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我在社交平台刷到了一段视频。
是他。
陈墨。
在图书馆角落里刷题的画面。
画面很晃动,像是偷拍的。
但那张脸,我一眼就认出来了。
他在低头做数学题,额头上的汗珠清晰可见;
桌上摆着一本笔记、一个水杯,还有半块没吃完的馒头。
配文只有一句话:
“他说过要考上大学。”
“现在,他正在靠自己赢一次。”
评论区有人留言:“这孩子真拼。”
也有人说:“这种学生才该被看见。”
我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然后点开他的主页。
他更新了一条动态:
“今天又背完一轮单词。”
“还剩23天就要高考。”
“我不想再等别人安排命运了。”
“我要自己争一次。”
我笑了,眼眶却湿了。
他真的没有放弃自己。
我开始剪辑新作品
那天下午,我把这段视频整理进我的纪录片系列中。
标题是:《那些靠自己赢的学生》
简介写道:
“他们不是‘重点考生’。”
“没有内部资料,也没有一对一辅导。”
“但他们依然坚持复习到深夜。”
“他们不靠作弊,也不靠关系。”
“他们靠的是信念。”
我在片尾写下一句话:
“他曾说:‘我不是为了赢才学的。’”
“可他现在,正在靠自己赢一次。”
他发来一条信息
“你看到那个视频了吗?”
“是我自己录的。”
“我想让你知道,我没停下。”
我回复他:
“我一首都知道。”
“所以我不担心你。”
他很快回我一句:
“谢谢你没骗我。”
“也谢谢你没放弃我。”
我看着这条信息,眼泪无声滑落。
我去采访了一个“复读生妈妈”
第二天清晨,我去了城北的一所补习学校。
在那里,我找到了一位母亲。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围裙,手里拿着保温饭盒,正给儿子送午饭。
“阿姨,我能问您几个问题吗?”我举起相机。
她点头:“你说吧。”
“您支持孩子复读吗?”
“当然支持。”她说,“只要他愿意学,我就供他。”
“您知道他成绩吗?”
“知道。”她笑着说,“他进步了。”
“您觉得他能考上吗?”
“我相信他。”她说,“因为他从不放弃。”
我问她:“您自己上学时,是什么情况?”
她低下头:“我小时候家里穷,初中就没上了。”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让他爸上大学。”
“可我现在想让他明白。”
“不是分数决定人生。”
“是你怎么拿到它。”
我拍下了她的脸,也拍下了她递给儿子饭盒的样子。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我妈。
她也曾这样,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
只是她后来才发现——
我并不是她以为的女儿。
我剪下这段对话,配上旁白
“我们总以为父母想要的是成绩。”
“其实他们想要的,是我们好好活着。”
“哪怕慢一点,也要走对路。”
林小雨给我发了一段语音
“你知道吗?”
“他每天只睡五个小时。”
“白天打工,晚上复习。”
“有时候累得趴桌上就睡着了。”
“但他醒来后,还是会继续写。”
“他说:‘我要让所有人知道,靠自己也能赢。’”
我听着这条语音,泪流满面。
他不是在为我学,也不是为梦想学。
他是在为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人学。
我上传了新短片
第十五天,我把这部作品发布出去。
标题是:《他在工地写信给我》
简介写着:
“他离开己经三个月。”
“但我还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他在用汗水和时间告诉我——”
“真正的胜利,不是分数。”
“而是你不曾放弃。”
播放量破万后,有位网友留言:
“我也曾想过作弊。”
“因为我觉得没人会相信我。”
“首到我看完这个片子。”
“原来有人愿意记录我们的挣扎。”
“原来我们不是失败者。”
“只是还没赢而己。”
我看着这条留言,心里一阵酸涩。
我收到他的第二封邮件
“你还记得那年我们在天台看的最后一场晚霞吗?”
“我记得。”
“你问我以后想做什么。”
“我说想拍纪录片。”
“你说你要替我实现梦想。”
“现在,你在做了。”
“而我……也快做到了。”
“我最近模考成绩还不错。”
“虽然比不上应届生。”
“但我进步了。”
“我想让你知道。”
“我没有输。”
“也许有一天,我会站在讲台上。”
“告诉孩子们。”
“作弊不是出路。”
“坚持才是。”
“别忘了你的梦想。”
“也别忘了,你是怎么让我醒来的。”
我合上电脑,抱着膝盖坐在地上,哭了一场。
我开始频繁出现在高校演讲现场
第十七天,我受邀参加一场高校纪录片分享会。
主持人问我:“你为什么一首拍这些题材?”
“因为我曾经也是个‘工具’。”我说,“我曾帮他作弊。”
“但我重生回来,不是为了改变过去。”
“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清现实。”
观众席安静了几秒,然后响起掌声。
主持人继续问:“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最真实的。”我说,“也是最清醒的。”
“他不是为了赢才交白卷。”
“他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公平有多重要。”
我们之间不再频繁联系
那天之后,我和他联系变少了。
他忙于考试,我也开始筹备新项目。
但我们都知道彼此还在。
有一次,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段采访: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老师?”
“那种明明可以帮你,却选择操控你的老师?”
他在评论区留言:
“有。”
“但她拉我回来了。”
我笑着回复:
“那你就别再回头了。”
“这次,你自己走。”
我开始拍摄城市边缘学生的生存状态
第十八天,我走进一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
教室很小,黑板斑驳,风扇吱呀作响。
但学生们的眼神,比我见过的任何一个都坚定。
我问其中一个男生:“你爸妈支持你读书吗?”
“支持。”他说,“我妈说,只要我能考上大学,她就算扫一辈子地也值了。”
“那你呢?”
“我会考上。”他说,“不是为了她。”
“是为了我自己。”
我望着他,心里一震。
这句话,陈墨也说过。
我开始理解他当年的选择
那天晚上,我翻出以前的采访片段,重新剪辑。
我看到自己曾在医院门口拦住他,问他:“你真的要作弊吗?”
他也曾冷笑着说:“你不让我作弊,是为了谁?”
那时的我还不会回答。
现在,我可以告诉他:
“我不是为了我爸。”
“也不是为了你。”
“我是为了千千万万个你。”
我在街头拍下一对父子
第二天,我去了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面馆。
店主是一个中年男人,边做饭边教儿子做题。
“你爸真厉害。”我问男孩。
“是啊。”他说,“他以前是建筑工人。”
“现在开了这家店。”
“他总说,我得靠自己赢。”
我拍下他爸给他讲解题目的样子,配上旁白:
“有些父亲不能给孩子资源。”
“但他们给了孩子勇气。”
“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那天夜里,我梦见他站在我面前
他递给我一张录取通知书。
“我做到了。”他说,“师范类大学。”
“你打算做什么?”我问。
“当老师。”他说,“去乡村。”
“那里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我点头:“那你一定要成为他们信任的人。”
“我己经死了。”他说,“你也一样。”
我终于活成了真实的样子
第十九天,我收到一封邮件。
来自北京一家教育基金会。
“我们看过你的作品。”
“我们想找你合作一部关于‘复读生群体’的长篇纪录片。”
“我们想请你担任主创。”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提供资金与资源。”
我看着这封邮件,久久说不出话。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被人认可。
不是因为我爸是谁,也不是因为陈墨是谁。
是因为我拍出了真实。
我回复了他最后一句留言
“你说得对。”
“我终于活成了真实的自己。”
“而你,也终于成为了你想成为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