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柴火灶

第33章 (三十三)

加入书架
书名:
外婆的柴火灶
作者:
肉干对白菜
本章字数:
6342
更新时间:
2025-07-10

五月的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在院子里,程小雨坐在石桌旁,面前摊开着五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村长的电话。

"小雨啊,村里决定办个乡村美食文化节,大家都推荐你来策划,你看怎么样?"

小雨的手指无意识地着笔记本边缘:"我?可是我没经验啊..."

"嗨,你拍了那么多视频,又跟你外婆学了那么久,最了解情况。"村长的声音洪亮,"再说,还有你妈帮忙呢,她可是城里的大能人。"

挂断电话,小雨望着满院的阳光出神。这半年来,她从一个胃病缠身的都市白领变成了乡村传统美食的记录者和学习者。而现在,她要将这些珍贵的技艺展示给更多人看了。

"发什么呆呢?"母亲程丽端着两杯茶走过来,在她对面坐下。

"村长让我策划村里的美食文化节..."小雨接过茶杯,"妈,你觉得我能行吗?"

程丽抿了一口茶:"有什么不行的?你这半年学的东西,比很多专业厨师都扎实。再说,"她顿了顿,眼神柔和下来,"我会帮你。"

接下来的日子,母女俩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小雨负责内容策划——她要系统整理这半年来从外婆和其他村里老人那里学到的所有食谱和技巧。程丽则运用她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帮助制定时间表、场地规划和物资清单。

"我们设几个展区比较好?"小雨咬着笔头问道。

程丽在纸上画出示意图:"按品类分吧——面点区、腌酱区、宴席菜区...对了,还可以加个儿童体验区,让孩子们动手做简单的点心。"

小雨惊讶于母亲的周全考虑:"妈,你什么时候对传统美食这么了解了?"

程丽的眼神飘向厨房,外婆正在里面准备午饭:"小时候跟你外公学的...后来工作忙,就搁下了。现在看你这半年做的,倒让我想起很多。"

整理资料时,小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菜品,不同老人传授的做法常有细微差别。比如腌酸菜,外婆强调必须用山泉水,而隔壁王奶奶则坚持加入少许白酒防腐;做手擀面,外婆讲究"三光",李婆婆却重视"三揉三醒"。

"妈,这些差异该怎么处理?"小雨苦恼地问。

程丽沉思片刻:"这不正是最珍贵的地方吗?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家庭有不同传承。我们不如就展示这种多样性,让参观者看到传统美食的丰富面貌。"

这个建议让小雨豁然开朗。她决定在文化节上设置"同菜异做"的环节,邀请几位老人现场演示各自的拿手菜,让观众感受传统技艺的包容与变化。

文化节前一周,小雨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她要走访村里的老人,确认演示内容;晚上,则要和母亲讨论活动细节,常常熬到深夜。外婆看在眼里,悄悄变着花样给她们做好吃的补身体——天麻炖鸡安神,山药粥养胃,莲子汤清心...

"外婆,您别忙了,我们自己随便吃点就行。"小雨心疼地说。

外婆却执意将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放在她面前:"忙归忙,身子不能垮。你外公当年办大席,三天三夜不睡,全靠这汤吊精神。"

汤是用老鸽、党参、枸杞慢炖的,清澈见底,香气却浓郁扑鼻。小雨小口啜饮,一股暖流从喉咙蔓延到全身,疲惫似乎真的减轻了许多。

"好喝吗?"外婆期待地问。

小雨点点头,突然发现外婆的手指上贴着创可贴:"您手怎么了?"

"没事,做针线不小心扎的。"外婆迅速把手藏到背后,"快喝吧,凉了效减。"

首到文化节前一天晚上,小雨才明白外婆的"针线活"是什么。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房间,发现床上整整齐齐地叠着一套崭新的衣服——靛蓝色的斜襟上衣,白色的围裙,还有一顶小小的厨师帽,全是传统厨娘的装扮。

衣服上放着一张纸条,是外婆歪歪扭扭的字迹:"给我最得意的徒儿,明天穿这个。"

小雨捧着衣服,泪水模糊了视线。这套服饰,是外婆正式认可她传承人身份的象征。

文化节当天,阳光明媚。村口的打谷场被改造成活动场地,彩旗招展,人头攒动。小雨穿着外婆做的新衣,紧张地检查各个展区。母亲穿着利落的套装,拿着对讲机协调各方;外婆则被一群老人围着,正在面点区做最后的准备。

开幕式上,村长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举办文化节的初衷:"...让我们村的传统美食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乡村饮食文化的魅力!"

第一个环节是"老师傅演示"。外婆和其他五位老人分别展示了各自的拿手绝活——外婆做的是荷花酥,王爷爷表演整鸭脱骨,李婆婆展示拉面绝技...观众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不时发出惊叹和掌声。

小雨负责现场解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每道工艺背后的技巧和文化内涵。她注意到,不少年轻人举着手机全程录像,还有几位看起来像美食博主的人在做首播。

"下面请我外婆程张氏演示传统点心荷花酥的制作..."小雨的声音因骄傲而微微发颤。

外婆站在操作台前,手法娴熟地揉面、包馅、剪花。当"荷花"在油锅中缓缓绽放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更令人惊喜的是,母亲程丽主动上台协助,母女三人同台的画面被无数镜头记录下来。

儿童体验区同样火爆。小雨设计的简易面点DIY活动吸引了几十个孩子,他们戴着迷你厨师帽,在志愿者指导下捏出各种形状的小点心,脸上沾满面粉却笑得灿烂。

"这个文化节太棒了!"一位带着孩子参加的妈妈激动地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做的味道。"

中午的品尝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村民们带来了各家拿手的传统美食,摆成长长的自助餐台。小雨和母亲穿梭其中,介绍每道菜的来历和特色。外婆则被团团围住,回答着关于老酵头、古法酿醋等各种问题。

下午,一场意外的阵雨打断了户外活动,但人群并未散去,而是挤进了临时搭建的帐篷。小雨灵机一动,提议改为"美食故事会",邀请老人们分享与食物相关的记忆。

外婆讲起了困难时期用野菜充饥的往事;李爷爷回忆了年轻时挑担卖馄饨走街串巷的经历;王婆婆则说起她母亲传下来的月子餐秘方...这些朴实无华的故事,却让许多听众湿了眼眶。

雨停时,夕阳给湿漉漉的村庄镀上一层金边。文化节圆满结束,但人们迟迟不愿离去,三三两两地讨论着今天的见闻和收获。

收拾场地时,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走过来,递给小雨一张名片:"程小姐,我是市文化馆的馆长。今天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到我们馆里工作?我们正筹备一个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心..."

小雨惊讶地接过名片:"我...我没有专业背景..."

"你的实践经验和热情就是最好的背景。"馆长笑着说,"而且你对本土饮食文化的理解很深入,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回家的路上,三人并排走着,夕阳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小雨一手挽着外婆,一手挽着母亲,心中满是说不出的满足。

"小雨,文化馆的工作,你考虑吗?"母亲轻声问。

小雨看了看外婆布满皱纹的侧脸:"我想去。这样能更系统地学习,也能把外婆和村里老人的手艺传播得更广。"

外婆拍拍她的手:"想去就去。年轻人,总要往外走。只要别忘了根在哪里就行。"

晚饭后,小雨坐在院子里翻看今天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母亲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今天很成功,你做得很好。"

简单的肯定让小雨鼻子一酸。她想起半年前刚回来时,和母亲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隔阂;而现在,她们不仅能并肩工作,还能真诚地交流。

"妈,谢谢你。"小雨轻声说,"如果没有你和外婆,我不可能做到这些。"

程丽在她身边坐下,望着满天繁星:"其实该我谢谢你。这半年,你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母亲,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那晚,小雨在日记本上写道:"乡村美食文化节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我看到了传统技艺的生命力,看到了人们对真实味道的渴望,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文化馆的工作将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能够更专业、更系统地传承和发展这些珍贵的饮食文化。"

她合上笔记本,听见厨房里传来外婆和母亲低声交谈的声音,闻到空气中飘荡的淡淡食物香气。这一切如此平凡,却又如此珍贵。她知道,无论未来走到哪里,外婆的厨房永远是她的根,而这些传统美食中蕴含的智慧与温度,将永远指引着她的方向。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