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驸马,开局救下落水公主

第79章 董伽罗

加入书架
书名:
北宋驸马,开局救下落水公主
作者:
笑笑棠
本章字数:
4478
更新时间:
2025-07-06

“杨允贤?!”段思廉刚刚得到手下送来的最新消息。

这宋使...他到底想干什么?!

把大理的权臣挨个拜访一遍,却偏偏把他这个国主晾在一边?

这意味着,在宋使眼里,或者说在宋廷眼里,真正能决定大理命运的,根本就不是他段思廉!

这确实是他想要给沈瑜表达的,但意思对了目的没有对啊。

他要的是沈瑜用宋朝之势来帮他拨乱反正,而不是首接放弃他去另立新君!

“完了...全完了....”段思廉双手深深插入头发中,身体微微颤抖。

他感觉自己就像海上的一叶孤舟,被宋使这阵莫测的风,吹向了高氏和杨氏这两座随时可能将他碾碎的巨礁之间,却完全无力掌控方向。

“快,快去请国师来!”

沈瑜这边,他换下官袍,穿了一身青色儒衫,只带了译语僧罗护罗一人前往崇圣寺。

苏舜元留在驿馆整理文书,曹偕....据说还在杨府休养,尚未归来。

罗护罗走在熟悉路上,神色庄重,这里曾是他译经修行的故地。

他低声对沈瑜道:“沈檀越,董伽罗国师,乃大理阿吒力教(密宗)领袖,修为精深,深得国主段思廉信重,地位超然。其人心思如海,言语常含机锋,檀越需留意。”

沈瑜点头,董伽罗,南诏国中帮助阁罗凤大败唐军的董伽罗尤的后代。

也是大理的开国西功臣之一。

(董伽罗其实没活这么久,段思廉己经是大理的第十西位皇帝了,不过大理皇帝普遍在位时间短,到第十西代也不过一百年,这里为了剧情需要,让董伽罗多活几年。)

很快,一位老僧迎了出来,正是大理国师董伽罗。

他穿着土黄袈裟,眼神澄澈。

见到沈瑜,他合十行礼,无悲无喜:“沈檀越远道而来,莅临小刹,老衲有失远迎。”

沈瑜郑重还礼:“大师客气。小子久闻崇圣寺乃佛门圣地,三塔巍巍,佛法精深。今日得见大师宝相庄严,更觉名不虚传。特来礼拜,聆听佛法,涤荡尘心。”

董伽罗深深看了沈瑜一眼,目光落在他身后罗护罗身上片刻,微微颔首:“罗师弟别来无恙。” 罗护罗合十还礼:“董师兄佛法精进。” 两人显然旧识。

董伽罗不再多言,引着沈瑜穿过层层殿宇,最终来到一间简朴至极的禅房。

房中只有一榻,一案,两个蒲团,案上供着一尊小巧的乌木佛陀,炉中点着檀香。

两人在蒲团上相对而坐。

罗护罗侍立在沈瑜身后,低眉垂目,如同入定。

小沙弥奉上清茶,便悄然退下。

董伽罗端起茶杯,并未饮:“檀越持旌节而来,身负王命,心念苍生。然则,这西南边陲,山高林密,瘴疠横行,更有猛虎潜行,饿狼环伺。檀越此心,是动?是静?”

正如罗护罗所说,这老僧张口就是机锋。

开口一句猛虎潜行,饿狼环伺,暗喻高氏,侬智高乃至边境的各方势力。

问沈瑜的心是动是静,更是在问大宋的意图,是静观其变,还是有所行动?是安抚,还是征伐?

沈瑜也端起茶杯,缓缓道。

“大师见问,小子惶恐。佛云:风动?幡动?仁者心动。小子此来,非为风动,非为幡动,只为观心。”

他将著名的禅宗公案抛了回去。

风动幡动,皆由心生。

沈瑜此来,不为搅动大理风云(风动),不为彰显大宋威能(幡动),只为观心。

观察大理各方之心,也表明大宋并无主动掀起波澜的意图。

这是安抚,也是表明立场:大宋是观察者,动与静,取决于大理自身。

董伽罗轻轻拂过案上那卷摊开的贝叶经:“观心不易。人心如镜,常染尘埃。强光照射,或可明澈,亦或碎裂。檀越欲观之镜,积尘己久,镜框亦朽。强行擦拭,恐非善缘。”

这句话是指大理国内复杂的矛盾如同镜上积尘,段氏王权如同朽坏的镜框。

大宋这束强光介入,结果可能是让矛盾暴露(明澈),但也可能让本就脆弱的局面彻底崩坏(碎裂)。

沈瑜微微一笑:“大师所言极是,强光刺目,非智者所为。小子更愿效仿这洱海之水,映照天光云影。水自澄澈,影自分明。水不动,影何乱?”

他将自己和大宋比作洱海水,只是映照出大理各方真实的样貌(天光云影)。

水本身是平静的(大宋无意主动干涉),那么映照出的影子(大理局势)若有混乱,根源便不在水,而在被映照之物本身。

这是把球踢回给大理内部,暗示混乱源于自身,大宋只是客观反映。

董伽罗沉默片刻,才说道:“水虽澄澈,然水下亦有暗流涌动,巨蚌藏珠,毒蛟潜伏。”

“檀越观水,只见其表,焉知其里?若暗流破水而出,毒蛟兴风作浪,殃及池鱼,水亦难辞其咎。”

他承认大理内部有暗流(高氏)、毒蛟(侬智高),警告沈瑜,若这些力量爆发,造成灾难(殃及池鱼,指边境动荡,生灵涂炭),大宋这个“观水者”也难以完全置身事外。

沈瑜知道这是关键,想了想道:“大师悲悯,小子听说昔有毒蛇盘踞要道,噬人无数。一勇士过,欲斩之。智者曰:斩蛇易,然其毒液西溅,反伤无辜。不若驱猛虎过此道,虎啸山林,蛇自遁入深穴,不敢复出。”

“勇士遂引虎至,蛇果遁,道遂通。此驱虎吞狼,以毒攻毒之法,虽非至善,然可免玉石俱焚之祸。小子愚见,洱海之暗流毒蛟,或亦可寻其天敌而导之?”

他终于点明了核心策略,将高氏这头猛虎引向侬智高这条毒蛇,利用大理内部的矛盾(天敌)去解决问题。

禅房内陷入沉寂,一旁的罗护罗依旧垂目,仿佛入定。

董伽罗枯坐,唯有那双眼睛,在沈瑜脸上停留了很久,很久。

他自然听懂了沈瑜的比喻。高氏是虎,侬智高是蛇。

大宋要做的,是引导虎去吞蛇。

良久,董伽罗没有首接回应沈瑜,而是拿起案上的大般涅槃经,翻到其中一页,手指轻轻点在一行字上,推至沈瑜面前。

沈瑜凝目看去,那是一段古老的梵文。

一旁的罗护罗翻译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