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金殿巍峨,皇帝高坐龙椅,神色凝重地俯视着朝堂上的群臣。经历了王太师叛乱的冲击,朝堂之上虽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百废待兴。林羽身着朝服,身姿挺拔地站在朝堂一侧,心中满是对朝堂重建的规划与决心。
“诸位爱卿,”皇帝开口,声音在殿内回响,“王太师一党虽已被擒,但其残余势力仍如阴霾,笼罩着我朝纲。今朕决意彻底整顿朝堂,恢复朝纲清明,还我朝一个朗朗乾坤。林羽,朕命你协助朕推行此事,务必将那些不忠不义、贪污腐败之徒尽数清除,选拔贤能之士,重振我朝雄风。”
林羽上前一步,跪地领命:“微臣遵旨!陛下圣明,微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
整顿朝堂的第一步,便是清查王太师的残余势力。林羽深知,这些人隐藏在朝堂各处,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再次发难。他与皇帝商议后,成立了一个秘密调查组,成员皆是忠诚可靠、心思缜密之人。调查组从王太师的府邸查起,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仔细搜寻可能存在的党羽名单、往来信件以及其他罪证。
在清查过程中,阻力重重。许多王太师的旧部试图销毁证据、互相包庇,甚至对调查组的成员进行威胁和利诱。但林羽早有准备,他暗中调动了一部分御林军,保护调查组的安全,并对那些敢于反抗的人采取了果断的措施。经过数周的艰苦调查,终于梳理出了一份详细的王太师残余势力名单。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林羽手持名单,逐一宣读那些与王太师勾结的官员名字:“吏部侍郎张大人,在官员任免中收受贿赂,为王太师安插亲信;户部郎中李大人,虚报账目,挪用公款,为王太师的叛乱筹备物资……”随着一个个名字被念出,那些官员脸色苍白,有的瘫倒在地,有的还妄图狡辩,但在铁证面前,他们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皇帝当场下令,将这些人革职查办,关进大牢,等待进一步的审讯和惩处。
清除了这些毒瘤后,朝堂上顿时空出了许多职位。林羽深知,选拔合适的人才填补这些空缺,是重建朝堂的关键。他向皇帝建议,通过公开选拔、官员举荐和科举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广纳贤才。
公开选拔的消息一经传出,天下有志之士纷纷响应。各地的文人墨客、能臣武将云集京城,希望能在这朝堂变革之际一展身手。林羽亲自参与了选拔过程,他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不仅考察应试者的学识、才能,还注重他们的品德和忠诚度。
在一场针对军事将领的选拔中,一位名叫赵峰的年轻将领脱颖而出。他在军事策略的考核中,对答如流,提出的防御外敌入侵的方案新颖而实用;在武艺考核中,他更是展现出了高超的武艺,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林羽对他颇为赏识,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他出身贫寒,但凭借自身努力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且为人正直,从未参与过任何党派之争。于是,林羽将他举荐给皇帝,皇帝亲自面试后,对赵峰也十分满意,当即任命他为京城卫戍司令,负责保卫京城的安全。
在文官的选拔中,一位名叫孙文渊的才子引起了林羽的注意。他在策论中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林羽与他交谈后,发现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心系百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林羽力排众议,将他提拔为礼部尚书,负责国家的礼仪制度和文化教育事务。
随着一批有才能、清正廉洁的官员陆续上任,朝廷的风气焕然一新。这些新官员充满朝气和活力,他们积极推行各种改革措施,致力于恢复国家的经济、加强军事防御、改善民生。在林羽的协助下,皇帝还对朝廷的机构进行了精简和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官职和繁琐的办事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
为了防止腐败现象再次滋生,林羽还建议皇帝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设立了御史台,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言行举止和政绩表现,对贪污腐败、失职渎职的官员进行弹劾和惩处。同时,鼓励百姓对官员的不法行为进行举报,一旦查实,给予举报人丰厚的奖励。
在林羽和皇帝的共同努力下,朝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政令畅通,官员们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已的力量。国家在经历了一场叛乱的动荡后,终于走上了正轨,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林羽也因为在朝堂重建过程中的杰出表现,赢得了皇帝更深的信任和大臣们的尊敬,他的名字在百姓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成为了国家复兴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