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轧钢厂的技术科弥漫着油墨与钢板的冷硬气息。李向前伏在老旧的办公桌前,台灯的光晕里,187 页连铸机设计图纸被整齐码放,每张图纸边缘都贴着实验数据表,重要参数用红笔圈注,像朵朵盛开的钢花。
"小,材料都备齐了?" 杨厂长推门进来,棉大衣上的雪花尚未融化,肩头还沾着厂区路上的煤渣。他的目光落在桌上的牛皮纸袋上,里面装着连铸机试运行的录像胶片 —— 那是托铁路局朋友用货运车厢带回的珍贵资料,胶片盒上还贴着 "小心轻放 " 的手写标签。
李向前将最后一张数据曲线图塞进文件袋,手指划过 "结晶器振动频率" 的修正参数,想起试运行时结晶器曾因振动不均导致的粘钢事故:"杨厂长,要不您亲自跑一趟?这是厂里的大事。"
杨厂长却摆摆手,从中山装内袋掏出介绍信,红色公章在灯光下格外醒目,油墨还带着新鲜的潮气:"部里听到连铸机成功的消息早就等不了了,你是机器的发明者,有什么问题能当场解决,我又不懂,就不去瞎掺和了。" 他忽然压低声音,"王副厂长昨天还说你是 ' 技术冒进 ',这回可得让他们看看真章。"
李向前的蓝布包压着设计图,坐着杨厂长的专车---一辆小吉普。在这种天气坐汽车那就是受罪,一点没有保暖的效果,虽然寒风不停的吹进车里,但是看着连铸机的图纸,李向前的心却是火热的。
冶金部办公楼的走廊飘着浓重的煤炉味,李向前的棉鞋在水磨石地面打滑,跟着接待员穿过挂满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标语的楼道,标语边角因频繁擦拭而发白。
会议室里,七盏吊灯将长桌照得雪亮,七位专家围坐,居中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光遮住了目光,却挡不住声音里的锐利:"小李同志,听说你这连铸机用了街道办的磁石分拣法?讲讲看,土办法怎么和洋设备结合?"
投影幕布上,连铸机的振动装置与磁选流程图并列,李向前展开自制的教具 —— 用废钢条做的结晶器模型,弹簧片是从母亲的旧缝纫机拆下来的:"同志们看,磁石去除有色金属杂质后,钢水纯净度提升 30%,这为连铸机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他的指尖划过弹簧片的弧度,"这个振动频率的计算,参考了压水井的活塞运动周期,每秒 20 次的振动能让钢坯与结晶器完美分离。"
当试运行录像播放到方坯成型的瞬间,后排的年轻工程师们身子前倾,钢笔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老教授突然敲了敲烟灰缸,烟灰落在 "土法炼钢过时论" 的会议材料上:"三年前有人说土法炼钢没前途,现在看来,土洋结合才是正路。"
他转头对秘书,"把红星厂的报告列入加急件,我记得京城机械厂有台闲置的龙门刨床,正好用来加工结晶器 —— 让那些说 ' 土办法登不了大雅之堂 ' 的人看看,咱们工人阶级的智慧能顶半边天。"
接到借调通知时,李向前正在车间指导工人调整连铸机参数,借调函上的 "速到京城机械厂" 字样被手指捏得发皱。赵师傅首拍大腿,扳手掉在地上发出当啷声:"小李,这下咱们的机器要长翅膀了!以后全国钢厂都得用咱们的连铸机!"
京城机械厂的车间比红星厂宽敞三倍,却挤满了等待改造的机床,空气中飘浮着机油与铁锈的气味。
李向前站在龙门刨床前,看着工人用粉笔在床身上画着结晶器的轮廓,突然发现导轨间隙过大,金属接触面闪着不均匀的反光:"同志,这里需要垫 0.5 毫米的铜片,否则振动精度保不住。"
他的话被机器轰鸣声吞没,只好抓起地上的粉笔,在满是油污的地面画起立体示意图,膝盖很快沾满黑色油渍。
技术会战持续了 28 天。李向前的工作服上沾满了蓝漆与铁屑,后颈处因长期俯身画图磨出了血泡。
在食堂吃饭时,常被认出来自基层的工程师们围住,有人请教振动装置的材料选择,有人询问磁选流程的参数设置。
他发现机械厂的热处理工艺与轧钢厂不同,便带着工人用土办法测温 —— 将废钢条插入炉内,根据氧化层厚度判断温度,这个来自街道办土高炉的经验,让热处理合格率从 65% 提升到 85%,工人们笑称他为 "会看火候的工程师"。
京城机械厂的试车场上,第一台连铸机披着红绸,像待嫁的新娘,机身用白漆写着 "红星 1 号" 西个大字。李向前蹲在地上,听针贴紧底座,沉稳的震颤声通过听针传入耳中,与心跳共振,让他想起高炉正常运转时的轰鸣,想起母亲在街道办分拣废铁时的叮当声。
机械局王局长握着他的手,袖口的油污蹭在李向前的工装服上,体温透过布料传来:"小李,这台机器的编号就叫 ' 红星 1 号 ',算是你们厂的嫁妆,以后会有 ' 红星 2 号 '' 红星 3 号 ',在全国钢厂开花结果。"
当第一根方坯从 "红星 1 号" 推出,表面的金属光泽映着早春的阳光,围观的工人们自发鼓起掌来,有人吹起了口哨。
李向前注意到导向辊的润滑还有改进空间,立刻掏出笔记本记录,纸页上还留着试车前一晚修改的轴承参数。王局长拦住他的手:"先别急,部里的推广会就等你去发言呢。"
他指着远处的车队,十台连铸机披着蓝布,像等待出征的战马,"明天一早,它们就运往你们厂,让那些曾说 ' 土法炼钢要完蛋 ' 的人看看,咱们的土办法能结出金果子。"
回到红星厂那天,全厂工人挤在厂区门口,红旗招展。陈雪茹抱着女儿站在最前面,母亲王桂兰的红袖章别在衣襟上,悄悄抹了抹眼角 。
冶金部的推广文件下达,连铸机的图纸被印成数份,油墨味还未散尽就发往全国钢厂。李向前的办公桌上,摆着各地寄来的请教信,有的用铅笔写在烟盒背面,有的附着当地的废铁样本,甚至有边疆钢厂寄来的冻土包裹着的铁矿石。
他忽然想起在德国看到的工业纪录片,镜头里的机械巨物曾让他惊叹,如今中国的钢铁工人,正用自己的智慧让工业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陈雪茹将新做的棉鞋垫塞进他的工具箱,发现底层压着张泛黄的纸 —— 那是 187 天前的设计草图,边角处画着小小的一家三口,旁边标注着 "雪茹的缝纫机弹簧 娘的磁石 我的听针"。
她轻轻合上箱子,听见车间传来连铸机的轰鸣,那声音与远处高炉的呼啸交织,形成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交响,比任何留声机里的音乐都更震撼人心。
李向前站在新建的连铸车间,看着 "红星 1 号" 与后续设备并列运转,方坯如银色的溪流源源不断,映着窗外的蓝天白云。
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在土高炉前孤军奋战的工程师,而是成为了工业链条上的一环,与全国的技术人员、工人兄弟们一起,推动着中国钢铁工业滚滚向前。那些曾被认为是 "土办法" 的智慧,正被写入操作规程,成为工业字典里的标准术语。
窗外,街道办的妇女们推着装满废铁的小车经过,磁石碰撞废铁的叮当声清晰可闻。李向前摸了摸胸前的听针,忽然明白:所谓技术突破,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扎根于无数人共同的奋斗与智慧。
连铸机的获批生产,不过是这漫长征途中的一个驿站,而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等待 —— 在那里,土办法与洋技术早己不分彼此,共同锻造着属于中国的钢铁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