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隔间的门板,挡不住夜雨敲打铁皮屋顶的密集鼓点。雨水顺着违章搭建的缝隙渗入,在墙角洇开深色的水渍,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土腥气。天花板上昏黄的灯泡在湿气中显得更加黯淡,光晕模糊地笼罩着油腻的小桌。
方源盘膝坐在冰冷的铁架床上,背脊挺首如标枪。那部银灰色的HTC手机屏幕亮着幽蓝的光,成为这潮湿昏暗空间的核心光源。屏幕上并非跳动的K线或模拟盘,而是密密麻麻、排版简陋的电子书文字——《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pdf。
图书馆免费开放的Wi-Fi如同甘霖,终于让他下载完成了这本厚重的知识基石。屏幕的光映在他沉静的瞳孔中,文字如同奔涌的溪流,无声地汇入思维的深潭。
指尖在略显迟滞的屏幕上稳定滑动,翻页。阅读的速度远超常人眼球捕捉的极限。不是简单的扫视,而是如同高速扫描仪,整段、整页的文字被瞬间摄入、解析、储存。曼昆阐释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供需曲线的精妙模型、弹性理论的现实应用、市场结构与效率的博弈……冰冷而强大的逻辑框架,与图书馆通史中的宏观脉络、劳务市场的体力交易、市井摊贩的心理博弈、以及模拟盘上跳动的K线,在思维深处激烈碰撞、印证、融合。
时间在绝对的专注中流逝。窗外的雨声时大时小。隔板另一侧传来男人沉重的鼾声和女人压抑的咳嗽。
手机屏幕顶端,电池图标己经变红,显示电量低于15%。方源没有停下。他关闭电子书,点开另一个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pdf。冰冷的法条在屏幕上滚动:劳动合同的订立、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解决……图书馆获取的维权实践,在此刻找到了严谨的规则注脚。
电量告罄的提示框弹出。他平静地保存进度,退出阅读器。屏幕彻底熄灭,隔间陷入更深的昏暗,只有墙角洇湿的水渍反射着窗外微弱的天光。
方源没有立刻休息。他闭上眼,思维宫殿无声运转。刚摄入的海量信息如同星辰,被迅速归入不同的象限:
经济学框架: 稀缺性、成本与选择、激励反应、贸易互利、市场机制、政府干预边界……构成理解此界资源分配的核心逻辑。
金融规则: 货币本质、银行体系、股票市场运行机制(发行、交易、监管)、债券、基金……指向资本流动的核心战场。
法律武器:劳动权益保障、合同契约精神、物权债权、侵权责任、诉讼仲裁程序……构筑个人行动的规则边界与护甲。
社会结构: 阶层流动、教育体系、社会保障、文化价值观……理解此界众生相与力量分布的深层土壤。
这些知识碎片并非孤立,它们相互交织,在方源的思维中构建起一张日益清晰、立体的规则之网。他如同一个最高效的织网者,在信息的海洋中精准捕捞,去芜存菁,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但这还远远不够。此界的知识浩瀚如烟海,更新迭代速度惊人。图书馆的藏书、下载的PDF只是冰山一角。他需要更高效、更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需要将每一分、每一秒的“尘泥时间”都转化为学习的养料。
天色微明,雨势渐歇。方源起身,用隔间外公共水龙头那带着铁锈味的冷水洗漱。冰冷的水流刺激着皮肤,带来短暂的清醒。他换上沾着昨日仓库灰尘的旧衣,将手机插上充电器(连接着从诊所顺带购买的廉价万能充),然后走出了隔间。
新的一天,新的“道场”。劳务市场、工地、后厨、仓库……这些体力劳动的场所,不仅是赚取“元石”的渠道,更是他疾速学习的“碎片时间”。
拥挤的早班公交车。
方源挤在汗味、早餐味和湿漉漉雨伞气味混杂的车厢里,身体随着车辆颠簸摇晃。他单手抓着扶手,另一只手握着那部银灰色的HTC。屏幕亮着,显示着手机自带的、功能简陋的电子词典界面。指尖在小小的键盘上移动,输入:
“arbitrage”- 套利
“derivative” - 衍生品
“liquidity” - 流动性
“quantitative easing”- 量化宽松
……
一个个金融专业术语被查询、释义被瞬间摄入、理解、归档。窗外飞逝的街景和车厢内的嘈杂,被强大的意志隔绝成模糊的背景。他的世界,只剩下屏幕上跳动的英文单词和冰冷精准的中文释义。
工地午休。
烈日当空,晒得钢筋发烫。其他工人或瘫在阴凉处打盹,或聚在一起大声聊天、打牌。方源独自坐在一堆水泥袋的阴影里。他没有休息,手机屏幕亮着,停留在“股海模拟盘”的历史K线图页面。指尖滑动,调出不同股票在类似市场环境(如大盘调整期)下的走势图。他目光如炬,快速对比:
抗跌性:哪些股票回调幅度远小于大盘?(防御属性强,资金抱团?)
反弹力度:哪些股票在调整结束后率先强力反弹,甚至创出新高?(弹性足,资金关注度高?)
量能变化: 下跌时是否缩量?反弹时是否显著放量?(筹码稳定性与资金入场意愿)
他不需要纸笔,观察到的特征和对比结论,如同数据流首接刻入思维宫殿。工友的哄笑声、蝉鸣的聒噪,无法穿透他专注的壁垒。
老张记后厨备料间隙。
水槽里堆着待洗的蔬菜,油腻的灶台暂时冷却。刘师傅叼着烟在前厅骂跑堂。老张头佝偻着腰在慢吞吞地刮鱼鳞。方源站在案板前,面前是一筐待削的土豆。他左手拿起一个土豆,右手握着削皮刀。
动作开始。刀锋贴着土豆表面快速、平滑地移动。薄如蝉翼的土豆皮螺旋状连续剥离。但这一次,他的动作并非纯粹的机械重复。他的眼神低垂,落在土豆表面,瞳孔深处却无焦点,意念完全沉入思维的推演:
复利模型中的指数增长曲线,与土豆被剥离的螺旋轨迹在意识中微妙重叠。
劳动法关于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计算的冰冷条文,与刘师傅克扣工资时的丑恶嘴脸相互印证。
昨日在模拟盘上观察到的一支小盘股“逆势吸筹”(大盘跌,其横盘且量能温和放大)的图形,与当前土豆被稳定削去外皮的过程,形成一种奇异的、关于“稳定内核”的意象联想。
……
削皮的动作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稳定得如同精密仪器。土豆在他手中飞速旋转,皮屑如雪片般落下。一个土豆削完,光滑圆润,近乎完美地落入盆中。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他的呼吸平稳悠长,眼神沉静如水,仿佛进行着最普通的劳作,而非在油烟的喧嚣中进行着高强度的思维风暴。
老张头偶尔抬头瞥见,浑浊的老眼里只剩下麻木的惊异。这小子削土豆……怎么像是在搞什么艺术?
深夜隔间。
窗外城中村的喧嚣渐歇,只剩下零星的狗吠和远处车辆的呜咽。手机电量再次充满。方源没有开启刺眼的屏幕。他盘膝而坐,闭目凝神。
思维宫殿中,白昼摄入的碎片——公交车上查询的术语定义、工地观察到的抗跌股特征、削土豆时触发的跨界联想、劳动法条文的具体应用场景、经济学模型与现实交易的映射……如同无数悬浮的星辰。
强大的意念如同无形的引力场,开始对这些碎片进行高速的归集、碰撞、融合:
将“套利”(Arbitrage)的概念,与市井菜贩利用信息差进行异地倒卖的行为模式建立联系。
将观察到的“抗跌性”股票特征,融入自建的概率推演模型,作为筛选标的的新因子。
将复利增长的指数曲线,与劳动法保障下的稳定收入预期叠加,计算长期积累的可能性。
将削土豆时感悟的“稳定内核”,引申为金融市场中对抗噪音、坚守核心策略的心性要求。
碎片在碰撞中消融了边界,新的认知在融合中诞生。这些认知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被编织进那张日益庞大的规则之网,成为网上一个个更坚韧、更闪亮的节点。这张网,是他理解世界、预测变化、驾驭规则的根基。
疾速学习,非为知识本身,而为掌控规则的权柄。在这尘泥的间隙里,在汗水的浸泡中,在油烟的熏染下,魔尊的智慧,正以凡俗之躯难以想象的速度,贪婪地吮吸着此界文明的养分,淬炼着洞穿迷雾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