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新龙国成立以来的最大贪案!
六千万!
这简直就是平头小老百姓压根想不到的一个天文数字!
就算是李向南,第二次从电视里直观的看到那几十个沉甸甸的大铁皮箱箱子,也被震撼到了。
这样的受贿金额,实在是大的出奇。
要知道,不说前些年了,就说现在已经在政策上开始崛起,已经有开放苗头的红山县,一整年的GDP产值也才2000万啊!
这个沈玉京,光是一个人就造出了一个县三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新龙国成立以来的最大贪案!
非他莫属!
能让新闻联播在开播之后,就以极其犀利的角度,把沈玉京茶楼搬出来的赃款给放了出来,这对于广大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震撼的事情。
这更是上头领导,励精图治、震慑宵小、打击贪腐的决心最好的写照。
虽然沈玉京的贪腐事件,今天只是一个播报和宣传,但能够将这件事情大白于天下,这让李向南看到了龙国在某些方面的进步。
只有不遮掩、不袒护,敢披露敢透明,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体会到人间正道、朗朗乾坤的清明。
李向南感受到了新时代不一样的气息。
“我的娘嘞,我刚才是不是听错了?六千万?我从十六岁在厂里上班,到现在不说什么六千万了,就算是一万,不,一千我都没有存到啊!六千万,几十个我,几百个我也赚不到啊!”
“贪官,大贪官!简直玷污我们燕京人的身份,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以后别的地方的人怎么看我们啊!败类啊!斯文败类!”
“查的好,查的妙,咱的政府就是要敢于直面腐败,把这些藏在机关单位里的蛀虫狠狠的揪出来,大白于天下,让我们看到那些腐败分子无处可藏!太好了!痛快,太痛快了!”
哗哗哗!
议论声中,四合院的百姓们竟一个个激动兴奋鼓舞的鼓起掌来,他们喜极而泣,怒斥着贪官沈玉京的种种作为,抚掌痛骂,直感叹大快人心。
热闹的人群里,李向南瞧见妻子朝自己笑着微微点了点头。
“去喝酒去吧!你也放松放松,能被电视播出来,他的下场显然易见了!”秦若白过来悄悄握了握李向南的手。
“好!”
于是李向南又领着周跃进徐大毛贺大双几人重新回到倒座房周家,坐在桌边喝酒。
吴晚春懂事的把桌上的菜又进锅热了一下。
“嗳,李医生,这方面你懂的多,”一坐下,贺大双就笑呵呵的问:“像沈玉京这种大贪官,是不是得吃花生米儿啊?”
闻言,李向南笑了笑,没有作声。
“你不是废话嘛!”一旁的徐大毛嗤鼻一声,“前些年我听人说有人在道边抢了五毛钱,这都直接被毙了!更别说那个姓沈的,贪这么多!我看整个燕京一年的财政收入,都被他给贪了,这你受得了?真把那些领导不放在眼里!这脸上得多丑啊!”
这倒是实话。
燕京官场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除了沈玉京自己手段惊人之外,背后折射出来的,还有监管的疏漏,这后面的影响就深远许多了。
贺大双又好奇起来,眼睛亮亮道:“嗳,李医生,出这么大事情,那这个姓沈的要是枪毙,那不得全城都去看啊!回头你们可一定得叫着我啊,我可没见过这么稀奇的事情!”
“好说,来,喝酒!”李向南满口答应下来。
不过沈玉京这件事情牵扯太大,虽然死刑没跑,但估计应该没这么快让他吃花生米。
今天这新闻一播,沈玉京的命运基本上被注定了。
而沈家估计怕是陷入了混乱之中了。
李向南一想到这个,心里就想笑。
……
此时此刻。
先陷入混乱的,还不是沈家,而是科技司。
看完了沈玉京新闻报道的同志们,刚开始还一片哗然。
可越到后面,则声音越小,声音越小,则情绪越波动的厉害。
到了最后,几乎所有人都草木皆兵似的,把瞠目结舌写在了脸上。
尤其是许翰林。
他此刻的心情是半分都不平静。
太可怕了。
六千万!
沈玉京这事情,简直创下了单位的历史,不,恐怕是整个官场到如今的历史。
这下子麻烦了。
他是办公室副主任,深深知道官场的规则。
沈玉京能贪这么多,基本上科技司得狠狠挎一层皮啊!
也就是说,现在台上的……
许翰林抬头望向主席台。
此刻坐在上头的展副司长、史副司长、综合处宋处长和其余几个处长,那是一脸铁青。
尤其是两位副司长,展红军和史红利,此刻的脸上已经黑的跟锅盖似的了。
许翰林明白。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两绝对是逃不了干系的。
监管的缺失,工作的疏忽,纪律的麻痹……
恐怕明天,在计委的公开会议,整个科技司都得大洗牌。
“安静!”
忽然展红军拍了拍面前盖了红布的话筒。
尽管此刻整个礼堂鸦雀无声,他还是象征性的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台上。
“同志们哪,沈玉京沈司长的案例触目惊心哪……”
展红军硬着头皮开始做威慑报告。
重申纪律,整顿作风,怒斥工作态度,表达对腐败思想的整顿决心……
但许翰林看的出来,展司长此刻已然有些力不从心了。
他晓得,展司长已经知道了这是他在任上的最后一次报告了。
许翰林耳里听着台上激烈的言辞,扭头看向礼堂入场门外。
那里清风和煦,夜景恬静。
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正骄傲的挺立着它的身躯,仿佛这许多年里它习以为常的岁月。
这大礼堂里坐着的人们,换一茬又一茬,台上的面孔新老交替,一张脸出现,又被另一张脸取代。
许翰林回过头看向台上。
他希望,应该有一种精神从它被提出时,就应该是不变的。
那个精神叫做——为人民服务。
麦子熟了五千次,人民万岁第一次。
这话,不应该是简单说说。
它应该在人民公仆的血液里,被宽广的胸膛挺起来,是所有干部脊梁的一部分。
许翰林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