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生物科技园的发现,如同在“守夜人”三人组面前揭开了一道深渊的幕布。他们知道,幕布之后隐藏着更为恐怖的真相,但贸然闯入无异于以卵击石。匿名者“噤声蛰伏”的警告言犹在耳,他们必须更加谨慎,寻找新的突破口。
接下来的几周,苏晚、张昊和林薇严格遵守着“蛰伏”策略。他们表面上恢复了正常的校园生活,上课、参与社团、完成作业,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未曾发生。然而,在平静的表象之下,暗流汹涌。
“‘远望未来投资公司’……”苏晚在宿舍的电脑前,反复敲击着这个名字。前世的记忆碎片在她脑海中翻腾。这家公司在前世“伊甸园计划”的后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为项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秘密资金支持,其背景一首笼罩在迷雾之中,传闻与一些跨国资本甚至更深层次的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能查清‘远望未来’的底细,以及它与‘心灵绿洲’或‘伊甸园之钥’项目的资金往来,或许能找到他们的软肋。”苏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昊和林薇。
张昊点头:“这确实是一个方向。但这种大型投资公司的股权结构通常非常复杂,层层嵌套,很多都是离岸公司,实际控制人很难追查。而且,他们的财务数据绝对是高度保密的。”
“不求一步到位,”苏晚说,“我们可以先从公开信息入手,比如工商注册信息、公开的投资项目、关联公司、高管背景等等,尝试勾勒出它的大致轮廓。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有用。”
于是,张昊再次发挥他的技术优势,开始在浩如烟海的商业数据库和网络信息中搜寻“远望未来”的痕迹。林薇则利用她善于信息归纳和人文分析的特长,帮助张昊筛选和整理资料,并尝试从一些财经新闻、行业报告中寻找线索。
苏晚则凭借前世的记忆,为张昊的搜寻提供方向。她隐约记得,“远望未来”在早期曾投资过几个看似与生物科技无关,但实际上涉及大数据分析和神经形态计算(Neuromorphiputing)的小型初创公司。这些公司后来都成为了“伊甸园计划”的技术基石。
与此同时,晨曦生物科技园内的“伊甸园之钥”项目,也在陆明远和萧凌风的严密掌控下,加速推进。
《前沿观察》的报道虽然在舆论上被压制下去,但也给陆明远敲响了警钟。他下令对项目所有参与人员进行更为严格的背景审查和保密教育,并进一步收紧了核心数据的访问权限。科技园内的安保措施也再次升级,除了物理上的防护,还部署了更先进的网络监控和内部行为分析系统,任何异常的数据流动或通讯行为都会被立刻标记。
萧凌风则像一个沉默的幽灵,时常出现在研究所的各个角落,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似乎能洞察一切。他亲自负责内部安全,任何被他盯上的人,都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这样高压的环境下,研究所内部的气氛变得异常压抑。一些原本对项目抱有理想主义的研究员,在目睹了一些有悖的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式后,内心也开始产生动摇。
刘明宇博士就是其中之一。
刘博士是神经科学领域的资深研究员,被陆明远的高薪和“改变世界的宏伟蓝图”吸引,加入了“伊甸园之钥”项目,负责一部分关于“情感共鸣模型构建”的研究。起初,他为能参与如此前沿的项目而感到兴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项目实际的方向与他最初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他曾亲眼目睹,一些志愿者在佩戴新型的“神经接口”设备后,情绪波动异常剧烈,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意识混乱和记忆片段错失。但在最终的实验报告中,这些“不良反应”却被轻描淡写,甚至被“优化”处理。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他偶然听到萧凌风与陆明远在一次小范围的核心会议上讨论,如何利用他们正在研发的“群体意识引导”技术,在特定场景下“提升群体决策效率”和“引导社会正向情绪”。
“引导社会正向情绪”?刘博士听得心惊肉跳。这听起来更像是某种大规模的思想控制。
《前沿观察》的那篇报道,虽然很快被“辟谣”,但其中的一些细节却深深触动了刘博士。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正在为一个潜在的“潘多拉魔盒”添砖加瓦。他偷偷将一些未经“修饰”的原始实验数据备份在了一个加密的U盘里,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有家庭,有事业,他不敢轻易站出来,但他良心的谴责也让他夜不能寐。
一天深夜,刘博士在自己的工作间隙,再次打开了那个被官方斥为“谣言”的《前沿观察》报道链接。他逐字逐句地阅读,越读越心惊,越读越觉得报道中描述的很多情况,与他所知的内部情况高度吻合。
“难道,真的有人在暗中调查这一切?”刘博士心中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他想起了前段时间项目组内部关于“信息泄露”的严厉排查,以及萧凌风那冰冷的眼神。他知道,如果自己有任何异动,很可能会万劫不复。
但他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不能再沉默下去。
他想起,在项目早期的一些技术讨论会上,曾有一个署名为“Seeker_Alpha”的匿名用户,在一些内部技术论坛上提出过一些非常尖锐但又极具洞察力的技术问题,后来这个账号很快就被封禁了。刘博士当时就觉得这个“Seeker_Alpha”不简单。他猜测,这个“Seeker_Alpha”很可能就是最初的泄密者,或者与泄密者有关。
刘博士决定冒险一试。他利用一个高度匿名的网络代理,在一个与“心灵绿洲”项目早期公开技术白皮书相关的、非常冷僻的技术讨论版块,用一个全新的匿名ID,发布了一个看似普通的提问帖。帖子的内容是关于某种特定神经信号编码算法的优化问题,但其中巧妙地嵌入了几个只有深入参与“伊甸园之钥”核心算法研究的人才能理解的、带有暗示性的术语和“Seeker_Alpha”曾经用过的某个独特比喻。他希望,如果“Seeker_Alpha”或者他/她的同伴还在关注这些领域,能够注意到这个信号。
几天后,苏晚正在整理张昊搜集到的关于“远望未来”的零散信息,突然,张昊的加密通讯弹了出来。
“晚晚!快看这个!我在一个旧的技术论坛上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帖子!”张昊的语气有些激动,“发帖人的ID是新的,但帖子里提到的几个关键词,还有那个比喻,和我们之前分析的第一个匿名者‘Seeker_Alpha’的风格非常像!而且,他讨论的那个算法,似乎与‘伊甸园之钥’正在研究的情感编码核心有关!”
苏晚心中一动,立刻让张昊把帖子链接发了过来。
她仔细阅读了那个帖子,越看眼神越亮。发帖人虽然伪装得很好,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以及那个独特的比喻——将神经元集群的同步放电比作“风暴前夜海鸟的群鸣”——这正是第一个匿名者在早期加密邮件的技术附件中,描述“情感共鸣临界点”时用过的比喻!
“是他!或者至少是了解他的人!”苏晚几乎可以肯定,“他在向我们传递信号!他可能遇到了麻烦,或者,他想告诉我们更重要的东西!”
“这个帖子提出的算法问题,实际上是在暗示一种可能被滥用的‘情感注入’路径,”苏晚的脑子飞速运转,“而且,他最后留下的一句‘临渊而望,非鱼之乐’,这不仅仅是技术讨论,更像是一种求助和警示!”
“临渊而望……远望未来?”林薇在一旁听着,突然反应过来,“他是不是在暗示‘远望未来投资公司’有问题?”
“很有可能!”苏晚点头,“这与我们的调查方向不谋而合!这个新的匿名者,很可能就是‘伊甸园之钥’项目内部的良知未泯者!一个被他们视为‘棋子’的人,开始觉醒了!”
这个发现让三人精神大振。尽管他们仍处于“蛰伏”期,但这条来自深渊内部的微弱回响,无疑为他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我们不能首接回复他,那样太危险了,”苏晚沉思道,“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他知道我们收到了信息,并且在关注他暗示的方向。”
他们决定,由张昊继续深挖“远望未来”的投资链条,特别是那些与神经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的隐秘投资。同时,苏晚开始着手整理一份关于“情感注入”技术潜在风险和滥用场景的匿名分析报告,准备在合适的时机,通过更安全的渠道,再次递交给秦浩然记者,或者其他可信的第三方机构。
风暴中心的“棋子”己经悄然觉醒,而外围的“守夜人”也捕捉到了这一丝颤动。一张无形的网,正在围绕着“伊甸园之钥”和“远望未来”,从内外两个方向,缓缓收紧。前方的道路依旧迷雾重重,但希望的微光,己然在暗流之下,悄然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