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赵廷美的话,赵德昭嘴巴微张,却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
敢情自已是搬起石头砸自已脚啊!
也罢,赵德昭转念一想,趁机去打探下赵光义的口风也好。
顺便看看朝堂之中的局势变化,为自已以后的成事作十足的准备。
赵德昭听后默默点了点头,随后转身走出了开封府门。
还好自已离皇宫也不算远,向守门内侍看了出行木契后便进入宫中。
在宋代虽然商品经济发达,自由度高,但皇室成员的出行控制得还是很严的。
每个皇室成员,包括皇帝自已,都随身备着一个出行木契。
当然,自已手里的木契是一半,而另一半掌握在守门内侍手上。
如果你没有拿木契,或者想硬闯,身边的守卫就会立马将你抓起来。
甚至是皇帝,没有带上木契的话,也得在大门外干等着。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浅层的是保证宫内的秩序和皇室成员的安全。
而真正的,深层的目的则是加强皇权,牢牢控制住皇室成员。
毕竟车神自已就是弑兄篡位,本身就心虚。
要是别人也能随便出入宫中,到了地方振臂一呼,自已这皇位还坐得稳吗?
当然,这只是原则上的,实际上守门内侍也是看人下菜碟。
带了更好,照章办事。
没带的话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走,毕竟出入禁中的都是大佬,自已能拦得住谁?
待进入宫中后,赵德昭记忆中宋朝皇帝应该是在紫宸殿办公。
当他赶到紫宸殿时,除了一排站的整齐的侍卫,毛都没看见。
就连宫里也是黑灯瞎火,一片漆黑。
难道自已记错了,还是赵光义又去别处瞎浪去了?
恰在此时,一个名字在他脑海中出现——万岁殿!
万岁殿就是赵匡胤被亲弟弟杀死的地方,烛影斧声的发生地。
赵光义装的再平静,心里的虚他可藏不住。
更戏剧化的是,赵光义驾崩也在万岁殿,不得不说这是天意!
等赵德昭赶往万岁殿时,果然如自已所料。
万岁殿内灯火通明,外面站着护卫的除了侍卫还有几个宦官看守。
那些人远远的看见赵德昭,心下当即吃了一惊。
赵德昭看见这景象,心里有了底,赵光义一定在这里。
不过即将面对赵光义的时候,却不免感到有些惧怕。
毕竟自已的前世就是被赵二活活派人折磨致死。
不过来都来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打起精神来,自已好歹也是名校高材生,别丢份啊!
赵德昭深吸一口气,便缓缓登上石阶向门口的内侍问道:
“官家在吗,我有要事求见。”
赵德昭现在毕竟是名义上的内定皇位继承人,无人敢拦。
“官家就在里面,臣引殿下进去?”
“不,我自已去就行。”
当赵德昭穿过走廊,进入房间时,却看到赵光义在批复劄子。
宋代的劄子就是后世通常所称的奏折。
而大太监王继恩正在摆放晚膳。
待王继恩摆放完后,端着盛放物品的托具回身时却看到了赵德昭。
王继恩到底老辣,眼里闪过一丝讶异之色后立即恢复如常,装作无事的离开了。
而赵光义仍然在拿着劄子批复,没有一丝要休息的样子。
在他身边还放着一个绿色的物品,仔细看去却是玉斧。
都对上了,赵光义桌上的那个玉斧应该就是赵匡胤的那把。
种种迹象证明,赵光义心里对哥哥的死,也是心怀愧疚的。
赵光义这种心态的帝王都有一个特点,都很勤政。
明成祖朱棣也是,靖难之役逼死侄子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后面的一系列成就在本质上都在证明着一件事——我当了皇帝,不比你差!
此时的赵光义也是一样,他所做的一切也想为世人证明这点。
大哥,弟弟我当了皇帝,不比你差!
事实上赵光义也确实做了不少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平定南方,灭亡北汉。
可以说,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的真正终结是在赵光义这里。
他心底有着收复天下的志向,但无能!
从后面的高梁河之战可以看出,车神的军事能力真比不上赵匡胤。
可是不行他还要干,人菜瘾还大。
赵光义抬头时看到了赵德昭,十分平静道:
“你做的好大事!”
赵德昭一听,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难道我和李煜的密谋赵光义都清楚了?
卧槽,难道我现在就得被噶?
赵德昭眼珠来回转动,面露惊疑。
左手颤抖的时候,赶忙用右手按住,尽力不让赵光义看出来。
“堂堂皇子,居然在大街上动手伤人,成何体统!”
赵德昭眼神盯着赵光义,顿时感觉如释重负。
害,原来是这事啊。
赵德昭仿佛劫后余生一般,眼里闪着喜悦的光芒,躬身道:
“侄儿年轻,不识宫廷法度,望二叔治罪。”
赵德昭打的一手好道德绑架,拿亲情要挟你,我赌你不会罚我。
事实也如他所料,赵光义瞟了他一眼,道:
“革武功郡王一月俸禄,以示惩戒,下不为例。”
毕竟赵德昭还是名义上的继承人,根基不稳还是不能动他。
赵德昭听见这处罚就想笑,我差那点俸禄?
确实,在宋朝,官员和王室成员的福利多的令人眼花缭乱。
俸禄只是他们其中一项收益而已,只要保留着官位爵位,各种补贴还是照样给。
也正因此,宋朝的冗(rong,第二声)费问题会如此严重。
单单是这个冗官问题就给宋朝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赵光义这还好,但到了北宋末那真是矛盾越积越多,财政穷的连官员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金军围城的时候,成为了压死北宋的最后一棵稻草。
“这事朕都已经听说过了,齐王准备怎么解决?”
赵德昭脑子飞速运转,行叉手礼道:
“开封府尹的意思,是压下此事,暗中调查搜捕,避免引起汴京城的恐慌。”
赵光义听后冷笑一声,似乎在表达对这天真方案的不满。
“德昭,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