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穿越赵德昭,我才是宋太宗

第23章 夺少?!

加入书架
书名:
大宋:穿越赵德昭,我才是宋太宗
作者:
二水山人
本章字数:
4002
更新时间:
2025-01-27

正在赵德昭思考的时候,一声咳嗽声打断了他的沉思。

再看御座上的赵光义,眼神似乎在看向别处。

众人循着他的眼光看去,只见落到了楚昭辅的身上。

这楚昭辅就是陈桥兵变中帮赵匡胤起事的一个神棍,他找来一个术士。

烧些符纸,点燃大火,跳着别的人都看不懂的舞蹈,嘴里叽里咕噜的念着咒语。

突然术士像被雷劈中一般,口里吐出“都点检为天子”这几个字来。

楚昭辅眼明手快,第一个冲入帐内将这句话大声传给众人。

相当于是为赵匡胤做舆论宣传,因此有功,进入了大宋朝堂。

楚昭辅也跟王继恩一样,是个典型的投机派,哪边得势去哪边。

而如今的朝会从头到尾就是赵光义和他的捧哏自导自演的一出戏,是演给群臣,演给天下人看的。

目的就是为了洗刷自已的嫌疑,宣告天下自已是合法继位的。

楚昭辅看懂了赵光义的暗示,便缓缓走出班列,躬身道:

“陛下,如今新朝刚立,万象更新,我大宋官员也需要新人啊!

臣的意见是请陛下开场恩科,选拔有才有德的新人进入官场。

天下贤才皆集于朝堂,如此方可天下承平。”

赵德昭听后在心底冷哼一声,他太明白赵二的目的了。

楚昭辅和程德玄一样,只是一把枪,握着枪把子的人是赵光义。

表面上是开恩科,挖掘新人,实际上还是要网罗一波属于自已的班底。

毕竟晋王府的人员没有多少,而且大多都是些无耻小人。

不分良莠的全部扶上来,迟早会因德不配位被万民唾弃,赶下台来。

到时朝堂上又卷起一阵腥风血雨,哪怕将锅都甩到他们身上,赵光义自已也会落下个识人不明的昏君名头。

这个黑锅,他是绝对不会背的。

所以他必须要选拔一些有能力,又忠心耿耿的死党,扩大自已的势力,稳住朝局。

方才削赵普的官职就是给老臣敲个警钟,杀鸡儆猴。

接下来的才是重菜,不只朝堂要换,连地方官也得换。

最好把整个大宋的权力都牢牢握在自已手中,赵光义才能睡得安稳。

早知道他心虚,没想到有这么虚。

赵光义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道:

“新朝自需新气象,大宋的兴盛也需要后来人。

此次恩科仍设主考官一名,副主考两名,考题仍参照旧制拟定。

至于选拔进士的人数,朕意选拔700人。”

夺少?!

群臣听后眼珠子瞪得大大的,不可置信的看着赵光义。

要知道赵匡胤整整16年也才选了100多名进士,大多还不是要职。

结果赵二一登基,一上来就要700人,跟收废品的似的。

大宋的冗官问题要往根上找,根就在赵二这里,就是他起的头。

哪怕后世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要求削减官员数量,减少取士人数,也会被一句“祖宗家法,不可轻动”活活噎回去。

如今再看,真是祖宗无能,累死子孙呐。

不过众官虽然不敢相信,但脸上并未有不满之色。

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有好处,人一多,自已的门生故旧,亲朋好友入朝为官的几率就会增大。

宋朝不像唐朝一样,科举制就是个壳子,大权仍旧在关陇集团内部消化,肥水不流外人田。

但是经黄巢这么一杀,到宋代,世家大族基本都被杀没了,有的只是权贵和庶族。

相比之下,公平性就体现出来了,自已人也有上升的梯子,不用一直生活在最底层了。

群臣惊讶过后内心满是欢喜,只想过赵二会在科举上放些水。

但如今一看,这哪是防水,基本是放了一整个太平洋啊!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到后来这种情况只会愈演愈烈。

与群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德昭,他心里对这个决定忧心忡忡。

他担心的不是别的,就是考题的事。

这个时候的宋代,科举的各项制度都还效仿着唐朝。

考题也是以华而不实的辞赋居多,经世策论这种真枪实干的东西太少。

但治国需要的是干实事的好官,而不是一堆只知风花雪月,吟诗作赋的才子。

如果真按700人的数量选拔,到头来选出一堆不识民间稼穑之难的货。

那大宋指不定会被祸害成什么样子。

更重要的是,将来自已复位,该拿这些货怎么办?

士大夫在宋代是珍稀物种,保护动物,你敢杀吗?

可是继续用他们,会把大宋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个烂摊子还得自已去收拾?

不行,这种情况不能发生!

赵德昭在心里做了一下深呼吸,鼓足勇气缓缓走出班列。

群臣眉头一皱,带着异样的目光看着赵德昭,你来干什么?

这也不奇怪,赵德昭在赵匡胤时期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别说上朝了,跟治国有关的事都没听过多少。

哪怕是上了朝,也是每天摸鱼,在朝堂上傻站,听听大臣们的日常撕逼就下朝回府了。

你问赵匡胤为什么不教他,因为他的关注点都在赵二身上了啊!

对弟弟,比对自已亲儿都亲,上来就是一开封府尹,这让他怎么玩。

可以说,赵二后来的野心膨胀,最终弑兄篡位的事也是赵匡胤给自已埋得雷。

一句话,就是惯出来的!

赵德昭想起自已不争气的前世,当即气不打一处来。

但凡自已能像现在这样亲近群臣,笼络势力,又何至于走到那个悲惨的结局?

赵德昭在心里下定了决心,仿佛没看见群臣的目光,躬身一礼道:

“陛下,臣有一言,事关科举,事关大宋人才。

但若贸然说出,恐招致陛下不满,不知当讲不当讲。”

赵二一直对自已有所忌惮,自已可不想早早领盒饭。

所以说任何话,做任何事之前都必须先叠好甲。

别怪我求生欲拉满,只有留的一条命在,才能有机会干事,才能有无限可能。

要是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那人生就真的是彻底无望了。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