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04章 街道办的新成员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4240
更新时间:
2025-05-17

北风裹着煤灰在西合院上空盘旋的那个清晨,陈雪茹蹲在结霜的青砖地上,指尖被生锈的铁丝划出细小血痕。

远处传来《社会主义好》的激昂旋律,混着炼钢炉的轰鸣声,震得屋檐下的冰棱簌簌掉落。她望着铁皮饼干盒里堆成小山的废铁钉、破铁锅碎片,忽然想起三天前婆婆王桂兰把街道办红袖章别在她衣襟上时的模样:“钢厂忙不过来,咱们妇道人家也得出份力!”

居委会办公室的窗户糊着旧报纸,被寒风刮得哗啦作响。王桂兰的搪瓷缸重重磕在铁皮桌上,溅出的浓茶在 “户户炼钢,支援国家” 的标语下晕开褐色痕迹。

这位曾在解放战争时组织担架队的老妇救会主任,此刻正用擀面杖敲着黑板:“老李家媳妇,你在女中念过书,就把各家交的废铁记仔细喽!”

算盘珠子刚拨拉两下,尖锐的争吵声撕破了屋内的热气。陈雪茹掀起棉布门帘,正看见隔壁张婶攥着铁锅,眼泪在布满冻疮的脸上凝成冰晶:“这是俺娘给的陪嫁,炼了往后拿啥煮饭?”

王桂兰三步跨上前,棉袄口袋里的毛主席像章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大姐,等咱炼出钢,国家给咱发不锈钢的!又轻省又耐用!” 她突然转身冲屋里喊:“雪茹,把你张叔的军功章取来!”

当歪歪扭扭的土高炉在胡同口立起来时,李向前刚从轧钢厂下班。暮色中,母亲正踮着脚往炉膛里塞废铁,陈雪茹蓝布衫上的补丁被火星烫出焦洞。

他摸出随身听针贴在炉壁,空洞的回响让眉头拧成疙瘩:“这炉衬薄得像纸,温度撑死 600 度,炼出来的钢还不如炉渣结实。” 王桂兰拍了拍满是黑灰的手:“能出钢就行,区里明天要来检查......”

深夜的西合院飘着煤油味,李向前的钢笔在泛黄的牛皮纸上沙沙游走。陈雪茹坐在小板凳上,用糨糊修补被铁屑划破的回收登记表,忽然听见丈夫低声自语:“圆锥体炉身能聚热......”

她抬头,看见图纸上歪歪扭扭的线条,想起新婚时他趴在井台上改造压水井的模样 —— 也是这样专注得连饭凉了都不知道。

次日清晨,赵师傅扛着麻袋跟着李向前踏进胡同,麻袋里的废炉渣还在冒热气。工人们正用生锈的铁锹往炉里填铁,王桂兰的棉鞋早被耐火泥裹成硬块。“婶子,得先砌炉衬。”

赵师傅抖开麻袋,暗红的碎渣倾泻而出,“这是钢厂转炉换下来的耐火砖磨的,掺上黄土,按三比一夯实,保准能扛住 1200 度。”

当第一炉钢水在暮色中倾倒出来,围观的妇女们发出惊呼。不再是之前的蜂窝状残渣,钢锭表面泛着青灰色的金属光泽,在夕阳下像块沉甸甸的勋章。王桂兰颤巍巍地用炼钢钳夹起钢锭,浑浊的眼睛泛起泪花:“快记上!今日炼钢二十公斤,合格率比昨天高六成!”

轧钢厂杨厂长踩着满地铁屑走进街道办时,陈雪茹正举着磁石教妇女们辨别铁料。“这法子是老李琢磨的?” 杨厂长笑着掏出旱烟袋,“咱们厂正愁废钢里混着铜铝,你们要是能帮忙分拣,可比多建十座土高炉管用!”

李向前展开皱巴巴的图纸,手指点着墙上的回收流程图:“街道办负责把马口铁、弹簧钢分类,钢厂提供耐火材料和测温仪。”

他突然压低声音:“杨厂长,让技术员抽空来讲课吧,大妈们连含碳量都不知道......” 王桂兰的擀面杖 “咚” 地敲在图上:“就这么办!明儿我带姐妹们去废品站!”

三个月后的总结会上,陈雪茹的手被炼钢火光映得通红。她捏着检测报告的手指微微发抖:“和钢厂结对后,废钢利用率提高 40%,杂质率下降 65%......” 台下,戴着 “红旗炼钢组” 袖章的妇女们笑得合不拢嘴,角落里的李向前悄悄擦掉眼镜片上的水雾。

深冬的傍晚,胡同口的土高炉与远处轧钢厂的烟囱同时喷出白烟。陈雪茹蹲在青石板上,教孩子们用废铁丝折炼钢炉模型,王桂兰挨个检查妇女们的帆布手套 —— 这是钢厂新送来的劳保用品。“你爸要是还在......” 陈雪茹忽然开口,寒风卷走了后半句话。

街道办的黑板报换了新内容,手绘的高炉和土炉戴着红领巾手拉手,标题 “厂街互助创佳绩” 下,密密麻麻贴着感谢信。李向前摸着黑板报上的红星贴纸,想起在厂里调试轴承时的场景 —— 原来科学炼钢和土法上马,真能拧成一股绳。

表彰大会那天,王桂兰的蓝布棉袄浆洗得笔挺,和杨厂长并肩站上讲台。老妇救会主任的声音依旧洪亮:“咱们炼的不是钢,是人心!钢厂师傅教技术,咱们妇女出力气,这就叫工农一家亲!” 台下,陈雪茹抱着装订整齐的炼钢日志,看见丈夫胸前的听针在灯光下闪着微光,像枚小小的勋章。

春节前夕,街道办的妇女们挤在陈雪茹家的堂屋。碎布拼成的锦旗上,“工农一家” 西个金字是用炼钢剩下的废铁丝绣的,边缘还歪歪扭扭绣着压水井、缝纫机和小高炉。李向前摸着锦旗上凸起的铁丝纹路,突然发现角落里藏着朵用铜丝弯成的小花 —— 那是隔壁张家闺女的手艺。

深夜,王桂兰戴着老花镜补棉袄,针脚穿过炼钢时烧出的破洞。“你爸牺牲那年,” 她忽然开口,顶针在煤油灯下泛着微光, 陈雪茹低头继续绣钢锭图案,歪歪扭扭的线条里,藏着整条胡同的温度。

当春雪融化时,胡同口的土高炉渐渐沉寂,但街道与钢厂的联系却愈发紧密。李向前的技术笔记本里,“街道炼钢技术档案” 的标签崭新发亮,里面夹着陈雪茹手绘的土炉改造图、妇女们记录的炼钢日记。他知道,那些在炉火旁熬过的日夜,早己将科学与热情,锻造成比钢铁更珍贵的记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