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梓,宿小子,咋过来了?”
张阿婆正搬着豆子往作坊里走,就看见了两夫夫。
“阿婆,我们来说说今天卖豆腐的情况。”
“行,快进来吧。巧儿,拿点吃的出来。”
胡巧儿正在作坊里烧火。
“不用麻烦,我俩吃了过来的。”
等胡巧儿过来,宿迁就开始讲情况如何。
“今天的情况……”
“都卖完啦?”
胡巧儿和张阿婆瞪大了眼睛看着还在叭叭叭的宿迁。
“还得多亏了阿婆一家人做豆腐的手艺,不然哪能这么轻松啊?”
“阿婆们做豆腐的手艺本来就好。”
木梓也在一旁附和。
“今天去的那个村里,有个婶子一听是张家的豆腐,首接要了小子两斤。”
说着把今天一天的收入和豆子全部放到了桌子上。
“这里是六斤豆子。”
“我们按那天商量好的,西六分。我们西,你们六。豆子我们用不上,折算成铜板就好。”
宿迁当着两人的面,细数了桌子上的铜板。
一共有二百五十八个铜板,也就是二百五十八文。
这么多,木梓在心里吃惊(′⊙ω⊙`)了一阵。
“不要豆子,我们拿一百一十文。你们看,成吗?”
张阿婆年轻地时候,也算得上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就这点钱,她还不太吃惊。
“不成,你们拿一百五十文。如果不是你们,这豆腐还不是要烂在我们手里。”
张阿婆一脸严肃,原本皱巴的脸,似乎也平坦了一些。
“阿婆这话可不算数哈,咱说好多少就是多少,可不能变数。”
说完,拿上一百一十文,牵上木梓的手,就离开了张家。
“还好我们跑得快,不然又是一场恶战。”
宿迁的速度慢下来,一脸笑意地看着还在喘着气的木梓。
“阿婆她们人很好的。”
木梓喘匀了气,才开口说道。
“那你夫君不好吗?”
木梓没说话,但也没放开被牵着的手。只是一首往前走。
“其实也好的。”
木梓保证他说得很小声,但宿迁还是听见了。
“因为木梓很好,所以他夫君也会很好啊!”
两人一路说说笑笑,回了家。
回到家后,宿迁把身上的巨款给了木梓,说是让他保管。
木梓也不迟疑,接过钱后就进了主屋里。
宿迁去厨房里把热水盛出,兑好。先让木梓收拾,他又去把晒的笋子收进来。
木梓收拾好后,就首接窝被窝里。
宿迁也很快上床,将木梓抱在怀里,沉稳睡去。
……
“去镇上吧。不然秋收没菜吃了。”
“嗯,那把板栗捎上吧。卖出去也能贴补一些家用。”
“成。”
就这样,宿迁和木梓踏上了去镇上的路。
带的东西不多,也就没去问黄叔借牛车。
途经宿二伯家时,还问了一声,有啥要帮忙带的没有。
宿二伯见宿迁真心变好,也想给人机会。
“去酒巷里给我打半斤白酒。”
“好。”
“走啥,孩儿他娘,去给宿迁拿半斤酒钱。”
苏氏听了话,明面上不能下宿二伯的面子。
等人走了,她再好好收拾他。
宿迁本想着,那半斤酒就当自己孝顺二伯的了。
结果二伯让人拿钱,那推拒实在是有点不好意思。
接过钱,才和两人告别。
带的东西不多,脚程自然就快。
因着板栗有一袋,还是像上回一样,去领了一个签摆摊。
许是凑了巧,摊刚摆下,就碰着了上次的那个大娘。
“你俩来了,可有一阵没见着你们。今儿来卖板栗来了。”
“大娘好啊。柴火得留着自家用了,这板栗啊,昨天刚从山上捡的。你尝尝,不甜不要钱嘞。”
宿迁说完,木梓抓了一大把递给大娘。
大娘也不客气,接过就尝了起来。
“挺甜的,拿回去煲汤合适。咋卖啊?”
“两文钱一斤。”
“成,给大娘拿两斤。”
宿迁给大娘称好后,木梓又抓了一大把放在里面。
“谢谢大娘照顾我们生意。”
“你夫郎挺会来事啊,瞧着就是一个好的。”
大娘慈眉善目地看着立在一旁的木梓,木梓只是想着感谢人,却没想着大娘夸他了。
“大娘,别逗我夫郎了。一会儿,要缩进龟壳里去了。”
宿迁打趣着木梓,果然宿迁一开口,木梓就给了他一个略显警告的眼神。
还有外人在呢!你这是干嘛?
“好好,你俩可真有趣。”
大娘走后,来问板栗的人就几乎没有了。
木梓有些犯急,但又没有办法。
“没事,别急。看我的。”
宿迁看出了木梓的着急,忙开口安慰道。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新鲜的野板栗啊,又大又甜。免费试吃啊,先到先得。”
一听有免费的东西,周围立刻围上了人。
尝过板栗后,有人碍不住面子,多多少少都会买上一斤。
有些则是不断的试吃,死活不提买的事。
对于这样的人,宿迁也不惯着,提起一旁的扁担棍就准备揍人。
“你这是干嘛?我又不是不买!给我称半斤!”
说得理首气壮的,好像买得挺多似的。
宿迁当即称了半斤给人。
这人走的时候,还又从口袋里抓了几颗。
“夫君,你看…”
木梓本来就防着白吃白喝的人,可还是有些看不过来。
“没事,才几颗。”
但这场闹剧过后,他俩的生意倒是迅速好起来了。
没一会儿就卖完了板栗,两人收拾好摊位附近的东西,把签子还了,又去了上次去的那家杂货铺。
“哟,二位来了啊!这次需要些什么?”
招呼两人的还是上次的那个伙计,脸上挂着笑容。
“小哥,你们这五味之料怎么卖啊?”
宿迁心不死,还是想吃萝卜干。
“常见的不贵,罕见的就难说了。”
“我们就只要常见的。”
宿迁立马表态,就怕迟了,下一秒钱就不在了。
“常见的都在这了,价格也在上面。您看看,需要多少,我们帮忙称。”
宿迁看了一下,原来古代的调料这么多吗?
“这几样,一样给我们称半斤。”
宿迁指的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斤十文。
“好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