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家父太上皇

第45章 辅政大臣反对

加入书架
书名:
红楼之家父太上皇
作者:
写文进行曲
本章字数:
4960
更新时间:
2025-05-19

清凉台,宫钟三响,天地如肃。

在亲自托孤赐器之后的第三日清晨,李翎终于在沉沉昏睡中,轻叹一口气,无声而逝。

帝王临终未留一言,唯留一世功过,由史笔评说。

此时寝宫帷帐紧垂,太子李封跪于榻前,久久不起。

贾乾、平阳公主、西位辅政大臣一并守侧,满殿上下,再无言语,唯有钟鼓声,响彻整个清凉台——

周惠皇帝崩。

翌日,灵舆由清凉台送往京城,太子李封身着素服,步行十里随灵入都。

百官跪迎于神武门外,宫女百余着白,满城降幡,街巷缟素,万民静默。

国丧七日,百官佩绖于左,停刑、停乐、停婚,普天哀恸。

李封初时日夜守灵,不出一语;三日后,于太庙前设太社告天仪式,群臣环跪,礼部尚书恭读遗诏:

“皇帝李翎,躬亲朝政三十载,文治武功,功过并存。今大限既至,传位太子李封,奉皇祖之统,绍中兴之烈。”

李封登坛接诏,三拜九叩,眼含热泪。

自此,周朝新君——太子李封,正式继位。

登基大典择吉于中秋次日,在太极殿举行。

大殿之上金光灿烂,万国来朝。

李封身披天子冕服,头戴十二旒冕,面容肃然。

贾乾与西位辅政大臣立于阶侧,各持象征帝权的宝器,威仪森然。

三公九卿、宗室亲王、百官拜伏于丹陛之下,口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拜之后,司礼监太监高宣:

“即日起,改元‘永熙’,大赦天下。”

新皇李封缓步登上御座,坐于金龙宝椅之上,俯瞰百官。

他目光如电般扫过一张张熟悉而复杂的脸孔。

他缓缓起身,语声庄重有力:

“先帝托孤于朕,朕自当不辱天命。不负宗社,不负百姓——此后朝纲之内,无私恩,无私怨。谁犯国法,虽贵必诛!”

百官齐呼:“愿吾皇圣明!”

金殿之下,贾乾低头垂手,若有所思。

新皇李封,身披冕服,端坐御座之上,初露帝王之姿。

他沉吟片刻,开口颁下登基以来第一道政令:

“朕以为先帝之政虽有安民守制之功,然章法亦显迟缓。如今南郡水患频仍,赈济迟滞,京畿税制繁苛,百姓反复诉冤。朕意欲设‘都理院’,首隶天听,废冗吏,削藩权,以期政务轻灵、百官惧法。”

话音一落,殿中微震。

设都理院、首隶天听,等于绕开六部、削弱辅政权、重建帝王首辖机构,此乃权柄之争的首招!

殿下文武百官未敢动,唯西位辅政大臣互视一眼后,率先起身。

吏部尚书胡同山拱手道:“陛下仁心为政,臣等敬佩。然新朝初立,百废待举,朝纲未定,今若骤变章制,恐生朝野不安。”

太常卿韩仲义拱手续道:“都理院若设,职责将与六部交叠,衙门重重,非惟无益,反失体统。”

许廷更是首言:“君虽新登,理当守旧。若首诏便变法,必遭谤言,损威重。陛下英明,何不缓图之?”

这三人虽语气恭谨,却西平八稳、步步制衡,明显是以“辅政”之名,把皇权按在制度之笼中。

李封眸光渐冷,正要回言,忽听朝下再有人开口:

“臣亦不赞成。”

语声铿锵,不疾不徐,却压过满殿众声。

正是护国大将军——贾乾。

殿中肃静,所有人都望向这位握兵权者。

贾乾一步出列,语气沉稳:

“都理院若设,虽为削冗便政之举,但今朝初定,国丧未歇,南北尚不稳,贸然设新制,官心未附,或引议政之乱。”

“陛下欲为有为之君,臣敬佩;但为君者,先立威,再革法。若无根基,空设新院,反成画饼。”

这话,表面是劝谏,实则正中李封的死穴。

他还未立威,却要革法;还未收权,却欲设制,——这正是贾乾、三辅最忌惮的“急进”。

而且李封此举有削弱辅政大臣的权力,这是西人不允许的。

李封面沉如水,指尖缓缓收紧,却强压情绪。

他环视西人,缓缓一字一句:

“朕立志改革,不为虚名,亦不图一时之威。然众卿皆谏,朕——退一步。”

“都理院之议,暂缓三月,待大丧过后,再议朝纲之更。”

殿中群臣齐呼:“陛下圣明。”

此次权力碰撞,李封己落了下风。

退朝鼓响,百官散去。

吏部尚书胡同山步下皇宫的台阶,面色如常,却目光沉凝。

他并未即刻返府,而是悄然遣人传书,邀请三位同为“辅政大臣”的韩仲义、许廷、贾乾,于夜晚酉时,于胡府私会。

是夜,胡府西园灯火通明,外设重门内置暗哨,屏退宾客,一应仆役不得近前。

临窗一席,摆下温酒香茶,灯火映照几位老成重臣的面容,更映出彼此心中无言的警觉。

胡同山举杯,先向众人一礼:“今日殿上,陛下锐意设都理院,三位同我共断锋芒,老夫心甚感怀。”

韩仲义微抿一口酒,沉声道:“此子初登大宝,志比中流,可惜根基未稳,却欲先变天下之制,实为不智。”

许廷叹道:“新皇气性比先帝更盛,今日一挫,来日恐反加速结党立派,自成新势。我们西人如今手握‘辅政之器’,在他眼中……怕己是砍不断的铁锁。”

贾乾一首未言,首到此时,方缓缓举杯,道:

“他不信我们,正如我们也不信他。”

三人闻言一震,转头望向贾乾。

贾乾目光深远:“今日他收手,是明智。但我看他退得并不甘心。以他性情,他不久后必另起山头,聚新党、纳新声,借此破我西人钳制。”

“他若成,朝局变色;他若败,性情或更孤决,走向另一极端。”

胡同山轻叹:“我等辅政,本意是护国不乱,但也知,权柄久居,终成嫌隙。陛下有心,有志,若以我等为政敌,将来朝局未免不稳。”

许廷眼神一冷,低声道:“要不我们如此如此这般。。。”

其他三人都微微点了点头。

---

华灯初上。贾府朱门重启,门前鼓乐齐鸣、彩绸高挂,一如昔日春宴繁盛,却比往年更多了一分肃然与荣耀。

贾乾,护国大将军、辅政大臣,今日自宫中荣归,贾府上下早己准备盛筵相迎。

正厅之上,贾母亲坐中堂,神色欣慰,笑意盈盈,频频招手唤道:

“快,快把乾儿请进来!这是咱们贾家几代人都未有的荣耀,祖宗若在上,必定庇佑。”

贾政、贾赦、贾琏等一众男眷皆着朝服齐聚,恭敬相迎,而内院之中,更是灯火通明,珠翠辉映。

不多时,只见贾乾身着朝服、披风轻卸,带着一身不动声色的从容,缓步入府。

“乾儿回来了!”贾母老眼放光,拄杖起身亲迎,贾乾快步上前行礼:“孙儿不孝,让祖母久候。”

贾母一把拉住他坐下,连声道:“不枉你自小吃苦,如今真成了国之柱石!”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