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27章 连铸机的全国推广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4440
更新时间:
2025-05-29

北京火车站的蒸汽机车喷着浓厚的白雾,白雾中还夹杂着煤烟的味道。由于连铸机在京城的几家工厂的使用效果非常好,于是冶金部决定将机器推广到全国,同时安排了技术人员带队做技术指导。

李向前也作为带队负责人之一,今天是出发的日子,他登上西行的列车时,特意将棉袄口袋里陈雪茹连夜缝的暖手袋往里面塞了塞,暖手袋里装着炒热的细沙,此刻还散发着温热的气息。

同行的小张小心翼翼地抱着图纸箱,箱子的角落还清晰地沾着红星厂的机油,那是之前连铸机改良时不小心蹭上的,如今己凝固成暗褐色的痕迹。

车窗外,送别的王副厂长挥着红袖章,他袖口的蓝漆在清晨的阳光中一闪一闪,仿佛在诉说着工厂里的点点滴滴。

列车在广袤的戈壁上奔驰,车窗玻璃上结满了形状各异的冰花。李向前拿出随身携带的听针,轻轻在玻璃上刮着窗花,金属杆划过玻璃,发出细微的声响,留下细碎的纹路。

“李工,” 小张突然指着窗外,提高了音量,“西北钢厂的电报说,钢水到结晶器就冻成疙瘩。” 他的声音很快被车轮撞击铁轨的 “哐当” 声吞没,手中的图纸在膝头哗啦哗啦地响着,仿佛也在为即将面临的难题而焦虑。

经过漫长的旅途,他们终于抵达了位于西北的钢厂。一进入车间,一股刺骨的寒意如汹涌的海浪般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打个寒颤。这里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冰窖,寒冷的气息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寒风从破旧的窗户中呼啸而入,猛烈地吹打着钢水样本上的标签,发出“哗哗”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艰苦环境。

当地的技术员老王站在一旁,不断地搓着自己那己经被冻裂的双手。他的手上皮肤粗糙不堪,布满了深深的裂口,这些裂口是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工作所留下的印记。

“这里的海拔有三千多米,”老王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人在这里都会感到缺氧,更别说钢水了。”他的话语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严酷。

李向前走到结晶器旁,将听针紧紧地贴在上面,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里面的声音。那声音沉闷而有力,就像鼓点一般,一下又一下地敲击着他的耳膜。过了一会儿,他皱起眉头说道:“冷却速度比北京快三倍,钢水在结晶器里就像掉进了冰窟窿一样。”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夜幕渐渐降临。在简陋的招待所里,一盏煤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灯芯不时地爆出灯花,仿佛在努力抵御着这无尽的黑暗。

李向前坐在桌前,借着那昏暗的灯光,在一张报纸上画着草图。他的笔尖用力地划过纸张,甚至划破了纸面,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显示出他内心的焦虑和对解决问题的迫切渴望。

“得给结晶器穿‘棉裤’。” 李向前自言自语道。小张举着马灯凑近,在摇曳的灯光下,李向前画的双层结构清晰可见,就像一个保温饭盒。

“内层通水冷却,外层加石棉保温,中间灌上轧钢余热?” 小张若有所思地说,他想起了北京的热水循环保温系统,忍不住用手指在图纸上比划起来,试图理解这个巧妙的设计。

试制工作在露天场地进行,戈壁的风沙很大,“沙沙” 地打在钢板上。李向前戴着当地工人送的羊皮帽,帽子的耳罩很好地遮住了他冻得通红的耳朵。

“老王,” 李向前指着模具说,“把石棉缝成袋状,就像你们缝皮袄那样,里三层外三层。” 老王点点头,熟练地用牛皮带勒紧保温层,牛皮带的铜扣上刻着神秘的藏文符号,仿佛承载着古老的智慧。

第一次试运行开始了,当钢水注入结晶器时,立刻冒起了白色的雾气。“又冻住了!” 小张指着结满霜的外壁,焦急地喊道。

李向前拿起听针,轻轻敲着保温层,听到的回声显得有些空洞。“保温层太薄了,” 李向前判断道,“得再加层铅板。” 他想起了母亲做棉袄时加衬里的情景,于是让老王去废品站寻找铅皮,希望能解决保温的问题。

经过改良,结晶器看起来像个坚固的钢铁暖瓶。内层的水流声清脆悦耳,外层的温度计稳定在 50℃。当第一根钢坯顺利拉出时,现场的气氛立刻沸腾起来。

老王兴奋地将自己的羊皮帽抛向空中,露出了斑秃的头顶。“李工,” 老王的声音充满了感激和喜悦,“这玩意儿比咱们的藏袍还暖和!” 此时,戈壁的阳光洒在钢坯上,反射出温暖而耀眼的光芒,仿佛也在为这一成功而欢呼。

《人民画报》的记者前来拍摄时,李向前正蹲在广袤的戈壁滩上专注地画着图纸,头上的羊皮帽帽耳垂在肩头。

“李工程师,请您稍微抬一下头,可以吗?”记者面带微笑,轻声说道,同时熟练地调整着手中那台海鸥相机的焦距和角度。

李向前听到记者的请求,缓缓地抬起了头。就在这时,记者惊讶地发现,李工程师那长长的睫毛上竟然沾着一些细小的沙粒。这些沙粒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微微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这片广袤戈壁滩的一部分。

在李向前的身后,那台巨大的连铸机静静地矗立着。夕阳的余辉洒在它身上,投下了一道长长的影子。这道影子宛如一支巨大的毛笔,似乎正准备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书写下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与此同时,在技术推广会上,老王戴着一顶崭新的羊皮帽,精神抖擞地走上了讲台。这顶帽子是他特意为这次会议新做的,帽檐上别着一枚鲜红的红星厂厂徽,显得格外醒目。

“各位同事们,”老王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但充满了激动,“李工教给我们的双层结晶器技术,就像咱们牧民冬天穿的两双藏靴一样,既保暖又实用啊!”他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道,同时还夹杂着一些藏语,让在场的人们都能听懂。

台下的技术员们听了老王的话,纷纷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并认真地记录起来。他们的笔记本上,很快就画满了各种保温结构的草图,每一幅都充满了对这项新技术的渴望和热情。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