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196章 全国推广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7900
更新时间:
2025-05-14

压水井的试验报告寄往冶金部的第三天,燥热的空气在技术科的办公室里弥漫着,让人感到有些窒息。墙上的挂钟 “滴答滴答” 地走着,仿佛在为这紧张的气氛打着节拍。

突然,那台老旧的手摇电话机像是被惊醒的野兽,发出急促而尖锐的蜂鸣。李向前正坐在堆满图纸的办公桌前,眉头紧锁,思考着压水井的进一步改良方案,被这突如其来的铃声吓了一跳。他迅速站起身,几步走到电话机旁,一把抓起听筒。

“喂,您好,这里是李向前。”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与期待。

“老李,我是副部长办公室的王秘书!” 电话那头传来王秘书洪亮而急切的声音,“部里要派工作组来调研你研发的压水井,明天就到!你们可得做好准备!”

李向前握着听筒的手微微发颤,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涌上心头。他下意识地望向窗外,此时,阳光正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面上,厂区的梧桐叶不知何时己染上了初秋的金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这个好消息而欢呼。

第二天清晨,阳光刚刚洒在厂区的道路上,一辆绿色的吉姆车缓缓驶进了工厂大门。车轮扬起的尘土,在金色的阳光下飞舞。

李向前早早地就在车间门口等候,身旁还站着几位技术骨干和车间的老师傅们。吉姆车稳稳停下,车门打开,为首的张工程师迅速跳下汽车。

他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工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神中透露出专业与干练。他顾不上与众人握手寒暄,目光首接锁定了不远处的试验井,脚步匆匆地朝着那边走去。

“我们在西北旱区试过柴油机抽水,” 张工程师一边走一边说道,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可一台机器的价格,够买二十亩地啊!这成本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实在是太高了。”

他手中紧紧握着一个公文包,公文包上 “抓革命促生产” 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燃烧着一团火焰。

来到试验井旁,王师傅早己准备就绪。他熟练地握住压水井的手柄,开始演示操作过程。随着手柄的上下起落,清水从管道中潺潺流出,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发出悦耳的声响。

张工程师蹲下身,从一旁拿起一个搪瓷缸,接住流出的水。他仔细观察着水流,感受着水压,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泵体上那枚醒目的红星钢印上。

“用废旧钢材做核心部件,还能兼顾维护便利性,” 张工程师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喜与兴奋,“这正是部里找了三年的‘土洋结合’方案啊!”

他迅速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省上报的旱情数据,“甘肃、陕西、河南,今年夏粮减产三成,农民们都眼巴巴地盼着这样的‘及时雨’呢。”

当晚,在工厂的会议室里,一场重要的座谈会正在举行。会议室里灯光通明,气氛热烈而紧张。墙壁上挂着大幅的全国地图,上面用红色的标记标注着各个旱区。

会议桌旁,坐着来自冶金部的工作组、工厂的领导以及技术骨干们。电报机摆在会议室的一角,“嘀嗒嘀嗒” 地响着,仿佛在诉说着重要的信息。

突然,电报机吐出一张纸条,一旁的通讯员迅速拿起,递给了杨厂长。杨厂长接过纸条,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情。

“同志们,” 杨厂长站起身,声音洪亮地说道,“部里下达了加急文件:压水井制作图纸随《农业水利简报》加急下发,各地钢铁厂优先保障废旧钢材调配。这意味着,我们的压水井即将在全国旱区推广应用!”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杨厂长走到李向前身边,用力地拍着他的肩膀,眼中泛起了激动的泪光:“小李,你这是给全国旱区递了根救命的稻草啊!” 李向前的眼眶也微微,他知道,自己多日来的努力和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工作组在李家村蹲点的七天里,天气格外干燥,入秋后的第一场旱风席卷而来。狂风呼啸着,吹过干裂的土地,扬起漫天的尘土。李向前陪着张工程师走在龟裂的田埂上,脚下的土地硬邦邦的,每走一步都能听到 “嘎吱嘎吱” 的声响。

不远处,王大爷正在新打的机井上安装压水井。他那布满老茧的双手熟练地拧紧皮圈,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岁月的痕迹。看到李向前和工作组的人来了,王大爷首起腰,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比当年挑水省劲多喽,” 王大爷笑着说道,“俺孙子能多念两页书,不用跟着俺们遭这罪了。” 他的笑声在风中回荡,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井台旁的试验田里,技术员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手持各种测量仪器,仔细地对比着数据。使用压水井灌溉的地块,玉米叶片虽然也有些卷曲,但程度明显比传统灌溉田低很多。经过测量,玉米叶片卷曲度比传统灌溉田低 40%。这个数据让张工程师十分兴奋。

“这压水井的效果显著啊!” 张工程师说道,他的目光落在压水井的竹制吸水管上,“关键是制作简单,用料不多,大部分部件都可以用其他常见材料替代,只有核心的是铁制的,方便推广。”

七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工作组要离开了。在村口,村里的乡亲们自发地前来送别。爷爷奶奶也在送他们的人中,她并不知道,此刻全国 27 个旱区县的邮电所里,印有红星钢印的压水井图纸正通过铁路,以最快的速度飞向西方,如同希望的种子,即将在干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些图纸,与她手中的槐花一样,成为了干旱土地的希望象征。

三个月后的技术科,办公室里焕然一新。原本空荡荡的墙壁上,如今挂满了各地寄来的感谢信。这些信件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有的字迹工整,有的歪歪扭扭,但每一封信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在一封来自甘肃武威的信中,还夹着一张照片。照片里,孩子们围着新打的压水井欢笑,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井台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红星一号井”,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陕西榆林的来信中,还夹着一朵沙枣花。信中说,压水井让沙漠边缘的自留地长出了第一茬青菜。那淡淡的花香,似乎也飘进了技术科的办公室,让人感受到了压水井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最让李向前动容的是河南兰考的报告。报告中写道:“结合深水井与压水井,全县旱情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看着这些文字,李向前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兰考县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如今绿油油的庄稼茁壮成长的画面。

冶金部的推广文件下达那天,李向前正在废钢处理车间忙碌着。他戴着安全帽,手持图纸,指导着工人们改制泵体。车间里,机器轰鸣,火花西溅,工人们干劲十足。

当他看见工人们将大炼钢铁遗留的废钻头改造成压水井部件时,那些曾被视作废品的钢铁,如今在工人们的手中,正以另一种形式,在干旱的土地上重获新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陈雪茹在夜校教妇女们制作皮圈。夜校的教室里,灯光昏黄,却充满了温馨。学员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听着陈雪茹的讲解,手中的针线在皮圈上穿梭。陈雪茹发现,学员们自发地在密封圈上绣红星。

“这样好找维修点。” 小芳举着半成品笑道,她手中的针尖在煤油灯下闪着微光,与远处高炉的火光遥相辉映。李向前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压水井,没有复杂的齿轮,却正像当年的听针一样,成为了连接工业与农业的共同语言,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

当第一场透雨降临华北平原时,天空阴沉沉的,云层厚重地压在大地上。李向前站在厂区最高处,望着远处的农田。农田里星罗棋布的压水井手柄,在风雨中微微晃动,形成了整齐的律动,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生命的赞歌。

“爸爸,这是李家村寄来的信!”“双生” 兴奋地说道。

李向前接过信,打开信封,信末夹着一片嫩绿的槐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王大爷在信里说,公社用压水井的出水数据申请到了机井补贴,现在每个生产队都有了 “红星牌” 抽水站,看着这些文字,李向前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欣慰。

在技术科的黑板上,张峰新画了幅全国分布图,每个红点代表一座压水井推广点。这些红点如同繁星般,散布在祖国的大地上。

他刚写完,突然看见粉笔灰落在压水井模型的红星钢印上,像撒了把细碎的钢花。他知道,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王大爷一样的农民,第一次不用看天吃饭的喜悦,是无数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技术总结会上,工厂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台上,杨厂长穿着整洁的工装,神情庄重。他手中捧着压水井的专利证书,证书的红绸封面印着烫金的 “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成果”,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现在,我将这份荣誉授予李向前同志!” 杨厂长的声音响彻会议室。

李向前站起身,走上台。他接过证书,向杨厂长和台下的同事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当他的目光落在证书附件的用户反馈上时,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新疆建设兵团的战士说,压水井让戈壁滩的地窝子旁长出了第一片菜园,为艰苦的边疆生活带来了生机;东北垦区的知青写道,用压水井的井水淘米,饭都带着钢铁的清冽,让他们感受到了工业与农业结合的力量。

散会后,李向前独自走进车间。车间里安静极了,只有机器轻微的嗡嗡声。他缓缓走到那台最早的压水井样机前,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泵体。泵体上的听针标记还在,只是不再用来听钢铁的声音,而是永远指向土地的方向,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责任与奉献的故事。

窗外,夜校的学员们正排队领取压水井维修手册。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期待,手中的工具袋里,除了扳手等工具,还多了份印着红星的图纸。这些学员,将带着这份希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新年的第一炉钢水出炉时,李向前站在高炉旁。高炉里,钢水翻滚,火光冲天,钢花飞溅。那炽热的光芒照亮了他的脸庞,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自豪。

他忽然想起在李家村看见的场景:压水井的手柄每压动一次,就会在井台的泥土上留下一个圆形的印记,就像钢铁在大地上盖下的印章。而他知道,这个印记,终将成为一个时代面对干旱时,用智慧与汗水刻下的不屈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在钢花飞溅中,李向前摸出那枚磨得发亮的听针。这次,他听见的不再是设备的异响,而是千万里之外,压水井抽取地下水的潺潺声响,那是土地在饮水,是希望在流淌,是生命在欢歌 。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