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章:所因与方天
所因与方天:半瓶人生的开端
深秋雨夜,城西老茶馆。
油腻的玻璃窗外,霓虹在积水里碎成流动的糖纸。
西十五岁的所因蜷在掉漆的藤椅里,指尖着《文心雕龙》的书脊。他面前三盏茶具排成矩阵:青瓷杯里是喝剩的普洱,玻璃杯泡着西洋参,搪瓷缸盛着免费续的白开水。"二十年前我就说过..."他突然抬高音量,邻座打盹的老头惊得一颤,"文化断层根本是..."后半句却消融在氤氲水汽里。
三十八岁的方天撞开木门时,带进一地碎雨和半幅油画。帆布上未干的钴蓝滴落在所因的稿纸上——那是写了七年的《盛唐气象新考》第三章。"抱歉抱歉!"方天抓起纸巾乱抹,稿纸背面露出"离职申请"西字墨迹,"您这字真绝了!有王羲之的风骨,不过比怀素少了些..."
所因的眼镜滑到鼻尖。他看见青年牛仔外套上沾着陶土,帆布包露出半截吉他弦,手机屏保是张模糊的星空摄影。"杂而不精。"他冷冷道。
"这叫跨界思维!"方天拽过椅子坐下,手机"叮"地弹出新通知——某平台提示他的水墨动画点击量破百。他划掉消息,滔滔不绝从量子纠缠讲到敦煌飞天,突然盯着所因的茶杯:"您这青釉开片纹是仿的耀州窑?我去年在陕西..."
"上周古玩城三十块买的。"所因打断他。墙角立钟敲响十一下,雨更急了。
柜台电视机突然插播新闻:百年历史的青云书院即将拆除。镜头掠过斑驳的"学海无涯"匾额,所因猛地起身碰翻茶盏。滚水在《文心雕龙》上漫出深黄印记,恰好洇湿"操千曲而后晓声"那行字。
方天捡起书,忽然说:"我奶奶是书院最后的女学生。"他掏出皮夹,透明夹层里藏着张黑白照:扎麻花辫的少女站在银杏树下,背后讲堂挂着"戒满倡谦"的木联。
雨滴在铁皮屋檐敲出密鼓。所因看着青年掏出的书院改造方案——皱巴巴的素描纸上,钢笔线条缠绕着VR眼镜草图。
"胡闹!"所因拍桌子,"古建修缮要遵循..."
"您看这个。"方天点开手机,他设计的交互程序里,虚拟银杏叶正飘过"学海无涯"的匾额。一片金叶停在镜头前,放大竟是光绪年间的书院戒规:"学者五忌:满、躁..."
老挂钟沉沉敲了第十二下。
茶馆的钨丝灯泡在雨夜里嘶嘶作响,光晕染黄了所因镜片后的鱼尾纹。他推开方天递来的纸巾,任由普洱在《盛唐气象新考》稿纸上漫出深褐疆域——恰巧淹没“李杜优劣论”的标题。
“青釉开片要养三代人才出冰裂纹。”所因用钢笔尖挑起湿透的稿纸,墨迹在纤维间晕成流泪的仕女,“就像学问,浸透三十年血汗才...”
“可您看!”方天突然将手机怼到他眼前。屏幕里抖音视频正循环播放:3D打印的冰裂纹瓷瓶在霓虹灯下旋转,点赞数十万。“景德镇老师傅说,电解液浸蚀三天就能出百年效果。”
柜台电视机突然插播紧急新闻:“始建于明万历年的青云书院,今晨遭开发商强拆!”镜头闪过推土机铲碎的青砖,最后定格在“学海无涯”匾额坠地的慢镜头——楠木匾裂成两半,露出腹中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
所因的搪瓷缸“哐当”坠地。方天弯腰去捡,却见缸底錾着“青云书院1978年制”。“我奶奶...”他声音发颤地掏出皮夹,透明夹层里扎麻花辫的少女站在银杏树下,身后讲堂悬挂的木联清晰可见:
满塘死水终腐臭
半池活水乃生莲
雨更急了。所因抓起裂开的稿纸按在窗上,雨水立刻吞噬了“盛唐气象”西字。他盯着玻璃中自己扭曲的倒影,忽然发现裂纹里嵌着半片银杏叶——昨夜狂风刮进来的书院遗物。
“您知道匾里藏的字是什么吗?”方天点开手机相册。那是他半年前潜入书院拍的密档:泛黄宣纸拓片上,二十西孝图间隙填满英文花体字,落款竟是“光绪二十六年/传教士王怀庆”。
立钟敲响十一下。所因摸出二十年前的借书证,照片里的青年站在方天奶奶相同的位置。他手指抚过借书证背面的钢笔字——当年老院长赠言:
半瓶不嫌少
能映月便圆
推土机的轰鸣由远及近。巷口拆迁队的探照灯刺破雨幕,将茶馆窗格烙在满地茶渍上。方天突然拽下吉他弦绑住裂开的稿纸:“如果...如果我们把书院改成数字博物馆?”
所因的钢笔尖在“新考”的“考”字上戳出黑洞。一滴浓墨坠落,在英文孝经拓片与3D冰裂纹瓷瓶的影像间,泅出深夜的第三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