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28章 家庭的团圆饭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4574
更新时间:
2025-05-29

返程的列车上,李向前轻轻抚摸着羊皮帽的毛边,感受到了羊毛的柔软。他发现帽子里面缝着老王妻子绣的藏文祝福,每一针每一线都充满了真挚的情谊。

小张兴奋地举着画报样刊,说道:“李工,你看这照片,戈壁、羊皮帽、连铸机,绝了!” 李向前看着画报上自己蹲在沙地上的身影,胸前别着的听针在照片中清晰可见,它就像一枚特殊的勋章,见证了这一切的艰辛与荣耀。

窗外,北京的槐花开得正盛,洁白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远处,连铸机的轰鸣声隐约传来,仿佛在诉说着工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李向前下意识地摸着胸前的听针,感觉金属杆上似乎还残留着戈壁阳光的温度。他知道,这次跨越千里的推广,不仅仅是送去了连铸技术,更是在钢铁与羊皮帽之间,织就了一条横跨大漠的技术丝绸之路。

而那顶羊皮帽,就像这条路上的一个醒目路标,在《人民画报》的铜版纸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芒,见证着这段难忘的技术推广历程。

北京的腊月,鹅毛大雪覆满西合院的灰瓦,煤炉上的水壶咕嘟作响,蒸汽顶得壶盖哒哒首跳,在蒙着雾气的窗玻璃上勾勒出冰花的纹路。

李向前推开斑驳的木门时,门轴发出悠长的 "吱呀" 声,肩头的雪花落在打补丁的蓝布棉袄上,很快洇出深色的水痕。

李向前攥着磨得起毛的硬板车票,帆布包的肩带勒得锁骨生疼。包底垫着卷边的《人民画报》,铜版纸上戴羊皮帽的照片被压出褶皱,旁边油纸包着给女儿的奶糖,糖纸在挤压下发出细碎的脆响。

西合院的门墩堆着新扫的积雪,李向前跺掉鞋底的冰碴,看见母亲正蹲在老槐树下分拣废铁,蓝布帽檐落满雪粒。

"娘!" 他的声音在风雪中发颤。母亲猛地抬头,手中的磁石 "哐当" 掉进铁堆,雪沫从她斑白的鬓角簌簌滑落:"回来就好,可算回来了......" 她慌忙在围裙上擦拭手指,却仍留着分拣废铁的铁锈痕迹。

里屋传来轻浅的脚步声,小女儿躲在陈雪茹身后,羊角辫上系着褪色的红绸,像两朵快要凋零的小花开在发间。"丫丫,看看谁回来了?"

李向前蹲下身,从帆布包摸出奶糖,糖纸在掌心发出清脆的响声。孩子往母亲身后缩了缩,大眼睛盯着他袖口磨出毛边的补丁 —— 那是西北戈壁的风沙在工装上刻下的印记。

陈雪茹接过奶糖剥开,塞进女儿冻得发红的手里:"爸爸从大戈壁给你带了宝贝。" 她朝李向前使眼色,示意窗台的玻璃瓶。

李向前连忙取出装着戈壁沙的玻璃瓶,沙粒中嵌着细小的钢渣:"丫丫看,这是爸爸炼出的钢花星星。" 孩子的指尖刚触到沙粒就像受惊的麻雀般缩回,却又忍不住盯着糖纸里奶白色的糖果。

晚饭时,丫丫终于肯挨着李向前坐下,奶糖含在嘴里,腮帮一鼓一鼓像只储粮的小松鼠。"爸爸的耳朵红得像山楂。"

她忽然指着他冻裂的耳廓笑出声。陈雪茹递过热毛巾,皂角的清香混着水汽:"西北的风该有多烈,看这脸糙得像砂纸。"

李向前擦着脸,在毛巾的褶皱里看见妻子鬓角新添的银丝,想起她信里写 "白天在托儿所教孩子,晚上给工人们缝补工装"。

除夕夜的煤炉烧得噼啪作响,搪瓷盆里的腊肉在蒸汽中轻轻颤动,油花顺着肉皮纹路缓缓渗出。

母亲往灶膛添着煤块,围裙上沾着揉面的面粉:"雪茹说你瘦得脱了形,我特意多腌了二斤五花。" 陈雪茹在案板上切着冻白菜,菜刀碰到菜帮发出 "咔嚓" 的脆响:"瞧这腊肉肥瘦相间的纹路,跟你改良的连铸机一样讲究。"

餐桌上摆着搪瓷缸盛的二锅头,李向前的碗里很快堆起小山般的腊肉。"多吃些," 母亲的筷子又夹来一块带皮的肉,"在外面哪能顿顿吃得上热乎肉。"

丫丫举着玉米面窝头,奶声奶气地问:"爸爸,你的听针能听见腊肉香吗?" 李向前笑了,摸出听针贴在碗沿,金属杆传来饭菜的温热:"能呢,听得比钢水沸腾还热闹。"

窗外零星响起鞭炮声,陈雪茹给他斟酒时压低声音:"部里来信了,说你上画报的事,整条胡同都知道了。" 李向前夹起一块腊肉,肥瘦相间的纹理像极了戈壁滩的层峦叠嶂:"再了不起的革新,也比不上咱家这口热饭来得实在。"

深夜的西合院万籁俱寂,李向前坐在煤炉前烤火,听针在掌心泛着幽蓝的光。陈雪茹递来新缝的棉袄,针脚细密如西北沙漠的沙纹:"袖口絮了层羊皮,跟你那双层结晶器一个道理。"

他望向衣架上挂着的羊皮帽,毛边还沾着北京的雪花,想起戈壁上老王妻子连夜绣的藏文祝福。

丫丫抱着玻璃瓶跑过来,戈壁沙在灯光下闪着细碎的银光:"爸爸,沙子里真的有星星!" 李向前把孩子抱上膝头,用听针轻叩玻璃瓶,发出清越的响声:"这是钢花变的星星," 他指着沙里的钢渣,"就像咱家煤炉里的火星,看着微小,却能暖透整间屋子。"

里屋传来母亲的咳嗽声,李向前起身去添煤,看见她枕边放着《人民画报》,自己戴羊皮帽的照片被红笔仔细圈了起来。

炉火烧得更旺了,映着陈雪茹缝补衣物的侧影,丫丫趴在他腿上沉沉睡去,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奶糖纸,糖纸边缘被口水浸得发皱。

大年初一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餐桌上的腊肉骨头上。李向前着听针,金属杆上还留着昨夜的余温。他想起西北钢厂冲天的钢花,想起戈壁滩上呼啸的风沙,却觉得此刻掌心的温度,比任何技术革新都更值得珍藏。

陈雪茹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馅里拌着碎腊肉:"快尝尝,比你在西北吃的羊肉馅饺子香吧?" 李向前咬开薄皮,滚烫的肉馅烫得他首呵气,却忍不住弯起嘴角。丫丫举着听针在饺子上方比划:"爸爸,用这个听听饺子有没有煮熟呀?"

门外传来邻居拜年的笑语声,母亲忙着招呼客人,鬓角的雪粒早己化成水珠。李向前望向院中老槐树,枝头的积雪正簌簌融化,滴落在煤炉的余温里。他忽然明白,这滴落在人间烟火里的水珠,和千里之外绽放的钢花一样,都是值得用一生去锻造的,最珍贵的存在。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