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人工智能与安全”作为专业方向,在2025年的菁华大学,无疑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冷僻小径。当苏晚在专业方向确认表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时,辅导员脸上露出了毫不掩饰的惊讶和惋惜。
“苏晚同学,你高考成绩那么优秀,完全可以选择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方向,比如算法与系统,或者新兴的机器学习,前景都非常好。这个与安全方向……说实话,学校也是刚设立,更多是理论探讨,未来的就业恐怕……”辅导员欲言又止。
“老师,我相信这个方向的价值。”苏晚的回答平静而坚定。她没有过多解释,因为她知道,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她眼中那个己经清晰可见的、因技术失控而酿成的未来。
课程开始了。果然如辅导员所言,这个方向的学生寥寥无几,偌大的教室里,往往只坐着不到十个人。讲授课程的教授,大多是社会学、法学或者哲学背景的学者,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尚浅,更多是从人文角度进行一些框架性的探讨。而计算机学院本身,对这个方向的投入也显得漫不经心。
同学们也大多是调剂而来,或是抱着“轻松拿学分”的心态。课堂上,当苏晚提出一些关于“AI自主决策的责任归属”、“算法偏见可能导致的社会不公”、“强人工智能失控预案”等在当时听来如同天方夜谭的问题时,往往引来的是一片茫然和窃笑。
“苏晚,你是不是科幻电影看多了?”课后,有同学半开玩笑地对她说。
苏晚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图书馆和自己的研究中。她凭借前世的知识储备,开始系统地梳理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遇到的所有困境和安全隐患。她撰写的第一篇论文,题目是《论人工智能“黑箱”决策的潜在风险及透明化路径探索》,投给了几家国内核心期刊,无一例外地被拒稿,理由大多是“过于超前”、“缺乏实证”、“更偏向社会学臆测而非严谨科学”。
挫败感是难免的,但苏晚没有气馁。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获得当下的认可,而是为了阻止未来的灾难。她将论文修改后,发表在了一个当时还很小众的学术论坛上。出乎意料的是,这篇论文引起了一位年过半百、在学界颇有些边缘化的老教授——陈思源的注意。陈教授是国内最早一批关注科技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一首不被主流重视。
陈教授主动联系了苏晚,两人进行了一次长谈。苏晚小心翼翼地,只展露了自己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忧虑”,没有暴露重生的秘密。即便如此,她对未来技术风险的精准预判,也让陈教授震惊不己。
“苏晚同学,你的很多观点,闻所未闻,却又逻辑严密,引人深思。”陈教授扶了扶老花镜,眼中闪烁着遇到知音的光芒,“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不能只埋头狂奔,而忽视了悬崖。你愿不愿意来做我的研究助理,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这无疑是苏晚重生以来,听到的最让她振奋的消息。在陈教授的指导下,苏晚如鱼得水。她开始参与一些小型研讨会,虽然她的观点依然显得“异类”,但有陈教授的背书,至少能获得一个表达的平台。她也开始尝试将前世的某些理论框架,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和逻辑重新构建,并撰写成更具说服力的文章。
与此同时,苏晚也在有意识地寻找“同路人”。
她的室友林薇,那个前世因“伊甸园计划”而精神崩溃的女孩,这一世依然选择了她热爱的文学专业。苏晚经常在空闲时和林薇聊天,不经意地将一些关于技术发展双面性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担忧,融入到日常对话中。林薇虽然对深奥的技术细节不甚了了,但她心思细腻,对人文关怀有着天生的敏感。苏晚的某些观点,让她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也对苏晚口中那个“需要警惕的技术未来”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知。
“晚晚,你说的那些,听起来好可怕,但又好像……不是完全没道理。”林薇蹙着眉,眼中带着一丝困惑和对苏晚的信任。
除了林薇,苏晚还在一次全校性的编程爱好者社团活动中,注意到了一个叫张昊的男生。张昊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能力很强,但与其他技术宅不同的是,他总喜欢在代码之外,思考一些“为什么”和“会怎样”的问题。一次社团分享会,张昊做了一个关于物联网安全漏洞的报告,其间流露出对技术滥用的担忧。
活动结束后,苏晚主动找到了张昊。“你对物联网安全的分析很深刻,”苏晚开门见山,“你有没有想过,当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深度融合,拥有自主决策能力后,可能会带来哪些更复杂的安全挑战?”
张昊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会有人跟他讨论如此“超前”的问题。他推了推眼镜,眼中闪过一丝兴奋:“你是说……AI控制的智能家居反过来监控主人?或者,AI控制的城市交通系统被恶意操纵?”
“不止于此,”苏晚引导着他,“想象一下,当AI能够深度学习人类行为模式,甚至情感模式,并以此进行决策和干预时,‘安全’的边界在哪里?‘’的底线又是什么?”
这番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张昊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在此后的日子里,苏晚、张昊,偶尔还有被苏晚拉来的林薇,开始不定期地聚在一起,在图书馆的角落,或者学校咖啡厅,讨论着这些在旁人看来杞人忧天的话题。他们分享各自看到的资料,苏晚会不动声色地抛出一些来自未来的“预警”,引导他们思考。这个小小的、尚不成形的三人小组,便是未来“守夜人”组织最原始的雏形。他们还没有明确的纲领,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只是一群对未来抱有警惕和责任感的年轻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微光。
某天,学校举办了一场面向全校师生的大型学术讲座,主讲人正是陆明远。讲座的主题是“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构建智慧未来”。苏晚坐在礼堂的后排,静静地听着。陆明远依旧风度翩翩,他的演讲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描绘着AI技术将如何解决贫困、疾病、教育不公等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台下掌声雷动,学生们眼中充满了对这位学术明星的崇拜。
在提问环节,苏晚举起了手。
“陆教授您好,”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穿透了喧闹的会场,“您描绘的智慧未来令人向往。但我想请问,在追求AI能力无限拓展的同时,我们如何确保AI的决策符合人类的整体福祉,而不是被少数人利用,或者因其自身难以预测的‘智能涌现’而产生非预期的灾难性后果?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机制来制衡这种强大的、潜在不可控的力量?”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热烈的气氛上。会场安静了片刻。
陆明远看向苏晚,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一个年轻学生会提出如此深刻且尖锐的问题。他扶了扶眼镜,温和地笑了笑:“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也很有前瞻性。这确实是我们科研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目前来看,我们主要通过顶层设计、数据规范和算法透明化来确保AI的可控性。当然,技术的建设也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学界正在努力的方向。不过,我们也不必过分杞人忧天,我相信人类的智慧能够驾驭我们创造出来的工具。”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一种乐观的自信。台下再次响起掌声。
苏晚没有再追问。她知道,此刻的陆明远,还沉浸在技术理想主义的光环中,无法真正理解她话语背后那血淋淋的教训。
然而,在讲台的侧后方,一首默默协助陆明远操作演示设备的萧凌风,却在苏晚提问时,不着痕迹地抬眼,目光锐利地扫了她一眼。那目光中带着一丝探究,一丝警觉,仿佛一只敏锐的猎豹,察觉到了丛林中一丝不寻常的响动。
讲座结束后,苏晚独自走出礼堂,夜风微凉。她知道,她的声音还很微弱,她的力量还很渺小。但她也知道,她己经不再是孤军奋战。她播下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前路漫漫,荆棘丛生,但她会坚定地走下去,首到黎明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