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展览筹备,吸引众多目光
当十二枚玉简修复成功的消息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国家博物馆的展览筹备工作也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林夏、沈砚等人受邀成为展览顾问,每日穿梭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之间,与策展团队反复商讨细节。玻璃幕墙外的银杏叶渐渐染成金黄,而展厅内的氛围却愈发火热。
“我们需要一个能震撼人心的开幕装置。”主策展人李教授推了推金丝眼镜,指着全息投影设备图纸,“既要展现玉简的神秘,又要体现时空交错的概念。”他身后的电子屏上,3D模型正在模拟场景——十二道光束从地面升起,在空中交织成旋转的星象图,玉简悬浮其中,仿佛在诉说千年的秘密。
沈砚盯着投影若有所思:“玉简在修复时曾与青铜烛台产生共鸣,或许可以将烛台残片的元素融入设计?”他的提议让整个团队眼前一亮。很快,工匠们打造出青铜质感的底座,烛台残片的纹路被复刻成镂空图案,既能承载玉简,又能通过光影投射出古老图腾。
文物安保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展厅西周安装了红外线激光网,每0.1秒扫描一次空间变化;玉简展柜采用三层防弹玻璃,内置纳米级湿度传感器,一旦环境数据波动超过阈值,立即启动惰性气体保护系统。林夏看着工作人员调试设备,不禁想起古董店遇袭的场景,手心微微发凉。
媒体预热活动同步展开。官方发布的预告片里,修复专家们手持显微设备工作的画面,与玉简释放神秘光芒的片段交替出现。当视频最后定格在星象图上时,配文“跨越千年的时空密码,即将揭晓”引发全网热议。社交媒体上,“玉简展览”话题阅读量短短三天突破10亿,网友们纷纷猜测展品背后的故事。
展览倒计时十天,博物馆门口开始出现排队的人群。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每天清晨五点就来等候,只为买到首日参观票;年轻的汉服爱好者们自发组织,准备穿着古装观展;甚至有海外收藏家专程包机前来,希望能提前一睹真容。
“林小姐,有位自称楚离的先生求见。”助理的通报让正在检查展签的林夏手一抖。她匆忙赶到接待室,却只看到桌上的牛皮纸袋。打开后,里面是一份泛黄的航海图,标注着南海某处的暗礁,还有一张字条:“展览之日,便是危机之时。”字迹与记忆中的别无二致。
沈砚接过地图仔细端详:“这和玉简中显示的南海坐标几乎重合……他为什么这时候出现?”两人还来不及细想,红莲教主匆匆赶来,她的长鞭上还沾着露水:“秦无咎的余党有异动,黑市上出现了玉简的赝品交易,恐怕是想在展览期间浑水摸鱼。”
展览团队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安保力量从两百人增至五百人,便衣警察混入观众队伍。林夏提议在展厅入口增设玉佩检测装置——只有持有真品玉佩的人靠近,玉简才会释放微光,既能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又能识别潜在威胁。
开展前一晚,整个博物馆灯火通明。林夏站在主展厅中央,看着工作人员做最后的调试。全息投影的星象图在头顶流转,玉简在底座上泛着温润的光泽,一切都完美得不可思议。然而,楚离的警告始终萦绕在她心头。
“别太紧张。”江逐浪递来一杯热茶,“有我们在。”他身后,苏砚正在指导志愿者熟悉应急流程,陈雪在反复检查展柜的密封性,老周则拿着探伤仪,再次确认每一件展品的状态。
清晨六点,博物馆外的队伍己蜿蜒数公里。八点整,大门缓缓打开。第一批观众屏住呼吸踏入展厅,当全息星象图在头顶亮起,玉简绽放出神秘光芒时,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响彻整个空间。媒体记者的闪光灯疯狂闪烁,首播镜头对准每一个细节,全球观众通过屏幕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然而,就在展览进行到高潮时,展厅的灯光突然熄灭。黑暗中,一声玻璃碎裂的脆响格外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