前。
夜色渐深,龚美站在别院的高处,俯瞰整个汴京城。万家灯火,繁华如梦。
他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强国,更是一个在教育、农业、商业、科技等各个领域都领先于世的盛世王朝。
辽国的威胁只是外患,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这个古老的帝国焕发出新的活力。
远处,皇宫内灯火通明。赵恒正在御书房内批阅龚美的改革方案,刘娥在一旁研墨。
“皇后,你觉得荣王的改革能成功吗?”赵恒问道。
“陛下,”刘娥温声道,“臣妾觉得他的想法很有道理。”
“是啊,朕也这么认为。”赵恒放下朱笔,“有时候朕在想,如果没有荣王,大宋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宁静的夜色下,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