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神医,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第68章 青囊铸基,洛川定情

加入书架
书名:
我不是神医,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作者:
中二少年8号
本章字数:
6358
更新时间:
2025-06-05

北疆的朔风裹挟着袁绍南下的战云,却暂时未能吹散琅琊、常山两地基业上空的蓬勃朝气。在郭嘉、赵云、典韦等人构筑起的铁壁防线之后,秦凡深知这短暂的“和平”如同沙漏中的流沙,珍贵无比。他如同最精密的机括,将每一分精力都投入青囊基业的深层锻造之中。

**医学之道,泽被苍生:**

医工坊深处,灯火长明。秦凡与华佗对坐,案几上铺满染血的布巾、特制的手术器械草图以及记录着数百例战场清创、截肢案例的竹简。

“佗弟,外伤救治,非一人之功。”秦凡指尖点着案例,“需体系!我意:”

“一,设‘军医官’制!医护营中选拔佼佼者,授‘青囊军医’衔,配标准药囊、器械,分驻各营。战时有专司,平时巡诊。”

“二,立‘地方医曹’!于琅琊、常山各乡亭,择惠民医馆资深医者任之,掌防疫、施药、培训乡里识药草、晓急救。形成网格,覆盖治下!”

华佗眼中精光爆射:“善!此乃活人无数之根基!当写入《青囊经》!”他展开正在编纂的帛书初稿,指着“清创七法”、“麻沸散新方”、“肠吻合术”等章节,“凡哥所授,皆开医道千古未有之先河!此书若成,必泽被后世!” 他顿了顿,看着秦凡调制一种取自牛痘脓液的浑浊液体,欲言又止。这“以毒攻毒”预防“虏疮”(天花)之法,太过匪夷所思,却己在流民孤儿中小范围试用…兄长的“外祖竹简”,究竟还有多少惊世骇俗的秘密?

**格物穷理,器利工善:**

匠作营深处,烈焰升腾,热浪灼人。戏志才裹着浸湿的厚麻布,脸色在炉火映照下呈现病态的潮红,眼神却死死盯着一座新砌的、形如巨塔的“炼焦窑”。煤炭在隔绝空气的高温下干馏,刺鼻的气味弥漫。

“主公…此‘焦炭’…燃烧之温,远胜木炭!”戏志才声音嘶哑,带着狂喜,“若成,或可…熔炼更坚之铁!” 旁边,工匠们正调试着一架利用水力驱动、结构复杂的“水转大纺车”,纱锭飞转,纺纱效率倍增。而一处戒备森严的偏坊内,几名“火器匠”正小心翼翼地将提纯的硝、硫、炭粉以不同比例混合,装入陶罐,测试其燃烧速度与威力。戏志才的目标很明确:更稳定的爆破力,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火器”奠定基石!

**文教星火,洞见幽微:**

青囊书院,一座新建的“格物堂”内,气氛迥异于经史的沉静。秦凡立于堂前,面前木案上摆放着磁石、司南、凸透镜、盛水的琉璃杯、简易杠杆、滑轮组。

“何谓力?”秦凡的声音清晰,“非鬼神,非玄虚!乃物体交互之作用!此磁石吸铁,乃磁力;水自高流低,乃重力;张弓射箭,弓臂形变所蓄,乃弹力!”

他拿起凸透镜,聚焦阳光,点燃一片枯叶:“光,可聚可散,蕴含热能!此乃‘光’之性!”

又演示杠杆撬动巨石:“以小力搏巨物,非神力,乃杠杆之理!支点、力臂,决定省力几何!”

堂下学子,无论医科、工科、农科,皆目瞪口呆!这些打破常识、首指万物本源的道理,如同惊雷在他们脑中炸响!原来天地运行,非唯圣贤书中的玄理,更有此等可触可感、可测可用的规律!思想的震荡,远比任何刀兵更深刻地改变着这些未来栋梁的认知。

---

洛水支流,清波荡漾。时值初夏,两岸草木葱茏,野花点缀。秦凡卸下青囊山长的重担,仅着一身素净青衫。蔡琰白衣胜雪,怀抱焦尾琴,如同画中走出的仙子。这是战火间隙难得的宁静。

一叶扁舟,随波轻漾。船头,蔡琰指尖拨动琴弦,清越的琴音流淌,正是当年洛水突围、生死相依时,她在舟中所奏之曲。琴音依旧平和悠远,却多了几分历经劫波的深沉与劫后余生的珍惜。

“文姬,”秦凡望着她专注抚琴的侧影,眼中是化不开的温柔,“当年洛水舟中,烽火连天,前路未卜。闻此琴音,如见暗夜明灯,心方定矣。”

蔡琰抬眸,清澈的眼中倒映着秦凡的身影,唇角含笑,带着一丝俏皮:“那时凡哥浑身浴血,为子龙包扎,眼神却稳如山岳。妾身便知,纵使前有刀山火海,跟着凡哥,总能闯出生天。”她指尖琴音一转,带起几丝涟漪,“只是未曾想,这一闯…竟闯出了青囊这片天地。”

秦凡动情地握住她抚琴的手,那指尖因常年书写、抚琴而带着薄茧:“这天地,非我一人之功。若无文姬的琴音抚平将士焦躁,若无你的学识整理典籍、教化蒙童,若无你温婉坚韧,安定后方人心…青囊之火,何以燎原?”他凝视着蔡琰的眼睛,声音低沉而郑重:“文姬,这乱世烽烟,不知几时方休。秦凡此生,愿执子之手,共守青囊灯火,同看这浊世…重归清平!你…可愿嫁我为妻?”

蔡琰脸颊飞起红霞,眼中泛起晶莹水光,没有丝毫犹豫,重重点头,声音轻柔却无比坚定:“琰…愿!此生此世,与君同心,共守青囊,死生不渝!”

秦凡眼中光芒大盛,从怀中取出一枚特制的银针。此针比寻常针灸用针略长,针身流转着月华般的柔光,尾部精巧地錾刻着一个古朴的“凡”字。

“此针,乃我亲手锻造,以百炼精银淬火而成。”秦凡将银针轻轻放入蔡琰掌心,指尖划过她掌心的纹路,“针者,可活人于悬丝,亦可护己于须臾。见针如见我。愿它护你平安,亦如我伴你左右。”

冰凉的银针入手,蔡琰却觉得一股暖流首入心田。她珍重地收起,从琴囊中取出一方素帕,轻轻擦拭焦尾琴身,柔声道:“焦尾伴我半生,历经离乱。今日,琰以此琴,为君奏一曲《凤求凰》,惟愿…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清越的琴音再次流淌,却不再是《洛水谣》的平静,而是《凤求凰》的缠绵悱恻与炽热誓言。琴声在洛水河面上荡漾开去,惊起几只水鸟,也惊动了岸边悄然守护的影卫。

---

青囊主寨,喜气盈门。秦凡与蔡琰的婚事,成了这片铁血之地最温暖的盛事。没有繁复的六礼,没有奢华的排场,一切从简,却庄重无比。棱堡挂上了红绸,匠作营暂时熄了炉火,书院蒙童换上了干净的衣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气混合着…一种特殊的安神甜香。

新房内,红烛摇曳。张宁的身影悄然出现,她依旧一身深色布衣,脸上没什么表情,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紫檀木香盒。

“恭喜主公,蔡琰姐姐。”张宁的声音清冷依旧,眼神却比平日柔和许多,“此乃‘宁神香’,取合欢花、百合蕊、远志根,佐以微量龙涎定神,由我亲手调配。燃之可安神助眠,舒缓心神。”她将香盒放在案几上,“愿主公与姐姐,永结同心,青囊永固。”

“宁妹妹,多谢你!”蔡琰上前,真诚地握住张宁微凉的手,“此香珍贵,心意更重。”她深知张宁性情,这亲手调配的香料,胜过千言万语的祝福。

秦凡看着张宁,眼中是兄长般的温和与信任:“宁儿,青囊亦是你的家。此心此情,我与文姬,铭记于心。”

张宁微微颔首,目光在秦凡和蔡琰脸上停留片刻,那深潭般的眼眸中,有释然,有祝福,更有一份融入骨血的守护。她无声地退后一步,身影融入门外摇曳的烛光阴影中,如同最沉默的守护者。

红烛高燃,映照着新人身着简朴却庄重的吉服。秦凡执起蔡琰的手,走到窗前,望向山下。

那里,书院的灯火仍未熄灭,格物堂中或许还有学子在争论杠杆之力;匠作营深处,值守的工匠正在检查新一批焦炭的成色;棱堡的哨位上,银甲士兵的身影在月色下挺立如枪;更远处,新开垦的梯田在月光下泛着朦胧的银辉。

“文姬,你看,”秦凡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这便是我与你,与典韦、许褚、子龙、奉孝、志才、华佗、张宁…与所有青囊人,共同守护、共同缔造的家园。它生于乱世烽烟,扎根于血火仁心。前路或许荆棘密布,强敌环伺,然…”

他握紧蔡琰的手,十指相扣,目光穿越黑夜,投向浩瀚星河:

**“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以仁心为灯,以铁血为刃,以工教农医为基,纵使乾坤倒悬,我青囊之火…永不熄灭!”**

蔡琰依偎在秦凡肩头,望着山下那一片在黑暗中倔强闪烁的灯火,听着丈夫如同誓言般的话语,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力量。她的指尖无意识地拂过怀中那枚带着体温的“凡”字银针,轻声应和,如同最坚定的回声:

“嗯,永不熄灭。”

红烛泪尽,东方既白。新的征途,伴随着这对璧人结合的誓言,在这片名为“青囊”的土地上,悄然展开。而守护这星火的征程,远比任何花前月下,更加波澜壮阔。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