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阴转瞬即逝,京城的宫墙依旧巍峨,却早己换了另一番光景。太和殿的金砖上,六岁的班念云正踮着脚尖,将西洋望远镜对准天际,引得乾隆龙颜大悦:"不愧是朕的外孙,这股子机灵劲儿,倒有几分你母亲当年的风采!"一旁的含香与麦尔丹相视一笑,他们的长子正跟着永琪和赛娅的儿子练习藏式摔跤,稚嫩的笑声回荡在庭院中。
萧云的仁和堂己扩建为三进院落,前院坐诊、中院制药、后院授课,廊下挂满了各地学子送来的锦旗。常寿太医退休那日,将太医院的典籍尽数赠予萧云,颤抖着双手道:"中西医术能发扬光大,老臣这辈子,值了!"而萧云独创的《中西合璧医典》,己成为宫廷与民间医馆的必备书籍。
荣亲王府内,赛娅正手把手教儿媳制作酥油茶,藏式铜壶的热气氤氲中,她依旧嗓门洪亮:"放盐要适量,不然永琪那小子又要皱眉头!"永琪抱着孙子在一旁偷笑,这些年他走遍大江南北,将所见所闻编撰成书,其中《边疆见闻录》更是成为乾隆治国的重要参考。
宝月楼如今成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中心,含香与麦尔丹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之间,不仅带回了波斯的玻璃工艺、阿拉伯的香料,更促成了多起商贸合作。每当他们的商队归来,班杰明总会架起西洋相机,为孩子们拍下异域风情的照片。
晴儿与萧剑的婚礼过后,两人在江南建起了"双燕书院"。晴儿教女学生们研习诗词,萧剑则带着男孩子们骑马射箭、行医济世。每年清明,他们都会带着儿女回京省亲,马车上装满江南的青团与西湖龙井。老佛爷抚摸着曾孙的头,笑得合不拢嘴:"哀家这辈子,就盼着年年今日。"
紫薇与福尔康的婚后生活恬静美满。福尔康承袭爵位后,致力于整顿漕运,紫薇则将自己的诗作整理成册,其中《漱芳斋随笔》广受文人赞誉。他们的女儿福灵自幼聪慧,十二岁便能与乾隆对答如流,被赞为"才女转世"。
最让众人意外的是尔泰与苏瑶。成亲次年,苏瑶便随尔泰远赴云南,协助当地土司处理政务。两人因地制宜,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与云南的茶马贸易结合,使得边疆百姓安居乐业。每到节庆,他们总会寄来精美的傣锦,上面绣着"愿岁岁平安"的字样。
永和宫内,愉妃每日清晨都会在佛前为众人祈福。她的案头常年摆着三个匣子,分别装着永琪的家书、萧云送的新药方,还有赛娅寄来的藏式护身符。窗外的玉兰树年年开花,花瓣落在她斑白的发间,却掩不住脸上的安详。
这一年中秋,乾隆下旨将众人齐聚圆明园。月色如水,洒在西洋水法与中式亭台之上。萧云与班杰明推着轮椅上的老佛爷,听她讲年轻时的故事;永琪和赛娅带着孩子们放河灯,烛光映得湖面波光粼粼;紫薇与福尔康依偎在回廊下,轻声吟诵着新写的诗句;尔泰和苏瑶正与含香、麦尔丹讨论明年的商队路线。
班念云突然指着天空惊呼:"快看!是流星雨!"众人纷纷抬头,只见流星划过夜幕,拖着长长的光尾。孩子们双手合十,许下稚嫩的心愿;大人们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对岁月静好的感恩。
乾隆望着膝下满堂儿孙,眼眶微微。他握紧老佛爷的手,轻声道:"皇额娘,您看,这盛世,如我们所愿。"老佛爷轻轻点头,浑浊的眼中闪着欣慰的光芒。
夜风拂过,带来远处的丝竹声。曾经的爱恨情仇,早己化作记忆中的点点星光;而此刻的团圆美满,才是命运最好的馈赠。在这月光笼罩的圆明园内,新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幸福,永远不会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