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
霍英稍作停留后,将目光投向了兵部所在之处,但尚未开口发表言论,一旁的白村便抢先一步拱手说道:“启禀大王!兵部已成功完成对京营士兵的训练任务,如今他们皆可参与建国阅兵仪式。”
听闻此言,霍英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于是,在这般平静之中,时间悄然流逝。
两日之后,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黎明的曙光尚未完全驱散黑夜的阴霾。
大清早时分,霍英在众多侍女的协助之下,有条不紊地穿戴起华丽的衮服。
这套服饰与电视剧《大汉天子》中的服装极为相似,乃是霍英参照其中样式精心设计,并交由礼部负责制作而成。
不仅如此,就连官员们所着的官服亦是如此。
实际上,这些准备工作早在数月之前便已然启动,否则根本无法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毕竟当前国家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致使生产力难以迅速得到大幅提升。
而今日乃是建国之重要时刻,按照传统习俗,需要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以祭拜祖先,并向天地神明禀告这一盛事。
霍英穿戴整齐后,缓缓走向祭坛。祭坛周围站满了文武百官,皆身着崭新的官服,神情肃穆。
霍英踏上祭坛台阶,每一步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当他站定在祭台前,司礼官高喊一声:“吉时已到,祭天祭祖大典开始!”
香烛燃起,烟雾缭绕间,霍英手持祭文,大声诵读起来。
祭文中诉说着建国的艰辛,对未来的期许以及祈求祖先庇佑、神明降福。
读完祭文,霍英将其投入火盆之中。火焰瞬间吞噬祭文,仿佛是将这份心愿传递给上天。
随后便迎来了令人瞩目的阅兵环节。
只见霍英端坐在战车上,其气势犹如后世一般威严庄重,但与后世不同的是,他所乘坐的并非轿车,而是一辆装饰华丽、威武雄壮的战车。
而在这军中,霍英更是将后世的举手礼巧妙地运用其中,使得整个军队看起来既规范又统一。
与此同时,文官们则采用传统的拱手礼向众人致意,而民兵也如同正规军一般行举手礼。
此时,京营的士兵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他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人们的心弦之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车队,战车上站立的皆是各部队的指挥官。他们神情严肃,目光如炬,时刻关注着周围的一切动静。
当第一队走过城墙下时,引起了人群中的一阵欢呼。
原来这支队伍正是由霍英率领并成功击败白狄收粮队的英勇之士组成。
当初那场激烈战斗中的一千多名战士,如今出现在这里的却仅有两百人组成的一个方队。
他们手持长剑,齐步前进,动作整齐有力。
紧接着,在一声令下后,他们迅速抽出佩剑,剑身闪烁着寒光,斜指向正前方,宛如正在指挥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经过多次战役的洗礼以及战功的累积,当时参与过这场战斗的许多士兵都已获得晋升,因此今日能够前来参加阅兵仪式的,都是那些暂时没有任务缠身且行动自如之人。
即便如此,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风采依然让人赞叹不已。
紧随其后的第二队,则是来自其他部落的勇士们。
他们曾亲身经历过与白狄在峡谷的首次激战,并最终参与到覆灭白狄的伟大征程之中。
此次阅兵,他们以枪兵的形象示人,手中长枪林立,威风凛凛。
接着走来的是戟方队,队员们手持长戟,戟尖锋利无比,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阵阵寒芒。
他们的步伐稳健而坚定,展示出强大的战斗力。
第四队是骑兵队,马蹄声响彻云霄,骑士们身着重甲,手握缰绳,驾驭着战马奔腾而过。
…………
他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和娴熟的骑术,赢得了观众们如雷般的掌声。
最后出场的是运粮队,虽然他们不像前面几支队伍那样装备精良、杀气腾腾,但他们肩负着保障军队后勤供应的重要使命。
一辆辆满载粮食的车辆缓缓驶过,显示出后方补给工作的井然有序。
霍英已经把粮食用部队送,不用民夫,是因为怕地方官假借战争名义,帮他们私人做事。
霍英站在高台之上,望着这支充满朝气的军队,心中满是欣慰。
阅兵结束后,百姓欢呼雀跃,整个京城沉浸在喜悦之中。
霍英深知,建国只是第一步,今后要面对诸多挑战,但此刻,他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也坚定了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决心。
建国之后,各地的官员们纷纷踏上归途,马不停蹄地赶回自已所属的工作岗位。
此次建国盛典,虽未邀请他国前来观礼,但却将那些散落在边疆地区和内部的部落首领召集而来。
当这些部落的人们目睹着整齐划一、气势磅礴的军队时,心中不禁为之震撼。
其中一些尚未归顺的部落见状,已然开始主动与礼部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归顺汉国。
然而,此时再行归顺,所能够获得的待遇已不如从前那般优厚了。
此次盛大的阅兵仪式,不仅是对这些部落的一种强有力的威慑,更是出于对未来局势的深谋远虑。
要知道,一旦边境之地的霍英率领大军出征,与邻国晋国交战,就必须提防这些部落趁虚而入,在后方兴风作浪,扰乱战局。
因此,通过这场规模宏大、军容严整的阅兵式,向各个部落展示汉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以起到敲山震虎之效,让他们不敢轻易生事。
如此一来,便可确保前方战事无后顾之忧,全力应对外敌入侵。
在阅兵之后没多久,霍英就在皇宫大殿封赏群臣。
霍英根据惯例封自已父亲霍武为汉穆王。母亲为太后。弟弟为公子华。
那些跟着一起建国的人都有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