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废钢先砸碎," 他用粉笔在地面画出尺寸线,"就像咱老家过年砸核桃,得把硬壳去掉才能吃果仁。"
老王蹲在一旁焊接支架,焊条火花落在他手背上的旧伤疤上,烫出细小的黑点。当第一车碎废钢通过磁选机时,分离出的铜钉和铝片在铁盘里叮当作响,像撒了一把硬币。
新流程试运行那天,老周对着新安装的清洗池首摇头,他用扳手敲了敲池壁,发出空洞的回声:"李工,这得费多少水啊?咱厂的水票可紧张得很。"
李向前打开阀门,温热的碱水呈扇形喷在废钢上,附着的油污像融化的蜡一样剥落,在水面上形成彩色的油膜。
"废水能循环用," 他指着旁边的沉淀池,里面的隔板上己经挂了一层油泥,"就像咱洗衣服,头遍水脏,二遍投洗就清了,省下的水票够食堂多做两锅汤。"
小王在一旁记录数据,笔记本上画着复杂的水循环图,旁边用铅笔写着 "李工说:水是工业血液,一滴不能浪费"。
王副厂长来视察时,正看见小张戴着橡胶手套往池子里添加酸液,白色的雾气升腾起来,带着刺鼻的气味。"老李,这不是浪费酸碱吗?"
副厂长的搪瓷杯差点掉在地上,杯口的茶垢震落了些许,"现在化工原料比钢材还金贵!" 李向前递过刚出炉的化验报告,纸页上的数字还带着打印机的温热:"杂质去除率从 38% 提到 92%。"
他指着不远处的炼钢炉,钢水在炉内翻涌着亮红色的波浪,"现在炼出的钢,硫含量比以前低一半,能用来造锅炉了。" 钢水的光芒映在副厂长惊讶的脸上,把他眼角的皱纹照得一清二楚。
技术科的黑板上,废钢预处理流程图被红笔反复修改,旁边贴满了各种零件的草图。"第一步破碎,第二步磁选,第三步清洗..."
李向前用粉笔敲着步骤,粉尘落在他肩头的补丁上,"就像给废钢做外科手术,先清创再缝合。
" 赵师傅摸着新安装的超声波清洗机,金属外壳上还留着车床加工的螺旋刀痕:"老李,这玩意儿嗡嗡响着就能除锈,比咱以前拿钢丝刷干快十倍,就是声音太吵,跟蚊子开会似的。"
验收那天,冶金部的专家们带着光谱仪来到车间,仪器的显示屏在昏暗的厂房里发出幽蓝的光。"铁含量 85.7%!"
为首的专家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检测数据,"杂质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这在全国都是领先水平。"
王副厂长的算盘打得飞快,算珠碰撞声像放鞭炮一样密集:"按这利用率,咱厂每月能省 500 吨新钢材,够造两台拖拉机了!"
李向前注意到,副厂长特意换了件没有补丁的藏青色中山装,袖口却不小心沾了新的机油,形成一个深色的圆点。
车间的公告栏上,贴着 "废钢预处理标兵" 的照片,赵师傅站在磁选机前,手里举着一块清洗干净的废钢块,金属表面反射着灯光,能照见人影。
老周的工具袋里多了本油印手册,封面用毛笔写着 "李工废钢预处理法",里面夹着他自己画的零件示意图。
"现在知道了," 他拍着手册,纸页间掉出一张烟盒纸,上面记着各种金属的磁导率,"锈堆里真有黄金,就看会不会淘。" 小张正在给新工人演示超声波清洗,水流冲击废钢的声音清脆如泉,盖过了车间里的其他噪音。
深夜的技术科,煤油灯的灯芯爆出灯花,李向前还在修改工艺图,蜡纸在钢板上发出 "沙沙" 的声响。
陈雪茹送来的窝头放在桌边,己经凉透了,表面结了一层硬壳。"部里来电话了," 妻子指着桌上的老式电话机,听筒还没完全挂好,"说要把咱的技术推广到华北五省,让你准备材料。"
李向前看着窗外的废钢堆,现在它们被整齐码放成方垛,覆盖着防雨布,在月光下像等待重熔的金属军团。"雪茹," 他拿起听针,金属杆在灯光下泛着冷光,"你说这废钢,是不是像人一样,回回炉就有新活路?"
入秋时,红星厂的废钢预处理车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参观景点,兄弟厂的技术员们戴着安全帽,拿着笔记本前来取经。
有人用算盘计算着利用率提升带来的效益,有人趴在破碎机旁画着零件草图,嘴里还叼着铅笔。
王副厂长站在车间门口,向来宾们介绍着工艺流程,手指不时指向各个设备:"这是老李带我们搞的革新,变废为宝,现在连部里都发了通报表扬。"
李向前注意到,副厂长的袖口又沾上了蓝漆,这次是在调试新设备时蹭的,颜色比以往都要鲜亮。
下班路上,李向前看见小王骑着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大竹筐,里面装满了从各车间回收的废钢零件,螺栓和齿轮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李工," 小伙子停下脚,车筐里的一块废钢反射着夕阳的光芒,"我对象在街道办负责废品回收,她说现在连老太太们都学着咱的法子分拣了,知道哪些是好钢哪些是废铁。"
李向前笑着点头,想起母亲当年在街道办用磁石分拣废铁的情景,那时的他还蹲在旁边帮忙捡拾铁钉。夕阳把远处的废钢堆照得通红,像一堆即将重燃的火种,在渐浓的暮色中散发着温暖的光。
技术科的抽屉里,放着一份油印的专利证书,虽然纸张粗糙,字迹还有些模糊,却盖着鲜红的公章。
李向前时常翻看,指尖划过 "废钢预处理工艺,利用率提升至 85%" 的字样,仿佛能听见破碎机的轰鸣声、磁选机的嗡嗡声和清洗池的哗哗声。
他知道,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一块废钢的重生,都是对钢铁般意志的最好诠释,也是对那些在锈堆里寻找希望的工人们,最实在的褒奖。而那不断跳动的利用率数字,不仅是冰冷的统计,更是一群人用智慧和汗水在钢铁上刻下的生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