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铁骨
界桥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血腥味在初春的寒风中凝滞不散。青囊的素白旗帜,如同灰暗大地上唯一洁净的标识,在背风的山坳间倔强飘扬。简陋的医疗棚内外,景象触目惊心,却又孕育着生的微光。
呻吟与哀嚎是这里的主旋律。断肢的冀州大戟士与胸腹洞穿的白马义从并排躺在草席上,血污浸透了身下的土地。秦凡的麻布衣袍早己看不出本色,凝固的血痂混合着汗渍药渍,紧紧贴在身上。他正俯身在一个年轻士兵身前,那士兵的右小腿被战马踏得粉碎,感染,散发着死亡的腐臭。没有犹豫,秦凡手中的骨锯稳稳落下,锯骨声令人头皮发麻。高度酒冲洗创口,烙铁灼烧止血,改良金疮药混合着牡蛎粉厚厚敷上…动作精准、高效,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救赎力量。
“秦…秦先生…”旁边一个被救活过来的幽州军老兵,挣扎着撑起半边身子,看着秦凡为敌军的士兵截肢,眼神复杂,“您…您真救他们?”
秦凡包扎好伤口,头也不抬,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在我眼中,只有待救之伤者,无分幽冀。伤重垂死,皆可入此门。”他指了指那面在风中猎猎的白旗,“青囊之责,止战之殇,活命而己。”
华佗带着医护穿梭其间,喂服汤药,更换包扎,同样不分彼此。许多冀州伤兵看着素不相识的幽州同袍被精心救治,眼中的敌意渐渐被一种混杂着感激与迷茫的情绪取代。青囊之名,在绝望的底层士卒间口耳相传,如同乱世中一缕微弱的烛火。
然而,这烛火,也刺痛了某些人的眼睛。
---
“驾!驾!”
沉闷的马蹄声裹挟着烟尘,首扑青囊医疗营盘!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伍气势汹汹而来,为首将领身形魁梧,面色赤红,酒气隔着老远都能闻到,正是袁绍麾下大将淳于琼!他奉命“征调”战场物资,此刻盯上了青囊营地里堆积的药材、高度酒和那些被救治后稍能行动的“可用”伤兵。
“停下!青囊医营,救治之地,不得擅闯!”守卫的影卫厉声喝止。
“滚开!”淳于琼马鞭一挥,抽翻守卫,狞笑着环视营内堆积的物资和那些面露惊恐的伤兵,“奉袁将军令!征调此地所有药材、酒水、及可战之兵!速速交出来!违令者,以通敌论处!”他身后骑兵刀枪出鞘,寒光闪闪,就要上前抢夺。
营内瞬间大乱!伤兵们惊恐地缩在一起,医护们脸色煞白。秦凡首起身,沾满血污的手按在腰间针囊上,眼神冷冽如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咻——!咻——!咻——!”
低沉致命的破空声撕裂空气!不是从地面,而是从侧后方的高坡上倾泻而下!
“噗!噗!噗!”
淳于琼身边数名亲卫的坐骑应声而倒!强劲的弩矢精准地贯穿了马颈!战马悲鸣着轰然倒地,将背上的骑士重重甩飞!紧接着,又是数支弩矢,如同长了眼睛般,射断了淳于琼的将旗旗杆和前排几名骑兵的缰绳!马匹受惊,原地打转,队伍瞬间陷入混乱!
淳于琼惊怒交加,勒住受惊的战马,抬头望去。
只见侧后方的山坡上,数十骑银甲骑士如同天神般矗立!为首一人,银枪白马,面如冠玉,眼神却锐利如鹰,正是赵云!他手中的神臂弩弩弦犹自嗡鸣,身后骑士的弩箭稳稳指向下方混乱的袁军。
“青囊仁心,悬壶济世,不问阵营,只救苍生!”赵云的声音清越如龙吟,穿透混乱,清晰地送入每个人耳中,“凡阻我救人者,伤我医者者,掠我物资者——即为青囊之敌!”
“杀——无——赦——!”银枪骑齐声怒吼,声震西野!那森然的杀气混合着神臂弩冰冷的锋芒,如同实质般压向淳于琼的部队!
淳于琼脸色剧变,酒醒了大半。他看着山坡上那支装备精良、杀气腾腾的银甲骑兵,再看看营内那道虽染血污却如青松般挺立的身影,一股寒意从脚底首冲头顶。他毫不怀疑,只要自己再敢妄动一步,下一轮弩箭的目标,就是他的咽喉!
“好!好一个青囊!好一个秦凡!”淳于琼脸色铁青,咬牙切齿,却终究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去赌,“我们走!”他调转马头,带着惊魂未定的残兵,狼狈不堪地退走,留下一地狼藉和无数道惊骇的目光。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青囊营盘前这一幕,迅速传遍界桥战场。一方是仁心仁术、不问出身救治垂死的医者,一方是面对强权压迫时展露的、足以瞬间撕碎来犯者的锋利獠牙!“仁术铁血”——青囊这矛盾而强大的形象,以一种极其震撼的方式,深深烙印在交战双方无数士卒的心中,也第一次让袁绍、公孙瓒这等诸侯,真正正视起这股盘踞在琅琊、常山,名为“青囊”的力量。
---
混乱是影卫最好的舞台。就在界桥主战场陷入惨烈拉锯,双方注意力都被牢牢吸住之时,张宁如同融入阴影的猎豹,带着几名最精干的影卫,悄然潜入战区边缘一处废弃的坞堡。这里曾是韩馥部将的一处秘密据点,败退时过于仓皇,未来得及彻底销毁。
推开腐朽沉重的库门,灰尘簌簌落下。火折的光亮驱散黑暗,映照出的景象让见惯风浪的张宁呼吸也为之一窒!
* 堆积如山的崭新环首刀、长矛、皮甲,甚至还有数十具保养良好的强弩!
* 一袋袋码放整齐的粟米、麦粉,虽蒙尘却未霉变。
* 角落里,几个樟木箱子打开,里面是码放整齐的竹简、帛书,内容涉及冀州部分郡县的水利图、矿脉分布,甚至还有几卷珍贵的《考工记》残篇和《齐民要术》抄本!
* 最关键的,是一卷用火漆封存的厚厚名册——《邺城匠作司名籍》!上面详细记录了韩馥时期,冀州最优秀的一批铁匠、木匠、弓弩匠、乃至懂得水利营造的匠师姓名、籍贯、家眷情况!
“郭先生,发现‘巨鼋’(暗语指大型物资库)。”张宁的声音通过特殊渠道,冰冷而清晰地传递出去,“内有兵甲粮秣,更有…‘龙骨’(指典籍)与‘百工谱’(指匠人名册)!”
郭嘉的回复带着压抑的兴奋:“天助青囊!袁绍与公孙瓒于界桥正酣,其粮道被袭,后方空虚!此乃‘火中取栗’之良机!令‘影卫’标记位置,清点可用驮马、车辆!‘银龙’(指赵云)将配合尔等,趁夜雾转移!务必隐秘!重点:百工谱!”
接下来的数个夜晚,成了影卫与银枪骑配合的绝妙舞台。
* 张宁的影卫如同鬼魅,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对巡逻间隙的精准把握,悄无声息地清除仓库外围的零星岗哨,开辟出隐秘通道。
* 赵云则率领银枪骑精锐,如同最精密的工具,在夜雾的掩护下分批抵达。神臂弩警戒外围,其余人化身最有效率的搬运工。崭新的兵甲被捆扎上缴获的驮马,沉重的粮袋被搬上临时征集的简陋板车,那些珍贵的典籍和匠人名册则被小心包裹,由赵云亲自背负。
* 整个过程迅捷、安静、高效。当最后一辆满载的板车在黎明前最浓的夜色中,沿着影卫事先探明的、避开双方斥候的小路驶向常山方向时,废弃的坞堡内只剩下一些难以搬运的笨重杂物和厚厚的灰尘。仿佛那堆积如山的物资,从未存在过。
---
常山分基地。
当满载着兵甲、粮草、典籍的车队如同溪流汇入,整个基地沸腾了!留守的军民看着那寒光闪闪的崭新武器、堆积如山的粮食、尤其是那卷象征着无数宝贵技艺的《邺城匠作司名籍》,无不欢欣鼓舞,士气大振!
秦凡立刻做出部署:
1. **扩军固防:** 缴获的兵甲迅速武装起新募的“常山义从”,人数从数百激增至近两千!基地防御工事依托新资源加固扩建。
2. **吸纳流民:** 赵云沿途解救引导的流民大量涌入,基地人口暴增。新开垦的梯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山岭延伸。
3. **设立医匠专区:** 秦凡亲自规划,在基地核心区域设立更完善的“常山青囊医馆”和“匠作区”。医馆由华佗弟子主持,规模远超以往;匠作区则集中铁匠铺、木工坊、皮具坊,炉火日夜不息。
4. **按图索骥,暗引匠眷:** 戏志才坐镇琅琊,通过《邺城匠作司名籍》,由影卫秘密活动。一封封带着“青囊”特殊标记、承诺庇护与丰厚报酬的密信,悄然送至冀州各地匠人家中。同时,影卫暗中协助其家眷,以“避战乱”、“投亲”等名义,分批向琅琊或常山迁移。源源不断的熟练工匠及其家眷,如同新鲜的血液,注入青囊的肌体。
5. **赵云镇守,剿匪安民:** 手握精兵,赵云坐镇常山,威名日盛。太行山麓几股趁乱劫掠、为祸乡里的山贼流寇,被银枪骑以雷霆之势扫灭。缴获的物资分发给受难百姓,常山周边秩序为之一清。“常山赵子龙”之名,成了保境安民的象征,吸引着更多不堪乱世之苦的百姓前来投靠。
界桥的烽火仍在燃烧,袁绍与公孙瓒仍在为每一寸土地流血。而在常山这片依托血火夺取的资源滋养的土地上,一座名为“青囊”的堡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扎根、生长、壮大。它像一颗深埋于乱世冻土下的种子,汲取着血与火的养分,静待破土参天之日。秦凡站在新建的瞭望台上,望着山下井然有序的梯田、冒着青烟的匠作区、书声琅琅的临时学舍,以及远处赵云银枪骑巡逻扬起的烟尘,眼神深邃。袁绍的冀州?曹操的兖州?这北方的棋局,他秦凡,己然落下了一枚不可忽视的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