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才女:陛下,娘娘又惊艳了!

第021章 初涉奏疏事,慧眼识玄机

加入书架
书名:
盛唐才女:陛下,娘娘又惊艳了!
作者:
酸辣咯咯哒
本章字数:
5276
更新时间:
2025-06-06

自那日李世民金口玉言,允武媚娘协助整理奏疏摘要后,立政殿内的气氛便又多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一些原本对武媚娘还心存观望的女官和宫人们,如今看她的眼神中,己然带上了几分真正的敬畏与不敢小觑。

毕竟,能够接触到关乎国家大政的文书,哪怕只是摘要,也足以证明这位武婕妤在圣上和皇后娘娘心中的分量。

林嬷嬷亲自将武媚娘引到了书房一侧的一间雅致的偏阁,这里便是她日后处理奏疏摘要的地方。

偏阁内布置得简洁而实用,一张宽大的书案,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面己经分门别类地摆放了一些卷宗。

“武婕妤,这里便是皇后娘娘特意为您安排的。”

林嬷嬷指着偏阁内的陈设,语气温和地说道。

“日后各地上呈的奏疏,经过中书省初步拟定意见后,会先送至此处,由您先行阅看,摘取其中要点,拟成摘要,再连同原疏一并呈给皇后娘娘过目。”

“若有皇后娘娘认为紧要或陛下可能垂询的,您也可附上自己的一些浅见,以供娘娘参考。”

武媚娘看着眼前这间小小的偏阁,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间屋子,更是她通往更广阔天地的一扇窗。

“多谢林嬷嬷指点,也多谢皇后娘娘厚爱。”

武媚娘敛衽一礼,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林嬷嬷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婕妤聪慧过人,这些事务想来难不倒您。只是,这奏疏之事,事关重大,一字一句都需谨慎。有些奏疏,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有些言辞恳切,却可能包藏祸心。”

“您在阅看之时,务必多加留心,明辨是非,切不可因一时疏忽而误了大事。”

“嬷嬷教诲的是,媚娘一定谨记在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武媚娘郑重地应道。她知道,林嬷嬷这番话,既是提点,也是告诫。

从那日起,武媚娘便开始了她接触“国家大事”的崭新生活。

每日清晨,都会有内侍将前一日各地送来的奏疏以及中书省的初步意见送到她的偏阁。

她屏退左右,只留下春桃在一旁研墨侍奉,便一头扎进那些枯燥却又蕴含着无穷信息的文字之中。

起初,面对那些繁复的官样文章和各地错综复杂的情况,武媚娘也感到有些吃力。

但她毕竟有着现代历史学研究生的底子,又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很快便适应了这种工作。

她不仅能迅速准确地摘取奏疏的要点,更能凭借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细节和联系。

“婕妤,您看这份奏疏,是并州刺史呈上来的,说的是今年并州雨水充沛,秋粮丰收在望,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景象呢。”

春桃将一份整理好的摘要递给武媚娘,语气轻松地说道。

武媚娘接过摘要,又仔细看了看原疏,眉头却微微蹙了起来。

“春桃,你有没有觉得,这份奏疏……写得太过完美了些?”

武媚娘指着奏疏中的几处措辞说道。

“你看这里,‘仓廪充实,牛马遍野,民无饥寒,路不拾遗’,这些话,用来形容太平盛世固然不错,但一个州府的常年奏报,若年年如此,反而有些……不合常理。”

春桃有些不解:“才人,这不是好事吗?说明并州治理得好呀。”

“治理得好自然是好事,”

武媚娘摇了摇头,“但我记得,前两个月,河东道曾有奏报,说今年春季略有些干旱,夏初才雨水渐丰。”

“并州隶属河东道,春旱对其农耕必然有所影响,如今这奏疏却只字未提,反而一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其中,恐怕有些蹊跷。”

她沉吟片刻,又翻出前几个月河东道的奏疏进行比对,果然发现了一些矛盾之处。

“春桃,你将这份并州奏疏和我圈出来的这几份河东道奏疏,一并附上我的几句浅见,呈给林嬷嬷,请她转交皇后娘娘过目。”

“就说……我对并州今年的真实收成,略有些疑虑。”

武媚娘的语气十分谨慎。

“是,婕妤。”

春桃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关窍,但还是依言照办。

过了两日,林嬷嬷特意来到武媚娘的偏阁,脸上带着几分赞许的神色。

“武婕妤,你上次呈上的关于并州奏疏的疑虑,皇后娘娘己经看过了,也与几位内阁学士商议过。”

“后来派人暗中查访,果然发现那并州刺史为了邀功,虚报了今年的收成,还隐瞒了部分地区受灾的情况。”

“幸亏你及时发现,才没有让这些欺上瞒下之徒蒙蔽了圣听。皇后娘娘对此很是欣慰,特意让老奴来告诉你一声。”

武媚娘闻言,心中也是一松,连忙说道:“这都是奴婢分内之事,也是皇后娘娘明察秋毫。”

“婕妤不必过谦。”

林嬷嬷笑道,“你能从这字里行间看出端倪,足见你的细心与见识。日后这奏疏摘要之事,皇后娘娘便全权交给你负责了,若有你认为紧要或可疑之处,可首接向娘娘禀报。”

这等于进一步肯定了武媚娘的能力,也赋予了她更大的自主权。

除了并州之事,武媚娘还从一份看似普通的边疆军情奏报中,敏锐地察觉到某位将领可能存在的虚报军功、冒领粮饷的嫌疑。

从一份关于治理黄河水患的奏疏中,她也凭借对历史水利工程的了解,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建议。

她的这些发现和建议,虽然并非每一次都能得到完全的采纳,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却让皇后娘娘和李世民都对她刮目相看。

这一日,武媚娘正在偏阁批阅奏疏,忽听殿外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她抬头一看,竟是晋王李治走了进来。

“参见晋王殿下。”武媚娘连忙起身行礼。

“武婕妤不必多礼。”

李治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目光落在她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疏,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婕妤这几日倒是清闲不再,竟也开始接触这些繁冗的政务了?”

武媚娘微微一笑:“皇后娘娘厚爱,让奴婢协助整理一些奏疏摘要,奴婢也是边学边做,尚有许多不懂之处,让殿下见笑了。”

“婕妤过谦了。”

李治走到书案前,拿起一份武媚娘刚刚批注过的摘要看了看,点头赞道。

“婕妤这摘要做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是中书省的那些老学究,也未必能有这般凝练的笔力。父皇和母后都说婕妤聪慧过人,看来果然不假。”

“殿下过誉。”武媚娘心中一动,问道,“殿下今日前来,可是有事寻皇后娘娘?”

李治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地看着她,缓缓说道:“本王今日,是特意来寻婕妤的。”

特意来寻我?

武媚娘的心中泛起一丝涟漪,面上却不动声色:“不知殿下有何吩咐?”

李治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吩咐不敢当。只是本王近日在温习《汉书》,读及孝武皇帝晚年‘巫蛊之祸’,太子据因此含冤而死,每每思及此处,便不胜唏嘘。”

“孝武皇帝英明一世,为何会在储君一事上,酿成如此悲剧?”

“本王百思不得其解,听闻婕妤近日协助母后整理文书,对史事亦有独到见解,故而想听听婕妤的高见,不知婕妤……可否赐教?”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