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11章 连铸机的诞生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4372
更新时间:
2025-05-21

红星轧钢厂的技术科里,一盏煤油灯在堆积如山的图纸间投下摇晃的光晕。李向前的手指拂过布满红圈的连铸机设计图,图纸边缘早己被翻得卷起毛边,那些标注着 “改进”“重试” 的字迹,记录着 187 个日夜的在实测中的改进。

窗外的西北风裹挟着细雪,将玻璃窗拍打得咯咯作响,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试验而紧张。他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指,又仔细核对了一遍数据 —— 今天,是首台小型连铸机试运行的日子,成败在此一举。

天还没亮透,李向前就踩着积雪来到车间。连铸机庞大的身躯在昏暗的厂房里若隐若现,宛如一头沉睡的机械巨兽。

工人们己经开始忙碌,赵师傅正踩着梯子爬上操作台,嘴里叼着手电筒,专注地调试结晶器的振动装置,今天是最后一次测试了,一旦没问题就可以正式投产了。

他转头看到李向前,咧嘴笑道:“李工,这玩意儿要是成了,咱们可就赶上洋设备的水平了!到时候那些说咱们‘土法炼钢’不行的人,可得把眼珠子瞪出来!”

李向前抬头望向连铸机,思绪不禁回到设计初期。那时候没有现成的资料,他只能凭借在德国留学时的模糊记忆,结合街道办炼钢的土办法一点点摸索。

正想着,技术科的小张抱着一摞数据匆匆跑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李工,钢水温度稳定在 1580℃,符合要求!不过……”

小张顿了顿,“导流槽的耐火层有几处磨损,要不要再检查一遍?” 李向前心里一紧,却还是沉稳地拍了拍小张的肩膀:“走,再去确认一下,不能有丝毫马虎。”

随着一声尖锐的哨响,炼钢炉缓缓倾斜,赤红的钢水如岩浆般汹涌而下,顺着导流槽朝着连铸机奔腾而去。

李向前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结晶器的入口 —— 这是最关键的时刻,稍有差错,钢水就会凝固堵塞,187 天的心血将付诸东流。

钢水接触到结晶器内壁的瞬间,腾起一阵刺目的白光,仿佛太阳突然在车间里炸裂。李向前举起护目镜,透过热浪,看到钢水表面迅速形成一层凝固壳。

可就在这时,他敏锐地察觉到钢流速度有些异常,立即抓起对讲机大喊:“振动频率提升 10%!赵师傅,快!” 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

赵师傅的反应也十分迅速,立刻转动旋钮。连铸机发出一阵有节奏的嗡鸣,仿佛在为钢铁的新生奏响激昂的乐章。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一秒都像是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终于,当第一根方坯从连铸机出口缓缓推出时,车间里爆发出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方坯通体泛着金属的光泽,表面平整光滑,完全省去了传统工艺中脱模、整形的繁琐工序。

李向前快步上前,颤抖着伸手触碰还带着余温的方坯,触感坚实而温热,眼眶不禁有些发热 ——187 天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消息很快传到了杨厂长的耳朵里,他一路小跑着赶来,手里还攥着那把不离身的算盘。围着连铸机转了好几圈后,他瞪大眼睛,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小李,这玩意儿真能让效率提升 3 倍?要是这样,你可就立了大功了!”

李向前递上刚算出的数据报表,认真说道:“理论上不仅如此,连铸机还能减少钢水损耗,降低能耗。长期来看,能为厂里节省一大笔开支。”

这时,王副厂长也挤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不自然的笑容:“没想到,真让你捣鼓成了。” 他的目光扫过连铸机,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要是早点用上这设备,之前也不用为了产量拼得那么狠,设备也不至于损耗得那么严重。”

整个厂区都沸腾了,工人们纷纷涌到车间围观。陈雪茹带着女儿也来了,小姑娘踮着脚尖,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缓缓移动的方坯,兴奋地说:“爸爸,这好像一条发光的钢铁巨龙!”

李向前笑着抱起女儿,指着连铸机说:“以后啊,这条‘巨龙’能帮咱们轧钢厂渡过难关,让我们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钢材!”

试运行结束后,李向前独自坐在技术科,整理着连铸机的运行数据。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己经停了,一缕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图纸上,给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线条镀上一层金色。

他的思绪回到过去几个月的艰辛:在零下二十度的车间里调试设备,手指被冻得失去知觉,甚至连笔都握不住;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带着团队西处 “化缘”,低声下气地向其他单位借零件;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压力,有人说他是 “异想天开”,有人说他是 “浪费资源”……

但此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连铸机的成功,不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给陷入困境的轧钢厂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有了它,工厂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为度过难关赢得宝贵时间。

李向前翻开日记本,借着阳光写下:“今天,连铸机诞生了。它像一颗种子,种下了希望。我相信,只要坚持科学与创新,再艰难的日子也能挺过去。”

写完,他望向窗外,远处的高炉依然在燃烧,却不再是盲目追求产量的狂热,而是带着理性与希望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钢铁工业新的未来。

夜幕降临,连铸机的轰鸣声仍在继续,像是一首永不停歇的奋斗之歌。李向前站在车间外,听着这熟悉的声音,内心平静而坚定。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连铸机虽然成功试运行,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更多的技术需要改进和完善。

回到家,温暖的灯光扑面而来。母亲戴着老花镜,正在灯下分拣废铁,陈雪茹则在灶台前忙碌,锅里飘出阵阵的香气。

躺在床上,李向前回想着这 187 天的点点滴滴。连铸机的诞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坚持与信念的胜利。他相信,只要心怀希望,脚踏实地,轧钢厂一定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迎来新的春天。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