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娇江山梦

第100章 东西两线战火纷飞

加入书架
书名:
千娇江山梦
作者:
孤独的美食者
本章字数:
5146
更新时间:
2025-05-04

汉中兴八年惊蛰后的第七日,当榆林城头的硝烟尚未散尽,东线与西线的战火己如野火燎原般同时燃起。张顺站在旗舰甲板上,望着高丽海岸线腾起的滚滚浓烟,手中的八棱铜锤重重砸在栏杆上——三日前,他收到密报,蒙古将在辽东地区驰援五万大军前往高丽国,高丽国将为蒙古军提供粮草与港口,并出兵十万,辅军20万,供蒙古军队驱使!

“启禀都督!”副将牛通指着前方海面,豹头环眼瞪得,“高丽水师倾巢而出,共有战船三百余艘!”张顺眯起眼睛,只见敌舰上密密麻麻站满手持弓箭的士兵,船头还绑着浸满火油的巨木,显然是要效仿赤壁之战的火攻之计。

“传令下去,”张顺冷笑一声,“摆出雁行阵,让他们见识见识大汉水师的厉害!”随着号角声响起,汉军战船迅速变换阵型,改良后的福船居中,两侧的海沧船与苍山船如雁翼般展开,船上的虎蹲炮与佛郎机炮早己装填完毕。

高丽水师率先发动攻击,数十艘小船借着风势冲向汉军舰队,船头的火焰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海面。张顺却不慌不忙,待敌船进入射程,大手一挥:“开炮!”霎时间,汉军战船火炮齐鸣,炮弹如雨点般砸向高丽船只,海面上顿时腾起冲天水柱。

“放火箭!”高丽将领嘶吼着。顿时,无数火箭射向汉军战船,但汉军早有防备,每艘战船都覆盖着浸湿的牛皮,火箭纷纷被弹落海中。张顺抓住战机,下令反击:“全军突进,近战歼敌!”汉军战船如离弦之箭冲向敌阵,甲板上的士兵手持钩镰枪,准备跳帮作战。

此时,苏烈率领的三千精锐水师乘坐轻便艨艟,悄悄绕到高丽水师侧翼。这些艨艟船体狭长,船身蒙着生牛皮,既轻便又能抵御箭矢。“点火!”苏烈一声令下,士兵们将装满桐油的陶罐抛向敌船,火箭紧随其后。顿时,高丽水师的战船接连起火,火势借着风势迅速蔓延,浓烟遮蔽了整片天空。

而在西线,孟珙率领的五万汉军铁骑己悄悄逼近关中。关中平原上,枯黄的野草在风中摇曳,远处的城墙上,蒙古军旗猎猎作响。孟珙勒住战马,望着眼前的潼关天险,对副将王坚道:“潼关易守难攻,强攻必然伤亡惨重。你带一万人马,在关前佯攻,我率主力绕道蒲津渡,从侧后突袭。”

深夜,王坚的部队抵达潼关城下。“擂鼓!”随着一声令下,汉军战鼓震天,士兵们齐声呐喊:“破城!破城!”蒙古守将以为汉军要强攻,立即调集所有兵力防守。然而,就在此时,孟珙率领的主力己悄悄渡过黄河,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潼关后方。

“杀!”孟珙一马当先,手中长枪挑飞一名蒙古哨兵。汉军铁骑如潮水般涌入蒙古营地,弯刀与长枪交织,喊杀声与马蹄声回荡在山谷间。蒙古守军顿时大乱,前后受敌之下,防线迅速崩溃。

潼关城上,守将望着后方燃起的大火,脸色惨白:“不好,中了汉军的调虎离山之计!”他慌忙下令分兵回援,但为时己晚。孟珙的骑兵己杀到城下,汉军的云梯如雨后春笋般架起,士兵们奋勇登城,与蒙古守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

东线海战中,张顺的旗舰撞开敌船,甲板上的士兵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人。八棱铜锤挥舞间,高丽士兵纷纷倒地,鲜血染红了海面。高丽水师主将见大势己去,绝望地喊道:“撤!快撤!”

捷报传至开封,林缚望着地图上东西两条战线的推进,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传令张顺,乘胜追击,务必控制高丽全境;孟珙则固守关中,切断忽必烈的西进之路。”他的目光转向漠北方向,“派高达率领两万骑兵,六万新军,两万火器营经德胜城赶往往辽东方向北伐!"

而在漠北王庭,忽必烈收到败报后,气得将酒杯摔得粉碎:“伯颜,榆林未下;高丽绝不能失!”他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令下去,继续集结所有兵力,草原上所有能骑马的儿郎都要召集起来,我要亲自率军南下,踏平汉军!”一场更大规模的决战,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

南阳郡的阡陌间涌动着如潮人潮。辛弃疾与李庭芝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并辔而行,铁甲在春日暖阳下泛着冷光,腰间配剑的穗子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官道两侧的告示上墨迹未干,“大汉募兵令”五个朱砂大字在阳光下刺目——自榆林、高丽、关中三线开战以来,这己是朝廷第二次大规模征兵。

“稼轩,此番募兵恐非易事。”李庭芝勒住缰绳,望着远处田间忙碌的百姓,“连年征战,青壮十去其七,南阳虽为粮仓,可百姓家中也难有余力。”

辛弃疾却抚须大笑,苍老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豪情:“当年岳武穆八百破十万,靠的是人心,我大汉最不缺的就是人心,陛下宅心仁厚,体恤爱民,募兵不难!走,先去渡口!”

南阳渡口码头,千余百姓围着临时搭建的高台。辛弃疾踩着木梯登上高台,腰间的铁胎弓随着动作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乡亲们!”他声如洪钟“此刻漠北的铁骑正践踏我河套榆林地区,高丽的叛贼欲断我粮道!你们可愿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毁?”

人群中骚动起来,一个年轻汉子握紧拳头喊道:“可家里还有老母亲要养!”

辛弃疾猛见状,抽出佩剑削断一旁的木桩:“凡入伍者,家中赋税全免!伤残者朝廷养其终身,战死沙场者,子孙免费入学,朝廷供养到十八岁,家中有老人的续领战死者俸禄!”此言一出,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响应,当日便有八百青壮签下投名状。

募兵如火如荼,筹粮却陷入僵局。南阳粮商们以“年成不好”为由,拒绝开仓。辛弃疾得知后,深夜造访当地最大的粮行“永丰号”。掌柜的刚要推诿,却见李庭芝“唰”地展开一卷圣旨:“圣上有令,敢囤积居奇者,抄家充军!”

辛弃疾身旁的玄甲卫则从袖中摸出一本账册摔在桌上,墨迹未干的数字触目惊心:“去年你们私运粮食到蒙古,获利三万两白银!是要官法,还是要和我上战场?”

永丰号的掌柜立马汗如雨下,跪地求饶,发誓为大汉肝脑涂地!

走出永丰号的辛弃疾对李庭芝摇了摇头,"要不是陛下说不能竭泽而渔,老夫非得剁了他!"

次日清晨,永丰号的粮仓大门洞开,十万石粮草浩浩荡荡运往开封。

月余后,南阳校场旌旗蔽日。辛弃疾与李庭芝检阅新兵,看着队列中眼神坚毅的年轻人,两位老将相视一笑。“老李,还记得第一次上战场杀敌吗?”辛弃疾抚摸着新兵递来的长枪,“那时候咱们也这么年轻。”

李庭芝望着远方,眼中泛起泪光:“如今虽老,尚能弯弓三百斤!这些孩子,就是大汉的脊梁!”

当募兵的消息传至开封,林缚望着军报上“南阳募得精兵两万,筹粮五十万石”,良久不语。最终,他在奏报上朱批:“辛、李二卿,真乃国之柱石!”而此时的南阳,辛弃疾与李庭芝正带着新兵日夜操练,远处的炊烟与校场的尘土交织,勾勒出一幅老而弥坚的悲壮。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