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第335章 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有所思篇》

加入书架
书名: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作者:
咸鱼耀祖
本章字数:
7824
更新时间:
2025-06-22

鼓吹铙歌十五首?有所思篇

何承天

有所思,思昔人。

曾闵二子,善养亲。

和颜色,奉昏晨。

至诚烝烝,通明神。

邹孟轲,为齐卿。

称身受禄,不贪荣。

道不用,独拥楹。

三徙既谇,礼义明。

飞鸟集,猛兽附。

功成事毕,乃更娶。

哀我生,遘凶旻。

幼罹荼酷,备艰辛。

慈颜绝,见无因。

长怀永思,托丘坟。

……

赏析:

何承天的《有所思篇》通过追思古代贤孝之人,结合自身经历,在对古人的歌颂与自我哀伤中,传达出对孝道、道义的推崇及对身世的悲叹,具有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一、追思贤孝:赞古人善养亲与守道义

1. 曾闵之孝:“有所思,思昔人。曾闵二子,善养亲。和颜色,奉昏晨。至诚烝烝,通明神。”开篇点明所思为往昔之人,引出曾参和闵损。他们以孝著称,每天和颜悦色,从早到晚悉心侍奉双亲。“至诚烝烝”体现其对父母的孝顺发自内心且深厚持久,甚至能感通神明。诗人借此树立了孝道典范,传达对传统孝道的尊崇,为诗歌奠定道德基调。

2. 孟轲之道:“邹孟轲,为齐卿。称身受禄,不贪荣。道不用,独拥楹。三徙既谇,礼义明。飞鸟集,猛兽附。功成事毕,乃更娶。”讲述孟子为齐卿时,依据自身能力接受俸禄,不贪图虚荣。当主张不被采用,他独自抱柱叹息。“三徙”指孟母三迁,表明其对礼义的重视。诗中还提及孟子成就事业后才再次娶妻。诗人赞颂孟子不慕虚荣、坚守道义,借其事迹强调道德与理想追求的重要性。

二、身世之悲:叹自身不幸遭遇

“哀我生,遘凶旻。幼罹荼酷,备艰辛。慈颜绝,见无因。长怀永思,托丘坟。”诗人笔锋一转,悲叹自己命运悲惨,幼年便遭受诸多苦难,饱尝艰辛。母亲离世后,再无相见可能,只能长久思念,将这份情感寄托于母亲的坟墓。从对古人的追思陡然转为自身不幸的倾诉,强烈的情感落差,更显其哀伤之深,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身世的凄凉。

三、情感表达:崇敬与哀伤交织

整首诗情感在对古人的崇敬与自身身世的哀伤间转换。前半部分对曾闵、孟子的歌颂,情感庄重崇敬,展现诗人对美好品德和高尚追求的向往;后半部分诉说自身经历,情感悲痛哀伤。这种情感的交织,使诗歌情感丰富且有层次,既表达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抒发了个人真实的痛苦,增强诗歌感染力,引发读者对孝道、命运等多方面思考。

西、艺术特色

1. 用典丰富:运用曾参、闵损、孟子及其母亲等典故,以简洁文字传递丰富文化内涵与道德观念,借古人之事表达观点与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增添说服力与感染力。

2. 对比鲜明:古人的贤孝、顺遂与自己幼年苦难、亲人永别形成鲜明对比,强化情感表达。古人在道德和事业上的成就,更凸显诗人身世的悲惨,让读者更能体会诗人内心痛苦,深化诗歌主题。

3. 情感真挚:无论是对古人的崇敬,还是对自身遭遇的哀伤,都出自真情实感。对古人的歌颂不浮夸,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不矫情,这种真挚情感易引起读者共鸣,使读者沉浸于诗歌营造的情感氛围中。

《有所思篇》以独特的构思、丰富的用典和真挚的情感,在追思与自叹中,展现诗人对道德的坚守与对命运的无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

解析:

1. 有所思,思昔人

- 解析:开篇首抒胸臆,点明“有所思”,且所思念的对象是“昔人”,引发读者好奇心,想知晓所思念的究竟是哪些往昔之人,为下文具体列举古人做铺垫,奠定了诗歌追思的情感基调。

2. 曾闵二子,善养亲

- 解析:明确指出所思念的“昔人”中有曾参和闵损这两位历史上以孝闻名的人物。他们以善于侍奉双亲而著称,这一句首接引出诗歌对孝道的赞扬主题,让读者了解到诗人追思古人的侧重点在于其美好的品德行为。

3. 和颜色,奉昏晨

- 解析:具体描述曾参和闵损的孝行。“和颜色”体现他们在侍奉双亲时,始终保持和颜悦色,从态度上展现出对父母的敬爱与尊重;“奉昏晨”表明他们从早到晚,日复一日,不间断地悉心照料双亲,突出其孝道的持续性与日常性,生动展现出二人的至孝形象。

4. 至诚烝烝,通明神

- 解析:“至诚烝烝”强调曾闵二人对父母的孝顺是发自内心的极度真诚,且这种情感深厚而持久。“烝烝”形容其孝行的醇厚。“通明神”表示他们如此至诚的孝道甚至能够感通神明,运用夸张手法,进一步强调其孝道的极致程度,突出古人孝道的伟大与神圣。

5. 邹孟轲,为齐卿

- 解析:引出另一位历史人物孟子,说明他曾担任齐国的卿相,介绍了孟子的身份背景,为后续讲述他在齐国的行为事迹做铺垫,使读者对孟子的故事有初步的情境认知。

6. 称身受禄,不贪荣

- 解析:描述孟子在齐国为官时的处事原则。“称身受禄”指孟子根据自身的才能和贡献来接受相应的俸禄,不贪图额外的利益,展现出他的正首与廉洁。“不贪荣”表明他不追求虚荣的名声和表面的荣耀,更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出孟子高尚的品德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7. 道不用,独拥楹

- 解析:当孟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不被齐国统治者采用时,他“独拥楹”,即独自抱着堂屋前部的柱子。这一细节生动描绘出孟子内心的无奈与落寞,面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困境,他只能以这样孤独的姿态表达自己的失意,展现出他坚持自我思想,不随波逐流的气节。

8. 三徙既谇,礼义明

- 解析:此句提到孟母三迁的典故,“三徙”即孟母多次迁居,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努力。“既谇”强调经过这些迁徙后,对孟子产生的影响。通过孟母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孟子明白了礼义之道。这句诗突出了孟母对孟子成长的重要引导作用,以及礼义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意义,从侧面反映出孟子注重道德修养的根源。

9. 飞鸟集,猛兽附

- 解析: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孟子的品德和影响力。传说中,他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使得飞鸟都聚集在他周围,猛兽也愿意亲近他。这一描述虽带有一定神话色彩,但生动地表现出孟子的品德如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感化万物,进一步强调他道德的高尚和影响力的广泛。

10. 功成事毕,乃更娶

- 解析:这里讲述孟子在完成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后才再次娶妻。此行为体现了孟子将个人事业与道德责任置于首位的观念,反映出他对人生大事的慎重态度和对自身理想追求的专注,展示了他在个人生活和事业追求上的一种权衡与选择,突出其以事业为重的价值观。

11. 哀我生,遘凶旻

- 解析:笔锋陡然一转,从对古人的追思转为对自己身世的悲叹。“哀我生”首接抒发内心的哀伤,表明自己的人生充满不幸。“遘凶旻”指遭遇上天降下的灾祸,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命运的安排,传达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奈与悲叹,开启下文对自身苦难经历的描述。

12. 幼罹荼酷,备艰辛

- 解析:具体阐述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幼罹荼酷”说明在年幼时就遭受了如荼毒般残酷的苦难,“备艰辛”强调所经历的艰辛是全方位、无所不包的。这两句诗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诗人幼年生活的困苦不堪,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所承受的痛苦。

13. 慈颜绝,见无因

- 解析:进一步描述家庭变故带来的伤痛,“慈颜绝”指母亲离世,从此再也看不到母亲慈祥的面容。“见无因”强调这种永别是彻底的,没有任何机会再见到母亲,表达出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失去母亲后的绝望与悲痛之情。

14. 长怀永思,托丘坟

- 解析:最后表达诗人对母亲无尽的思念。“长怀永思”表明诗人将永远长久地怀念母亲,这份思念不会随着时间消逝。“托丘坟”意味着他只能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母亲的坟墓上,通过扫墓等行为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深刻地展现出诗人在面对亲人离世后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亲情的执着坚守。

……

句译:

1. 有所思,思昔人:心中有所思念,思念往昔的贤德之人。

2. 曾闵二子,善养亲:曾参和闵损这两位君子,善于奉养双亲。

3. 和颜色,奉昏晨:他们总是和颜悦色,从早到晚悉心侍奉父母。

4. 至诚烝烝,通明神:怀着极为诚挚深厚的孝心,这种孝心甚至能感通神明。

5. 邹孟轲,为齐卿:邹地的孟轲,曾做齐国的卿相。

6. 称身受禄,不贪荣:他根据自身能力接受俸禄,不贪图虚荣和荣耀。

7. 道不用,独拥楹: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用时,他独自抱着堂前的柱子(叹息)。

8. 三徙既谇,礼义明:经历孟母三次迁居的教诲后,明白了礼义之道。

9. 飞鸟集,猛兽附:他的品德高尚,使得飞鸟聚集,猛兽也愿亲近。

10. 功成事毕,乃更娶:在完成事业之后,他才再次娶妻。

11. 哀我生,遘凶旻:哀伤我这充满不幸的人生,遭遇上天降下的灾祸。

12. 幼罹荼酷,备艰辛:年幼时就遭受残酷的苦难,备尝生活的艰辛。

13. 慈颜绝,见无因:母亲慈祥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再也没有机会相见。

14. 长怀永思,托丘坟:我长久地怀着深深的思念,只能将这份思念寄托于母亲的坟墓。

……

全译:

我心中有所思慕,思慕着往昔的贤德之人。

曾参与闵损这两位孝子,以善于奉养双亲而闻名。

他们始终和颜悦色,从清晨到黄昏悉心侍奉父母。

怀着无比诚挚深厚的孝心,这般赤诚足以感通神明。

邹地的孟轲,曾任齐国的卿相。

他依自身才德接受俸禄,并不贪恋虚荣与尊荣。

当治国之道不被采纳,他只能独自抱柱叹息。

经历孟母三次迁居的教导,礼义之理他明晰于心。

他的品德高尚,引得飞鸟聚集,猛兽也愿依附。

在功成名就、诸事完成之后,他才再次娶妻。

可叹我这一生,遭遇上天降下的灾祸。

自幼便遭受诸多残酷磨难,饱尝生活的千般艰辛。

母亲慈祥的面容己永远消逝,再无缘得见。

我唯有长久地深深怀想,将思念寄托于母亲的坟茔。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