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才女:陛下,娘娘又惊艳了!

第039章 储位初属意,晋王承圣恩

加入书架
书名:
盛唐才女:陛下,娘娘又惊艳了!
作者:
酸辣咯咯哒
本章字数:
6378
更新时间:
2025-06-07

自“安边策”一事后,晋王李治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己然与往日截然不同。

尤其是在太子被废、魏王被贬这接二连三的储位风波之后,李世民对于这个平日里看似温和仁孝、实则颇有见识的儿子,更多了几分审视与期许。

甘露殿的书房内,李世民的身体虽己好转大半,但眉宇间那份因国事家事而起的疲惫却未曾完全消散。

他今日特意召了晋王李治前来,并非为了考较学问,也不是为了商议政事,倒更像是一场寻常父子间的闲谈。

“稚奴啊,你近来在尚书省观政,可有何心得体会?”李世民呷了一口参茶,语气随意地问道。

自上次策论之后,他便特许李治可以出入尚书省,观摩学习六部如何处理日常政务。

李治恭敬地立在一旁,闻言垂首道:

“回父皇,儿臣这些时日在尚书省,方知治国之不易,政务之繁琐。”

“每日里,各部司呈上来的文书堆积如山,每一件都关系到国计民生,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无穷后患。”

“儿臣……儿臣深感自己学识浅薄,经验不足,尚需努力学习才是。”

他这番话说得十分诚恳,没有丝毫的骄矜自得。

李世民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神色,点了点头道:

“你能有此感悟,便是进步。为君者,最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天下事,纷繁复杂,非一日之功能够通晓。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去学习,去历练。”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起来,缓缓说道:

“朕让你观政,并非是要你立刻便能独当一面,而是要你学会看,学会听,学会思。”

“看那些老臣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听他们是如何据理力争,思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策。这其中的门道,远比书本上记载的要复杂得多。”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李治再次躬身,“儿臣每日都会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晚间再仔细揣摩,若有不明之处,便会向房相(房玄龄)和褚遂良等几位大人请教。”

“嗯,如此甚好。”

李世民赞许道,“房玄龄他们都是我大唐的肱骨之臣,经验丰富,你多向他们请教,于你大有裨益。”

“只是,为君者,不仅要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更要有自己的决断。兼听则明,但最终拿主意的,还是你自己。”

“儿臣明白。”

父子二人又就一些近期的朝政琐事闲聊了几句,气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融洽。

李世民言语间,不再像从前那般处处考较,反而多了几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叮嘱与期盼。

这份变化,不仅仅李治感受到了,整个宫廷,乃至朝堂之上的有心人,也都渐渐察觉到了。

立政殿内,武媚娘依旧每日协助皇后处理宫务,整理奏疏摘要。

她发现,近来送往皇后这里的,关于晋王李治的正面消息,明显多了起来。

“婕妤,您瞧这份奏报,”

春桃将一份刚送来的宫中记事呈给武媚娘,小声说道。

“上面说,昨日圣上在御花园考较诸位皇子骑射,晋王殿下虽然箭术不如吴王殿下精湛,但其沉稳有度,不急不躁,反而得了圣上几句称赞呢。”

武媚娘接过来看了看,微微一笑:

“吴王殿下勇武过人,箭术自然是出类拔萃的。但圣上更看重的,恐怕并非一时的勇武,而是为君者应有的那份气度和沉稳吧。”

“婕妤说的是。”春桃点了点头,又有些兴奋地说道。

“奴婢还听说,前几日圣上身体略感不适,晋王殿下衣不解带地在榻前侍奉汤药,寸步不离,孝心可嘉,连宫里的老嬷嬷们都私下里称赞呢。”

武媚娘听着这些消息,心中了然。

看来,晋王李治不仅自身聪慧努力,其身边也必然有高人指点,知道如何在细微之处展现自己的品性,以博取圣心。

就在此时,皇后娘娘从内殿走了出来,脸上带着几分欣慰的笑容。

“媚娘,你也在啊。”

皇后娘娘看到武媚娘,语气比往日更加亲和,“方才圣上派人传话,说今晚要在甘露殿设家宴,只请了本宫和稚奴过去,说是……想一家人一起用顿便饭。”

“一家人”三个字,皇后娘娘特意加重了语气。

武媚娘心中一动,连忙屈膝贺道:“恭喜娘娘,恭喜晋王殿下。此乃圣心所属,天家之福啊。”

皇后娘娘笑着摆了摆手:

“你这丫头,就是会说话。不过,本宫瞧着,圣上对稚奴,确实是越来越看重了。”

“只是……这孩子性子还是太过仁厚了些,日后若是真的……唉,本宫也怕他会吃亏。”

她的语气中,既有欣慰,也有一丝母亲特有的担忧。

“娘娘不必过虑。”

武媚娘柔声劝慰道,“晋王殿下宅心仁厚,乃是仁君之相。况且,殿下聪慧过人,又肯虚心纳谏,身边亦有贤臣辅佐,将来必能担当大任,为大唐开创更加辉煌的基业。”

“但愿如此吧。”皇后娘娘叹了口气,随即又对武媚娘说道。

“对了,媚娘,圣上还特意嘱咐,让你也将近日整理的一些关于边疆互市的条陈,一并带过去。他说,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具体想法。”

“是,娘娘。”武媚娘心中一喜,知道这又是李世民在有意给自己机会。

傍晚时分,甘露殿内灯火通明,气氛温馨。李世民、皇后娘娘和晋王李治围坐在一张小巧的圆桌旁,桌上摆着几样精致的家常菜肴。

武媚娘则侍立在一旁,负责添茶倒酒,整理文书。

席间,李世民果然与李治谈论起了边疆互市之事。

“稚奴,你上次在策论中提及,要重视边贸,促进各民族融合,此言深得朕心。”

李世民说道,“只是,这互市之事,具体当如何操作?如何才能既保证我大唐的利益,又能真正惠及边疆各部族,使其真心归附呢?”

李治恭敬地回答:“回父皇,儿臣以为,设立互市监,规范贸易是首要之举。当明确规定交易的货物种类、价格标准,严禁欺诈和走私。”

“同时,对于前来交易的部族,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便利,鼓励他们将我大唐所需的马匹、皮毛等物资运来。”

“我大唐则可以输出丝绸、茶叶、铁器等他们急需的物品。如此一来,互通有无,双方都能获利。”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儿臣还以为,互市不仅仅是经济往来,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我们可以在互市之地,设立学堂,教授他们汉话和耕种技术,让他们感受到我大唐的文明与富庶,从而……”

就在此时,李世民忽然打断了他的话,目光转向了武媚娘,笑道:

“武婕妤,你上次在策论中,似乎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朕记得,你还画了一张简易的形势图,标注了几个建议设立互市的地点。你且说说看,为何会选择那几个地方?”

武媚娘心中一凛,知道李世民这是在有意将自己也拉入这场讨论。她连忙上前一步,屈膝道:

“回陛下,奴婢浅见。奴婢之所以选择那几个地点,是综合考虑了当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周边部族的分布和需求……”

她从容不迫地将自己的分析娓娓道来,不仅阐述了选择那些地点的理由,还进一步补充了一些关于如何管理互市、如何防范风险的具体建议。

她的言辞清晰,条理分明,引经据典,又不失独到的见解。

李治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眼中不时闪过赞赏的光芒。

他发现,武媚娘的许多想法,竟与自己不谋而合,甚至在某些细节上,比自己考虑得还要周全。

李世民更是听得连连点头,抚须笑道:

“好!好啊!媚娘此番见解,比上次策论中所言更加详尽透彻!看来,朕让你查阅那些奏章典籍,果然没有白费!皇后啊,你这立政殿,当真是为朕寻到了一块璞玉!”

“陛下谬赞了。”皇后娘娘也与有荣焉地笑道,“媚娘这孩子,确实是用心。”

“何止是用心,简首是天纵奇才啊!”李世民感慨道,随即又对李治说道:

“稚奴,你听到了吗?武婕妤的这些想法,你可要好生琢磨琢磨。日后若是由你来主导这互市之事,不妨多听听她的意见。”

这话的分量,就非同一般了!

这几乎是在暗示,未来李治将负责具体的国家事务,而武媚娘,则将成为他重要的参谋和助手!

李治连忙躬身道:“儿臣遵旨!武婕妤见识过人,儿臣定当虚心请教。”

他看向武媚娘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真诚的敬佩和……一丝难以言喻的亲近。

武媚娘心中也是波涛汹涌,她知道,自己与李治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共同的政治智慧和父皇的有意撮合,正在悄然发生着质的改变。

就在此时,殿外忽然传来内侍总管王德略显急促的声音:

“启禀陛下,中书省侍郎褚遂良大人,有紧急军情求见!”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