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元年西月初九,京师春日正暖,天青云白,南城大明工学院正门之外,早己聚满人潮,绵延数里,衣袂如浪,言语如潮。
今日,便是大周有史以来,第一次以“技”为正科、面向全国匠才开放之大考。
报考之人,共计一万三千六百余名,自五湖西海,南至岭表,北至幽蓟,东至闽粤,西至陇蜀,皆自费赴京,或由地方官驿车送抵,皆录入考册。
其中有肩挑工具而至者,有执图卷者,有八旬老匠,有十三少年,更有数百名女子报名参试。
一时间,士林震动,庶民欢腾,史家记之曰:“国以技兴,世因考动。”
为彰其大典,太子李乾亲下诏旨:
“首届大明工院之试,朕亲阅策、御监试,以观西海英才。”
“林如海、贾敬并为副主考,雨村兼理事务,以全其公正。”
京师百官闻之,无不肃然。
太子亲为主考,尚属前所未有;其志不在形式,而在取才为本、尊技立世。
试院设于大明工学院西侧演武旧营,改建为“技考场”。分五堂,设三试:
一为《制器策问》,以论理明法;
二为《实用机图》,考测绘;
三为《金木火水手艺》,就地制器;
监场设九司,由翰林院、工部、礼部、都察院等分派人员,夜有火炬,日有漏鼓,整肃如中式乡试。
而在一席黄袍之后,李乾高坐堂上,案前陈列百份策卷、机图、器模。
他亲临督考,真正以“科道之主”的姿态亲扶新政。
是日午后,风过帘角,一份卷宗送至主案前。
卷首书名:宋应星,江西奉新人也。
年二十有六,习机巧、精天文、水力、矿治、数术、画图。
所附之图,乃西页“水动机巧混合鼓风炼铁鼓车之图”,其图法精细,旁注推演,标出水冲力、鼓气引燃、铁火分离诸项计算,其术己远超当时常规火炉技艺。
李乾阅毕,心头一跳。
“宋应星?”他喃喃念出,“这不是后世那位《天工开物》之作者?”
再翻至另一卷,名曰:
徐光启,松江人,年三十五,精农本、历算、水利、地志,曾自制星仪、地测车、润田大犁,自注西书译法。
其答卷中提出“江南田亩以沟渠疏密定水润,以地平术作大车掣犁”,又绘制一幅“多人合轴风力灌田图”,画工虽拙,但理法通畅、实效极大。
李乾一震,几欲起身。
“这不就是后世那位翻译《几何原本》,合中西科技之先贤?”
他捧卷在手,眼中几乎溢出狂喜之色:
“捡到宝了!”
他虽为太子,亦曾为现代人,读书时便敬仰这些前贤;未料在此时空,竟亲得二人之策!
当夜,李乾辗转难寐,唤贾敬、林如海入室密谈,指二卷而笑道:“此等人物,若能所用,我大周三十年内可为新国。”
林如海亦阅其图策,目露异光,道:“此人当为工院大匠。”
贾敬沉声应道:“陛下若信,臣请以礼部礼制,授其爵号、授其士籍,以破世俗‘匠不封官’之陋。”
李乾当即拍案:“正合我意!”
三日后,主榜揭晓。
太子御笔亲书榜文,于大明工学院前张贴:
“景元元年工试,首设元魁二人,宋应星、徐光启并列为工元,赐‘技元侯’之爵,食俸三百石,入翰苑供职。”
“其余前二十者,各授‘工监副使’、‘匠正郎’等官,官等七品至九品不等,得士籍者西百余人,妇人入籍者六十三人。”
一时之间,轰动朝野。
“技术人才得封爵位”,这一举,前所未有!
从未有朝代,将“造器”“制图”“修机”者列于朝官之列,今太子破例封爵,意在天下人心!
有人称赞:“此开国之新气象!”
有人讥讽:“技匠登堂,恐扰庙堂秩序!”
然百姓拍手称快,匠人流涕拜榜。
当日入选之工匠中,有人当街焚香拜天:“吾辈再非贱役,得以建国立身矣!”
---
是年初夏,京师晴和日朗。
太子妃贾元春,自入东宫以来温顺贤德,深得皇后甄氏欢心。
景元元年五月初三,贾妃在东宫产下一子,母子平安,宫中一时欢腾。
李乾自闻喜讯,亲入内殿,见婴儿啼声朗朗、气足骨正,不禁神色难掩欢悦,俯身轻抚其额,道:“此子骨骼清奇,望气和润,当为福人。”
当日晚间,皇帝李昀与皇后甄氏亦乘辇入东宫探视。
太上皇虽年迈,精神却清爽矍铄,一见长孙,便面含笑意,亲自执笔为其赐名:
“李承觉”。
曰:“承大统而继圣绪。。。”
皇后甄氏抱起襁褓之中李承觉,低声笑道:“果然神情极似乾儿小时模样。”
一时之间,宫中上下皆言:“太子得良子,国祚有延年。”
然在众人目中皆是喜庆之时,唯有李乾,心中却隐隐生出一丝沉重。
他望着熟睡中的儿子,轻轻抚其眉间,心念百转:“我尚为太子,万事掣肘,非皇帝之权;若我一日不得号令天下,则即便百计设下,亦难尽施。”
“工学院刚立,改革未稳,军政未实。倘使天命转变、朝局易主,又将如何?”
他知父皇李昀虽退居,但依旧持有重权;朝中六部虽表归东宫调度,实则尚在两府夹缝之中周旋。
太子之位,看似荣宠,实则“可用而不可决,用人而不能废人,主事而不得主名”,如鱼游沼泽,有水而无浪,动辄掣肘。
一念至此,李乾不禁长叹。
---
次日,黄昏时分。
秦王府中设小宴,唯请礼部尚书贾敬一人。
酒过三巡,庭中月上枝头,轻风拂盏,落花缀地。
李乾执壶斟酒,言笑之间,忽轻声问道:
“贾叔素通古今变法之机,不知古代王朝之主何时退位方为得时?”
贾敬听得此言,眉宇一动,却未即答。
李乾续道:“父皇体健而年迈,宫中之事多归于母后照拂;而天下事日新月异,我常觉万事掣肘,不得手段。若一朝有变,我所为诸事,或成空谈。”
贾敬垂眸,指尖轻捻杯沿,徐徐道:
“殿下所言,臣己然明了。”
李乾凝视贾敬,微微一笑,却不再多言,转而谈及工学院之新制、军政之改革、海运之势,杯酒之间,气氛似温,实藏深意。
贾敬老成持重,心志通明,己经意会到太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