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送陈八归队
青龙岭的风呼啸着掠过山林,带着初秋特有的凉意。柳三江带着几个伙计在山间穿行,枯黄的落叶在脚下发出细碎的响声。
“獾子!”柳三江突然停下脚步,目光锁定在前方一处山洞。
柳家智顺着他的视线望去,只见洞口深处隐约可见一团灰褐色的影子。他不由得皱眉道:“这畜生昨晚跑得比兔子还快,今儿怎么一动不动了?”
山风吹过,带来一股若有若无的腥味。柳三江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洞口周围的痕迹。潮湿的泥土上留着几道深深的爪印,周围的灌木丛也有被撞断的痕迹,显然这里昨晚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搏斗。
“都小心点。”柳三江压低声音提醒道,同时从腰间抽出一根结实的麻绳。
陈八不解地问:“三江,你这是要干啥?”
柳三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将绳子系在枪上,动作轻缓地探入洞中。绳子轻轻一拉,獾子的尸体便被拖了出来。
“早就凉透了。”柳三江蹲下身检查着獾子身上的伤痕。獾子的腹部有一处狰狞的撕裂伤,血肉模糊,周围的毛发都已经被血液浸透,结成了暗红色的硬块。
陈建民倒吸一口冷气:“这伤口......”
“应该是遇到了山里的大家伙。”柳三江的手指轻轻拨开獾子周围的毛发,露出更多的伤痕,“看这牙印的间距和深度,很可能是雪山豹干的。”
柳家智脸色微变:“雪山豹?这山里已经多少年没见过虎了......”
“这獾子多半是被追杀时逃进洞里,最后失血过多死在里面。”柳三江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追它的老虎因为洞口太小,没法把獾子拖出来,只能放弃。”
想到昨晚他们在这片区域遇到的情形,几个人都不由得后背发凉。要不是当时带着火把,人多势众,恐怕就不只是撞见獾子那么简单了。
“三江,这可真应了山里人说的那话。”陈八一边帮忙将獾子装进背篓,一边感叹道。
“什么话?”
“说你福气大,进山就没空手而归过。我一直都觉得是假的,现在可是亲眼见着了,连死獾子都能让你碰上。”
陈建民也跟着打趣:“八老,这算什么?跟着三江进山,这种事儿都成家常便饭了。上回咱们不是还在枯井里找到那几块雪莲吗?”
柳三江没有接话,反而抬头看了看天色:“别说闲话了,天快黑了,太阳落山前必须赶回村。”
青龙岭的夜晚向来危险,尤其是现在可能有虎患,更不能在山里过夜。一行人加快脚步,终于在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前回到了柳家寨。
此时的屯子格外安静,平日里在村口玩耍的孩子们都不见了踪影。零星的炊烟从几户人家的烟囱里飘出,在暮色中缓缓散去。
“大娘,在家呢?”柳三江带着人来到屯屯长家。
秦巧荷闻声从厨房里走出来,看到柳三江时愣了一下:“三儿,你不是去给他们看病去了吗?这么快就回来了?”
“病已经治好了,八老要回部队,得跟县里打个招呼。”柳三江将背篓放下,“路上捡了只獾子,皮子留着,肉可以炖了。”
“捡的?”秦巧荷一脸狐疑,“这年头还能捡着獾子?该不会是......”
柳家智连忙作证:“娘,真是捡的,我亲眼看见的。就在山上那个......”
“行了行了,”秦巧荷摆摆手,“你们先去歇着吧,我这就把獾子收拾了。”
柳三江回到自己家,刚要生火烧炕,就听见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三哥!”两个小脑袋从门缝里钻了进来,正是三禄和三福。
“你们俩刚才去哪了?怎么没在村口玩?”柳三江一边添柴一边问道。
“巧子姐叫我们去吃鱼了!”三禄扑进柳三江怀里,差点把他撞倒。三福也紧随其后,兴奋地说:“可好吃了!”
“三哥你怎么突然回来了?不是说要去好几天吗?”
“想你们了呗。”柳三江揉了揉两个小家伙的脑袋,“再说了,这不是八老要回部队嘛。”
“真的吗?”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问。
“我向来都是直来直去?”柳三江笑道,“今晚就在这睡,别老是去打扰大娘。”
两个孩子又缠着柳三江说了会话,这才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柳三江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般无忧无虑。
等孩子们走后,柳三江从怀里掏出那几张纸票。纸票已经有些发皱,但上面的数字依然清晰可见。他默默计算着,明天下山得把这些都换成大洋或者金条。
这个年代,纸票贬值得太快,留在手里就是看着钱一天天变少。柳三江叹了口气,目光落在那张倒着的建安邮票上。这东西虽然现在不值什么钱,但错版的珍品总归是少见的,说不定以后能值不少钱,还是留着给后人当传家宝吧。
柳三江帮着秦巧荷收拾完东西,烧火做饭。厨房里飘散着淡淡的烟火气,灶台上的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香味四溢。
他一边忙活着,一边抬头看向秦巧荷,眼神中带着几分疑惑:“大娘,我大爷和老五怎么都不见人影?”
秦巧荷正在择菜,听到问话手上的动作顿了顿,眉头微皱:“都下山去了,老医伤得不轻,他们都担心得很。”她叹了口气,抬头看向柳三江,“你上山碰见大哥没?他应该也去巡山队了。”
“见着了,一起吃完饭才往回走的。”柳三江点点头,手上利落地切着菜,“听说孙医生的事,加上八老要回去,这不是火速赶回来了嘛。顺便还找到几张破狼皮,捡了头獾子。”
秦巧荷的手微微一顿,显然不想继续獾子的话题。厨房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案板上砧板声和灶火的噼啪声。
忙活了一阵,处理完食材,柳三江帮着端菜上炕桌。炕上铺着厚实的花布,几个嫂子带着孩子们已经坐好。屋里暖烘烘的,炉子里的火烧得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