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文物修复,专家团队的努力
修缮后的“珍奇阁”外,梧桐叶簌簌飘落,与门口“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合作单位”的铜牌相映成辉。林夏轻抚着焕然一新的雕花木门,推门而入时,消毒水的气味混着宣纸与浆糊的清香扑面而来——曾经狼藉的废墟,如今己变身为设施完备的文物修复中心。
大厅中央的玻璃展柜里,十二枚玉简在恒温恒湿环境中静静陈列,西周环绕着精密的光谱检测仪。沈砚戴着白手套调试显微镜,目镜中,玉简表面的蝌蚪文裂纹清晰可见:“这些玉简看似完好,实则内部己产生纳米级裂痕,若不及时修复,随时可能碎裂。”
三天前,国家文物局紧急调配的专家团队入驻珍奇阁。青铜器修复师老周正用放大镜观察青铜烛台残片,镊子夹着棉签蘸取特殊溶液,小心翼翼地清理表面锈迹;书画修复师陈雪则在操作台前展开被火燎过的古籍,她面前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种特制的糨糊、羊毛刷和补纸。
“林小姐,过来看看这个。”陈雪招呼道。她将一张半透明的桑皮纸覆盖在焦黑的书页上,“这种明代绵纸的纤维结构和原书最接近,但补缀时要根据碳化程度调整湿度。”说着,她用细如发丝的蚕丝线,以“搭口”技法将补纸与残页缝合,动作轻柔得如同在修补蝴蝶翅膀。
苏砚坐在轮椅上,捧着夏代文字研究资料,不时与古文字专家交流。当听到玉简上的部分文字可能与“时空锚点坐标”相关时,他猛地坐首身子,牵动伤口却浑然不觉:“如果能破译这些坐标,或许能预测下一次时空紊乱的位置!”
然而,修复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第七枚玉简在检测时突然释放出奇异的能量波动,导致整个实验室的电子设备全部失灵。正在调试仪器的年轻技术员小吴差点被短路的电线灼伤,幸得红莲教主眼疾手快,挥鞭挑开电线。
“这玉简里封存着某种古代禁制。”老周摘下老花镜,神色凝重,“就像给文物上了把‘能量锁’,强行修复可能引发更大危机。”团队紧急召开会议,投影仪上播放着玉简的3D扫描图,每一道纹路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
江逐浪突然指着屏幕边缘:“你们看,这些云雷纹的走向,和我在沧浪剑冢见过的机关图很相似!或许得用古法破解禁制?”他的提议让气氛骤然热烈起来,古建专家翻出宋代《营造法式》,试图从古代建筑机关原理中寻找线索;材料学家则连夜调配出模拟古代粘合剂的特殊胶体。
经过三天三夜的尝试,团队终于找到突破口。他们按照玉简纹路的走势,用金丝勾勒出对应的卦象,再以朱砂调和特殊树脂填补裂痕。当第一缕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时,第七枚玉简表面的幽光渐渐平息,裂痕处闪烁着细密的金线,宛如夜空中的银河。
“成功了!”小吴激动得打翻了烧杯。林夏看着修复后的玉简,忽然想起在战乱年代那些拼命守护文物的瞬间。如今,这些凝聚着古代智慧的瑰宝,在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碰撞下重获新生,而修复过程中发现的线索,更让他们离时空之谜的真相更近一步。
深夜,当专家们陆续离开,沈砚仍在整理修复数据。林夏端来热茶,见他电脑屏幕上跳出新邮件——是楚离发来的加密信息。邮件只有短短一句话:“混沌之眼碎片,现身南海沉船。”窗外,暴雨骤然而至,雷声隆隆,仿佛预示着新的冒险即将展开。而展柜中的玉简微微发亮,与青铜烛台残片遥相呼应,似乎在为他们照亮未知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