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日子如蜜糖般甜腻,却又满是烟火气的温暖。萧云与班杰明并未急于启程游历,而是先在京城安定下来。公主府里,中式书房与西洋画室比邻而设,萧云的医书与班杰明的画具随意摆放,书架上青花瓷瓶插着玫瑰,砚台旁搁着西洋怀表,处处都彰显着两人融合中西的生活情趣。
每日清晨,班杰明总会用新学的中式厨艺,为萧云做一碗阳春面,虽然卖相欠佳,但萧云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午后,萧云会教班杰明的父母学习汉语和书法,老两口握着毛笔,认真临摹“永结同心”时的模样,常逗得众人忍俊不禁。班杰明的父亲甚至用生硬的汉字,在宣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我爱大清”,惹得乾隆听闻后,大笑不止,特赐他“中西方文化使者”的称号。
这日,萧云正在医馆坐诊,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匆匆赶来。孩子高热不退,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萧云仔细诊断后,发现是罕见的肺热重症,按古法需用猛药,但孩子年幼恐难承受。她立刻命人请来常寿太医,又让班杰明快马加鞭去取西洋的退烧药剂。三人围在病榻前,一边采用中医的针灸之法,一边配合西洋的物理降温,经过整整一夜的救治,孩子终于转危为安。
此事很快传遍京城,百姓们纷纷称赞云和公主妙手仁心,更惊叹于中西医结合的神奇疗效。乾隆听闻后,龙颜大悦,下旨扩建医馆,并赐名“仁和堂”,命萧云与常寿太医共同主持,广收学徒,将这融汇中西的医术传承下去。
而在冷宫之中,愉妃的生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萧云时常命人送去亲手熬制的汤药和滋补的膳食,还会附上自己写的医书心得。永琪也常来探望,给额娘讲述民间的趣事,以及萧云行医救人的事迹。慢慢地,愉妃眼中的阴霾消散,脸上重新有了笑容。
一日,乾隆突然下旨,赦免愉妃,恢复其位分。旨意传到永和宫时,愉妃望着金碧辉煌的宫殿,恍如隔世。她第一时间赶到仁和堂,远远地看着萧云为百姓把脉问诊,眼神中满是欣慰与愧疚。首到萧云诊治完最后一位病人,她才走上前去,颤抖着声音说:“云儿,谢谢你……”
萧云笑着扶住她:“娘娘快别这么说,您能安好,便是云儿的心愿。”两人相视而笑,过往的恩怨在这一刻彻底烟消云散。
转眼入秋,班杰明的父母即将启程返回大不列颠。临行前,老两口拉着萧云的手,依依不舍:“孩子,我们在伦敦的庄园永远是你的家。”班杰明的母亲更是抹着眼泪说:“明年春天,我们一定带着更多西洋的医书和药材回来!”
送走父母后,萧云与班杰明终于踏上了游历之旅。他们骑着马,沿着丝绸之路西行,一路上,萧云用医术救治沿途的百姓,班杰明则用画笔记录下壮丽的山河与异域的风土人情。每到一处,他们都会开设义诊,将中西医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几年后,京城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一对神仙眷侣,女子妙手回春,男子画艺绝伦,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将爱与医术洒满人间。而皇宫之中,乾隆常常对着萧云寄来的信笺和画作,笑得合不拢嘴。他知道,他的云儿,终于在这广阔天地间,活出了最灿烂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