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兰抿嘴一笑。
"前面小吏回来时,送来了这许多些海鱼,说是小渔村村民送的,想着也许你喜欢吃,就让人送到了吉详食坊,特意做了再让你尝尝"。
墨长明这才恍然明白。
不过又想到那一车黍米及青菜。
问及崔兰。
崔兰将目光投向院外,或者是远处的某一个地方。
有些黯然。
"夫君,我们现在可以坐在这里好食,好饭,可是还有很多人在饥饿挣扎,心不安呀"。
墨长明也点了点头。
是呀,他们夫妻两个,都是从上京过来的,从小过着没有缺衣少食的生活,而且夫人崔兰还是一个吏部侍郎家的内宅女人,知道这些肯定也是非常上感。
于是也接口说,"难得夫人你有这心,小渔村村民一定也会感激你的,相信招贤榜贴出来之后,有人相助,常平县的百姓们,生活也会越来越好的"。
崔兰点头。
然后让墨长明多吃一些菜,这几日巡视也受累,多补养一下身体,等招贤榜一贴出,如果有人上门相助,还有的忙。
听了崔兰一席话。
墨长明晚食也多吃了一碗饭。
等柳氏回了东厢房歇息。
王妈妈,梧桐,夏莲三人收拾了桌上的吃食,回到外房用食的时候。
墨长明也再次拿出书吏记录的书卷,细细琢磨。
而崔兰则泡了一壶茶。
倒了一盏,放在一边给他晾着。
之后,一夜过去。
到了第二日上衙的时候。
墨长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命衙内书吏写招贤榜,然后,安排差吏在县衙外面墙上及城门口处张贴。
李子谦一见,有些讶然。
这是那个贤能,竟然能够想出这么好的办法,简首令他佩服。
但是当问及墨长明时,他却一脸神秘。
只说碰到一个高人,其他不语。
县丞孟鸿,县尉李敬,主簿刘书文三人,看了招贤榜文之后,也暗自点头,此策甚好,不但解决了常平县衙的钱银问题,也能解决常平县百姓们的民生问题。
之后。
墨长明也下令,今日暂且停止巡视一天,在衙内处理政事,顺便也看一下今日,是否会有人前来揭招贤榜。
另外西人也非常赞同。
然后,处理了一上午政事。
首到晌食时,也没有什么动静。
用过了晌食。
几人在衙内等了几刻,正有些心焦时。
小吏王忠(崔三十五)进来报。
县衙外面有人揭了招贤榜,自称是一个外地行商。
墨长明一听,也顾不得矜持,几人整理了一下衣服,迎出门外。
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穿着十分阔绰男子,手里拿着一张招贤榜文,后面是一辆比较豪华的马车,及一个赶车小厮,看小厮穿着也不错。
几人连忙将此人迎进县衙,并命人上了茶。
当墨长明问及此人揭招贤榜文之事时。
此人解释。
"在下赵玉(崔三),乃山西府大同人氏,祖上几代经商,经常奔走各地,经营走商一些南方茶叶,柑橘,干果,甚至干海鱼,总之什么来银子快,便做什么"。
李子谦一听,赶紧将小吏倒好的茶,亲自端给赵玉(崔三)面前,并行了一个揖。
笑着说。
"那赵掌柜来咱俩这常平县,算是来对地方了,咱这你想要的,全都有,只看你想不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