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穿越赵德昭,我才是宋太宗

第24章 断脊之犬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宋:穿越赵德昭,我才是宋太宗
作者:
二水山人
本章字数:
4034
更新时间:
2025-01-27

所以,自已必须要在群臣面前拼命的刷存在感,让大家看到自已的真正实力。

而不是最后只凭着一个太祖嫡子的名头去硬刚赵光义,那肯定会必死无疑。

不只文官纳闷,连刚刚归来的曹彬潘美等人也有些困惑。

此时的大家都感觉眼前的赵德昭跟以前不一样了,好像换了个人一样。

赵光义眉毛微抬,露出一丝惊讶的表情,但马上又恢复如初,严肃道:

“武功郡王有何话要讲?”

赵德昭清了清嗓子,开口言道:

“臣以为科举试题不能沿着以往的旧路走,必须要开创新路。”

说完后,赵德昭还试探性的抬了下头,想观察下赵光义的表情。

赵光义听后并没发怒,反而眉头微皱,露出好奇的表情。

赵德昭心里也松了口气,继续讲道:

“臣以为我大宋科举试题的内容必须要做重大改变,应加大策论的考察。

适当削弱对诗词歌赋的考验,如此才能将一群只会风花雪月的无用雅士逐出朝堂。

我大宋选拔上来的也都会是经时济世,一心为民的好官。”

话音未落,站在身旁的楚昭辅便面容冷峻的哼了一声,瞟了眼赵德昭道:

“殿下,此乃是几百年的规矩,岂可轻易废除?

倘若贸然改变,岂不让天下的举子茫然无措吗?”

按楚昭辅平时的尿性,肯定不敢对赵德昭说这话的。

别说是赵德昭这个名义上的继承人,就连一般皇族,他也不敢怼。

之所以敢这样,还是因为有赵光义在背后替他撑腰。

小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恃宠而骄,找到个好主子,胆子就会大起来。

对平时不敢吼的人,吼叫的声音只会更大。

赵德昭身为新时代大学生,受过很多君子教育,最看不起这种断脊之犬。

眼里闪出一丝寒芒的盯了他一眼,便沉声道:

“从来如此,便对吗?”

虽然这话针对的是楚昭辅,但说话的时候,眼神一直在看着赵光义。

跟辩论一样,许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总以为必须要把对方辩赢。

其实这根本不可能,人家本来就跟你意见相左,是跟你相反的一方。

就算你说的有道理,他也会因为面子问题和你继续死缠烂打,谁也落不了好。

这时候,不妨转换下思维,你不需要说服对方,只需要说服大家就好。

在朝堂之上,只需要说服皇帝(暂时的),赵光义本人就好。

看问题要解决主要矛盾,事情的决定权掌握在他手里,而不是楚昭辅的手里。

自已若是气急败坏的和对方理论起来,甚至大打出手,只会让自已颜面尽失。

这一句问话直接把楚昭辅听懵了,这句话十分陌生,他从来没听过,更别提出言反驳了。

赵德昭见这招有效,面对这些老学究,就不能引用书里的话。

因为不管你用哪句话,他都会抓住漏洞将你反驳回去。

既然前人的话用不了,就用后人的话,这叫降维打击!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当今之世,变则强!

我大宋正是无法忍受后周之主的昏庸无道,才奋起反抗的。

旧事物强大但腐朽,新事物初生时虽弱小,却是前途光明。

只有积极改变,才能为自已赢得生存的机会!”

赵德昭用词非常现代,群臣听的是半懂不懂的。

得亏赵德昭讲的是近代汉语,要不然宋人是一个字都听不懂的。

楚昭辅听后大脑空白,嘴巴微张着,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这讲的都是什么鬼啊!

楚昭辅此时脸色极为难看,眉毛竖起,心里已经憋了一堆火了。

但赵德昭连说几句话他都没听过,不知道从哪反驳,哪怕反对也是拳拳打在棉花上。

如果说的没道理,胡扯一通,谁听你的啊!

赵德昭见楚昭辅败下阵来,像个霜打的茄子一样,便得意的哼了一声。

身躯挺得更直,眼里有光的看向赵光义道:

“陛下以为如何?”

赵光义顿时感到赵德昭身上散发着与往常相异的气息,跟前世懦弱的形象大不相同。

要知道,前世可是赵光义骂他都不敢还嘴的软蛋啊!

结果没想到这小子一瞬间硬起来了,居然还能在朝堂上大发议论。

心虚的赵二顿时有种不好的预感,这,这不会是大哥的灵魂附体了吧?!

赵光义意识到自已在精神内耗,连忙将注意力拉回到问题上,开口道:

“武功郡王所言有理,科举选拔的是洞悉民生疾苦的好官。

就从卿所议,此次试题策论的体量要好好改改。”

赵光义之所以同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换掉老臣,组建新团队。

赵德昭这个建议并没有伤及根本,人才的选拔权还是掌握在自已手中。

如果再上来些能干实事的人,自已也能得个任用贤臣的美名。

这一箭双雕,两全其美的好事,自已肯定得答应!

楚昭辅一看大局已定,便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想缓缓站回班列。

“朕决意任命赵普为主考官,赵德昭和楚昭辅为副主考官,明日即可开考。”

话音刚落,三人都是一脸懵逼。

这,我们仨什么时候说要做考官了?

特别是赵普,先前那一次已经被整得半死不活了,如今又被点名,那心情真是爽歪歪啊!

主考官这个位子并不好做,回报极大,杀头的概率也很大。

科举进行的顺利还好,但凡有任何徇私舞弊的事,第一时间就得被问罪。

三人虽然心里凉的跟冰块似的,但也只能遵命。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命令大于天,除了听从还有第二条路吗?

其他两人的面色就跟如丧考妣一样难看,但赵德昭脑子一动,又看到了机会。

在宋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你考试的时候,如果得中了,那考官就是你的老师。

所谓的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这么来的。

赵德昭意识到这可是个网罗天下士子人心的好机会啊!

若是将这些人收入囊中,整整700人,肯定能将朝堂渗透成筛子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