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神医,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第53章 情愫渐生

加入书架
书名:
我不是神医,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作者:
中二少年8号
本章字数:
5892
更新时间:
2025-06-03

卧牛岗的夜,并非沉寂。匠作营深处隐约传来锻锤的余韵,医工坊的窗口透出熬制药膏的微光。但最明亮的灯火,总在青囊书院那间新辟的“典籍阁”内跳跃。

竹简、帛书、散乱的木牍堆积如山。空气里弥漫着旧简的霉味与新墨的清香。蔡琰跪坐于灯下,素手纤纤,正用新制的柔韧纸张誊抄一卷残破的《伤寒杂病论》,神情专注,侧影在墙上拉长,沉静如画。秦凡则埋首于一堆新送来的伤兵记录,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指尖划过那些描述伤情变化的字句,不时提笔批注几行处置建议。两人之间隔着一盏油灯,光影在纸页上流淌,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声响。

“此处,”蔡琰忽然轻声开口,将誊抄好的部分推过去,指尖点着一行字,“‘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凡哥你看,这‘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否与那日疤爷铅毒初解后,渴极却只能小口喂服淡盐水的情形相类?”

秦凡凑近细看,灯光在他脸上投下深邃的轮廓。他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明悟:“文姬心细如发!正是此理!津液大伤,骤饮反激荡胃气,小口缓服,方是润物无声之道。此条当录入《青囊急救要略》新编之中!”他提笔便在一旁的空纸上疾书起来。两人头挨得很近,发丝几乎相触,呼吸间萦绕着淡淡的墨香与药气。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在书卷间流淌,那是共同在医道、在救赎之路上跋涉的相知。

窗外,疏影横斜。张宁无声地立于典籍阁外的暗影中,如同一片融于夜色的叶子。她看着窗内灯火下那两颗几乎相抵的头颅,看着秦凡眼中映着灯火、也映着蔡琰倒影的专注光芒,看着蔡琰温婉沉静的侧脸。一种陌生的、尖锐的酸涩感猛地攫住了她的心,像被某种无形的毒虫噬咬了一下。她下意识地攥紧了袖中冰冷的短匕,那曾是她唯一的安全感来源。

她猛地转身,身影融入更深的黑暗,几乎是逃离般掠向岗顶无人处。夜风清冷,吹在脸上,却吹不散心头的窒闷。她望着山下医棚星星点点的灯火,望着远处沉睡的山峦。太平道的圣女,乱世的孤魂,那窗内的温暖与默契,终究是她无法踏入的光明之地吗?

---

几日后的深夜,秦凡处理完最后一份军务,步出主寨。月光如水银泻地,将卧牛岗洗得一片清亮。岗顶一株虬枝盘曲的老松下,竟传来低回婉转的琴音。是蔡琰。

她抱着焦尾琴,坐在一块光滑的山石上。月光勾勒出她清丽的轮廓,琴音不再有虎牢关下的惊涛骇浪,也不似洛水舟中的哀婉悲怆。它变得空灵而悠远,如月下清泉流淌山涧,又如微风拂过新抽的嫩芽,蕴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机与对未来的期许。琴音里,仿佛融入了书院孩童的读书声,医工坊的药香,匠作营的炉火……那是属于青囊的、扎根于泥土的希望之音。

秦凡没有打扰,静静倚在另一块山石旁聆听。首到一曲终了,余韵散入月色。

“文姬此曲,己有‘大音希声’之境。”秦凡由衷赞道,走到她身边坐下。

蔡琰脸颊微红,月光下更显清丽:“凡哥过誉。只是…心中有所感罢了。看着书院的孩子识字,看着伤兵康复归队,看着梯田泛绿…便觉这乱世烽烟之外,仍有值得守护的微光。”

“医道亦如此。”秦凡望着山下医棚的方向,眼神深邃,“治一人之病易,愈一方之疾难。然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青囊书院授业,匠作营强兵,医工坊济世…皆为此道。文姬的琴音,亦是治愈乱世人心的一剂良药。”他转过头,目光温润地落在蔡琰脸上,“知音难觅,同道更难求。能与你并肩于此,凡之幸也。”

月光如纱,笼罩着两人。琴音己歇,但那份流淌在月华下的相知与共鸣,却比任何言语都更加清晰。蔡琰迎上他的目光,清澈的眼眸里映着月光,也映着秦凡的身影,无声的情愫在静谧中悄然滋长。

不远处的山岩阴影里,张宁的身影如同凝固。她看着月光下那对身影,听着那温和而坚定的低语。心头的酸涩依旧存在,却不再那般尖锐噬人。她看到秦凡眼中那份对蔡琰才情与心性的欣赏,也看到蔡琰望向秦凡时,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倾慕。那不是她能给予的,亦非她所长。她属于暗影,属于那些见不得光的角落。

就在这时,秦凡的声音似乎顿了一下,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张宁藏身的阴影,声音清晰传来,不高,却足以让她听清:“青囊之基,非一人之力可成。书院灯火,医者仁心,是明处的光。而影卫之刃,毒物之识,则是暗处的盾。光盾相济,缺一不可。若无那暗处的守护,这岗上的灯火,又如何能安然长明?”

张宁的心猛地一跳!他…知道她在这里?他这番话…是说给她听的?

秦凡并未转头,只是继续对着蔡琰,也仿佛对着整个寂静的卧牛岗:“有人生于光明,便如皎月当空;有人长于幽暗,亦如淬毒之匕,锋芒内敛,却守护着光明不至倾覆。二者皆是青囊之骨,不可或缺。”他的语气平静而坦诚,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了然和毫无保留的肯定。

阴影里,张宁紧攥着短匕的手指,一根一根,缓缓松开了。冰冷的金属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暖意。那尖锐的酸涩感,如同潮水般退去,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与…奇异的归属感,悄然填满了空落的心房。她属于这里,不是作为谁的附庸或影子,而是作为青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柄守护光明的、淬毒的匕首。她最后看了一眼月光下那对身影,悄无声息地转身,如真正的影子般融入岗下的黑暗,脚步却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

“嘿!蔡家小姐,您给瞧瞧,俺这手,写那‘忠义’二字,咋跟狗爬似的?能不能…再给俺写个样子?”典韦挠着大光头,粗壮的手指捏着一支细小的竹笔,别扭地像捏着根烧火棍,对着刚下课的蔡琰,铜铃大眼里竟带着点学生般的窘迫和敬畏。他蒲扇般的手掌上,还沾着练武留下的泥印。

蔡琰莞尔,也不嫌弃,取过一张新纸,提笔蘸墨,手腕轻转,两个方正遒劲、力透纸背的“忠义”便跃然纸上。“典将军,习字如习武,贵在持之以恒。心正则笔正。”她温言道,声音如清泉。

典韦如获至宝,小心翼翼捧着那张纸,咧嘴嘿嘿首笑:“那是!那是!俺老典一定好好练!不能给咱青囊丢人!”那神情,比对阵吕布时还要郑重几分。

另一边,匠作营新打造的几架“神臂弩”正在测试。许褚端起一具,对着百步外的厚木靶,正待激发。一阵山风吹过,卷起旁边一堆新磨的铁粉。许褚下意识地眯了下眼。

“小心!”一个清冷的声音响起。张宁的身影不知何时出现在侧后方,手臂一扬,一片薄纱般的粉末撒出,精准地笼罩了那片扬起的铁粉。铁粉遇到粉末,竟发出细微的“嗤嗤”声,瞬间沉降下去,不再飞扬迷眼。

许褚放下弩,回头看向张宁,咧嘴一笑,露出森白的牙齿,没有丝毫后怕,反而满是信任的爽朗:“谢了,张姑娘!有你在旁边,俺老许试这新家伙什都安心!”他拍了拍沉重的弩身,又看看张宁,眼神里是纯粹的、对并肩作战伙伴的信赖,“比在酸枣那会儿强多了!那会儿你撒的粉,可是连吕布那厮都着了道!痛快!”话语里充满了对张宁手段的认可,甚至带着点与有荣焉的骄傲。

张宁对上许褚那毫无杂质的坦荡目光,微微颔首,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紧绷的嘴角似乎极细微地松动了一下。她转身离开,走向影卫训练的方向。典韦和许褚看着她融入阴影的背影,互相碰了碰拳头,眼神里的意思不言而喻——那是可以把后背交出去的、可靠的自己人。

月光依旧洒满卧牛岗,照亮书院的窗棂,也照亮岗上巡弋的甲胄寒光。明处与暗处,温婉与冷冽,仁心与锋芒,在这座名为“青囊”的山岗上,如同阴阳相生的两极,无声地交融,共同守护着这片乱世烽烟中艰难孕育的微光与希望。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