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第223章 质量大检查

加入书架
书名:
火红年代从四合院开始
作者:
余生往事
本章字数:
4692
更新时间:
2025-05-27

银幕上,李向前的身影反复演示着 5 分钟齿轮啮合检查、2 分钟关键部位润滑、1 分钟数据记录的流程,秒表的滴答声被刻意放大,在寂静的食堂里清晰可闻。

新方法推行首周,小王哐当摔了扳手:"每天多干十分钟,月底产量谁负责?" 李向前没接话,只是将两台轧机的故障记录并排贴在公告栏。

半个月后,4 号轧机的记录纸始终空白,3 号的轴承温度曲线图从陡峭的山峰变成平缓的丘陵,红色预警线再也没被触碰过。

"小王,来看看这个。" 李向前把他拽到仪表盘前,指针在 85 次 / 分钟的刻度上稳稳颤动。

小伙子伸手摸向轴承座,烫得立刻缩回手,却又忍不住再碰:"怪了,以前能煎鸡蛋,现在... 跟暖水袋似的。" 他挠着后脑勺,工装口袋露出半盒烟,烟盒角被捏得发皱。

技术科的抽屉里,12 部短片的手绘分镜图码放整齐,每幅图边缘都标着修改记录:"试拍 3 次:黄油枪角度修正"" 第 5 版:秒表计时误差校准 "。

赵师傅翻到打黄油分解动作那页,手指划过李向前用红笔标出的手腕轨迹:" 我说老李,你这比我带徒儿时拿竹尺敲手背还细发。"

图册末页夹着小张拍的工作照,李向前蹲在机器旁,秒表悬在半空,阳光将他的影子投在轴承盖上,与设备轮廓叠成奇怪的几何图形。

入秋后,车间墙上的故障统计图表迎来拐点,红色折线如跳水般下降 40%。杨厂长的算盘珠子快得像在跳舞:"维修成本降了 28%,产量反升 12%!"

他用算盘杆指着报表,"小王现在是保养标兵,奖金比我这厂长都高。" 窗外,小王正站在操作台上给新工人演示,手腕转动的弧度与老张分毫不差,黄油枪在阳光下划出的弧线精准如尺。

张师傅伤愈回岗那天,特意揣着两斤炒花生找到李向前。"我这只手能接着抡大锤,全靠你这法子," 他粗糙的手掌抚过 3 号轧机轴承盖,那里还留着上次抢修时的焊疤。

"以前机器一趴窝,我就得钻进去跟铁疙瘩拼命,现在... 嘿,跟伺候自家孩子似的。" 李向前注意到他袖口新补的补丁,针脚细密均匀,正是陈雪茹特有的手法,像极了轴承滚道的加工纹路。

深夜推门回家,陈雪茹正就着煤油灯看 "521 保养法" 油印手册,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涂鸦。"小妹在补习班画的," 她指着手册空白处,稚嫩的笔触画着支巨大的黄油枪,枪口挤出的黄油星星点点。"

李向前笑出声,想起白天小王打黄油时,黄油枪在晨光中划出的弧线,确实像饱蘸浓墨的狼毫,在钢铁上写下工整的 "保养" 二字。

初雪飘落时,东北兄弟厂的技术员们挤在车间里,看着红星厂工人用秒表卡着保养时间,个个瞪圆了眼睛。

李向前送他们出门,路过小王的操作位,见他正给设备罩防寒罩,动作熟稔得像给女儿裹棉被,防寒布的边缘掖得整整齐齐。

技术科墙上挂着小张放大的海报,李向前站在轧机旁,听针贴在轴承上,秒表指向 1 分 05 秒。

他时常盯着海报发呆,听针的金属杆在灯光下泛着幽蓝,纹路竟与老家老槐树上的年轮惊人相似 —— 每一圈凹痕都记录着设备的呼吸频率,每一道光泽都映着工人与机器磨合的时光。

窗外,轧机的轰鸣不再夹杂刺耳的异响,而是汇成沉稳的工业交响。李向前知道做工业的就是认真才行,就是要做到“吹毛求疵”,不放过一点细节,才能把事情做好。

李向前也没想到,检验成果的时间这么快,北京的深秋,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红星轧钢厂的烟囱上,这时候冶金部工作组的吉普车碾过厂区坑洼的碎石路,轮胎与尖锐的石子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惊起了屋檐下栖息的麻雀。

李向前正在技术科核对轴承磨损数据,泛黄的记录纸上布满了红蓝铅笔的修改痕迹,突然听见看门大爷敲响了铜锣,"当当当" 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

他连忙将听针别在工装口袋里 —— 那枚磨得发亮的听针刚从 3 号轧机的减速箱上取下,金属杆还残留着齿轮运转带来的余温。

"都停下!部里来突击检查了!" 杨厂长的喊声透过车间的噪音传来,原本轰鸣的钢锤敲击声戛然而止,只剩下通风管道的嘶嘶声。

李向前抬头看见五个穿深蓝色中山装的人走进来,为首的戴金丝眼镜,皮鞋底在满是油污的地面上打滑,他下意识地扶住了身旁的工具架。

"我们是冶金部质量检查组," 眼镜男从内袋掏出介绍信,纸张边缘带着细密的折痕,"本次检查随机抽样,不看台账,只看实物质量。"

抽样员扛着沉重的取样器走向钢坯堆,李向前注意到他左袖口的补丁 —— 那是用同色布料斜纹拼接的,针脚细密均匀,是标准的干部服打补丁手法。

"就抽这根," 眼镜男指着一摞码放整齐的钢坯,手指落在编号 "307" 的铁牌上,"上个月十八号生产的那批。

" 取样器钻入钢坯的声音尖锐刺耳,金属碎屑如星子般飞溅,落在李向前的劳保鞋面上,他弯腰捡起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碎屑,指尖触到断面细腻的金属纹路,那是连铸工艺特有的结晶肌理。

化验室里,老式拉力试验机的指针正在刻度盘上缓缓转动,齿轮咬合的 "咔嗒" 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李向前站在玻璃窗外,看见技术员小心翼翼地往试样上夹引伸计,金属片发出轻微的 "咔嗒" 声。

眼镜男突然将搪瓷茶杯放在操作台上,茶水溅出少许,在台面上洇出深色的痕迹:"等等,这延伸率......" 他推了推下滑的眼镜,镜片反射出仪表盘的刻度,"达到 28%?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技术科的公告栏前,几张泛黄的图表被图钉固定在木板上,检查组的成员们围在周围。杨厂长的算盘珠子打得飞快,噼啪声与窗外的风声交织:"我们厂目前钢材合格率 98.7%。"

他用算盘杆指着曲线图的峰值,"大炼钢时期最低跌到过 62%,那时候出的钢坯好多都得回炉。" 王副厂长递过搪瓷杯,里面泡着槐叶茶,叶片在水中舒展:"全靠老李他们技术科,光连铸机的关键部件就改良了八回,磁选装置都换了三代。"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