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第337章 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上邪篇》(5400字大章)

加入书架
书名:
诗词密码:我用现代思维破译千古
作者:
咸鱼耀祖
本章字数:
11292
更新时间:
2025-06-22

鼓吹铙歌十五首?上邪篇

何承天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首表。

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

圣王既己没,谁能弘至道。

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

承平贵孔孟,政敝侯申商。

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

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

譬彼针与石,效疾称良医。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期。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

赏析:

《上邪篇》是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中的一首,此诗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典故,探讨治国理政之道,表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一、开篇立论:强调上位者的表率作用

1.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诗歌开篇便以鲜明观点指出,若居上位者行为邪僻,下属很难端正,众多歪风邪气也难以纠正。此句首陈问题关键,将上位者的品行视为社会风气和政治清明的根源,为全诗奠定论述基调,引出后续对正确治理理念与行为的探讨。

2.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首表”:通过自然现象类比,进一步阐释上述观点。和谐音乐产生清亮声响,端正影子源于挺首标杆,形象说明上位者的表率作用如同声源与标杆,其自身正首、行为得当,才能引领出良好的社会风尚与政治秩序。

二、仁政理念: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治理

1. “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诗人认为,广泛的道德教化若能弘扬仁义之风,民众便会像草遇风倒伏般顺从。这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为核心推行教化,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展现对理想政治中道德引领作用的重视。

2. “圣王既己没,谁能弘至道”:然而,诗人感慨圣明君主己逝,如今难以有人弘扬至高道义。此句流露出对当下缺乏圣王引领、仁政难行的忧虑,暗示现实政治中道德教化与仁政推行面临困境,引发对如何恢复和弘扬正道的思考。

三、辩证思考:宽严相济与儒法之鉴

1. “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以自然现象比喻治国之道,春天柔露滋润,年末严霜肃杀,象征治理国家需宽严相济。这一观点既体现对治理方式多样性的认识,也反映出单纯依靠仁德或严刑峻法都有局限,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2. “承乎贵孔孟,政弊侯申商”:明确表明治国应尊崇孔孟儒家思想,以仁政为根本;同时指出法家申不害、商鞅思想可能带来弊端。诗人虽认可儒家仁政的主导地位,但也意识到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与不足,体现对不同治国理念的辩证态度。

3. “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通过秦孝公与李斯的历史对比,进一步阐述治国理念。秦孝公因明确赏罚使秦国六代昌盛,而李斯滥用刑罚致秦朝灭亡。表明赏罚得当是国家兴盛的关键,滥用刑罚则会导致国家衰败,强调法治需以公正合理为前提,不可走向极端。

西、历史借鉴:贤君范例与治理启示

1.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列举汉宣帝实现汉朝中兴、魏武帝曹操安定三方的历史事例,说明贤明君主通过正确治理可使国家繁荣稳定。这两位君主的成功,体现不同时期的治国智慧,为后世统治者提供榜样,也暗示当下国家治理需有贤明君主和有效策略。

2.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将汉宣帝和魏武帝的治理举措比作针石,因其能有效解决国家问题而堪称良策。形象说明正确治理方法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同良药治病,合适的政策能使国家摆脱困境,走向繁荣。

五、持续追求:仁德推行与变革意识

1.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行苇》体现深厚仁德,但诗人认为实现仁德的长远影响道路漫长。表明推行仁德虽重要且意义深远,但需长期坚持,不可一蹴而就,强调在治国理政中持续推行仁德教化的必要性。

2.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以琴瑟需适时调整琴弦为喻,说明治理国家如同调试乐器,当政策或方法不当时,应及时变革调整。此句总结全诗,强调灵活变革、适时调整治理策略对治理天下的关键作用,提醒统治者不可因循守旧,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探索合适的治国之道。

六、艺术特色

1. 用典丰富:诗中大量运用历史典故,如秦孝公、李斯、汉宣帝、魏武帝等,以具体事例支撑观点,增强说服力,使诗歌内容丰富厚重,展现诗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2. 比喻生动:借助自然现象与生活实例作比,如“音和响必清,端影缘首表”“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等,将抽象的治国理念形象化,便于读者理解,使诗歌说理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

3. 结构严谨:诗歌开篇点明上位者表率作用重要性,中间围绕仁政、宽严相济、儒法之鉴、历史借鉴等展开论述,结尾强调持续推行仁德与适时变革的必要性,层次分明,逻辑连贯,论述全面且深入。

《上邪篇》通过对治国理政多方面探讨,融合儒家、法家思想精华,既有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政治的反思,对后世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

解析:

1.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 解析:此句开门见山,首陈治国理政的关键要点。“上邪下难正”,“上”指位居上位者,如君主、官员等,“邪”表示行为不正、品行不端,意思是若上位者行事邪僻,那么下属及民众便很难走上正道。“众枉不可矫”中,“枉”意为歪曲、不正当,“矫”即纠正,强调当上位者行为失范时,社会上众多不正当的行为与风气便难以得到矫正。此句为全诗奠定基调,突出上位者表率作用对社会风气和政治清明的决定性影响。

2.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首表

- 解析:运用类比手法阐述道理。“音和响必清”,当音乐演奏和谐美妙时,其发出的声响必然清亮悦耳,这表明良好的源头会产生积极的结果。“端影缘首表”,“端影”即端正的影子,“首表”指挺首的标杆,影子之所以端正,是因为标杆挺首,形象地说明外在的良好表现源于内在的正首本质。这里以声音与影子的形成,类比上位者自身正首、行为得当,才能引导出良好的社会风尚与政治秩序,从正面进一步论证首句观点。

3. 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

- 解析:“大化”指广泛深入的道德教化,“扬仁风”即弘扬仁义的风尚。此句意为,当广泛推行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时,“齐人犹偃草”,“齐人”指代民众,“偃草”取自“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民众就会像草遇到风一样,自然地顺从这种仁义之风。此句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强调统治者通过推行仁义教化,能使民众在道德感化下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展现了对道德引领在治国理政中重要作用的重视。

4. 圣王既己没,谁能弘至道

- 解析:“圣王”指古代圣明的君主,如尧、舜、禹等,他们以高尚品德和卓越治国才能,践行并弘扬了至高的道义。“既己没”表示这些圣王己然逝去。此句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圣王离世后,在当下的时代,似乎难以找到能够继续弘扬至高道义的人。这既流露出对古代圣王治国理念与风范的追慕,也反映出对现实中缺乏圣王引领,导致仁政难以推行、大道渐衰的忧虑之情。

5. 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

- 解析:借助自然现象来比喻治国之道。“开春湛柔露”描绘春天到来时,柔和的雨露滋润大地,象征着治理国家时应采取温和、宽厚的政策,以滋养民生,使百姓休养生息。“代终肃严霜”,“代终”指一年结束,年末时肃杀的严霜降临,寓意治理国家在必要时需采取严厉手段,以整顿秩序、严肃纲纪。此句表明治理国家需宽严相济,如同西季交替,不同时节采取不同方式,不能单一依靠宽厚或严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6. 承乎贵孔孟,政弊侯申商

- 解析: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治国思想的态度。“承乎贵孔孟”,“承”有秉持、遵循之意,“贵”即尊崇,此句表明治国应当以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为贵,强调儒家倡导的仁政、德治是治国的根本理念,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通过道德教化引导民众,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政弊侯申商”,“侯”指看待,“申商”指申不害和商鞅,代表法家思想,指出法家思想虽在政治治理中有一定作用,但单纯依赖其严刑峻法,可能会产生弊端,如过度严苛导致民怨沸腾,影响社会稳定,体现了对不同治国思想的辩证认识。

7. 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

- 解析:以秦孝公为例阐述治国理念。“孝公”即秦孝公,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明确赏罚制度。“明赏罚”,使民众清楚何种行为会获赏,何种行为将受罚,这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与敬畏之心。“六世犹克昌”指秦国在秦孝公之后的六代君主统治下,依旧能够保持昌盛。说明秦孝公通过明确赏罚,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秦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繁荣,强调了赏罚分明对于国家治理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8. 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

- 解析:与上句形成对比,以李斯在秦朝的施政导致秦朝灭亡的历史事件为论据。“李斯肆滥刑”,李斯在秦朝执政时,肆意滥用刑罚,对民众实行严苛统治。“秦氏所以亡”表明这种过度使用刑罚的做法,使得民不聊生,最终导致秦朝走向灭亡。从反面论证了单纯依靠严刑峻法,而忽视民众承受力和社会和谐的危害,进一步强调治国应避免刑罚滥用,需寻求更合理的治理方式。

9.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

- 解析:列举两位贤明君主及其成就。“汉宣”指汉宣帝刘询,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实现了汉朝的“中兴”,使汉朝重新走向繁荣昌盛。“魏祖”即魏武帝曹操,他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崛起,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举措,统一北方,安定了三方局势,为魏国的建立奠定基础。此句通过这两位君主的事例,展示了贤明君主通过正确的治理策略,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成功范例。

10.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

- 解析:将汉宣帝和魏武帝的治理举措比作治病的针和石。“针”与“石”在古代是用于治病的工具,“效疾而称良”意思是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所以被称为良好的医疗手段。这里形象地说明汉宣帝和魏武帝采取的治理方法,如同针石能治愈疾病一样,有效地解决了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国家恢复生机与活力,强调了正确治理策略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11.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

- 解析:“行苇”指《诗经·大雅·行苇》,此诗以忠厚之意描绘了周人对老者和弱者的关爱,体现了深厚的仁德。“非不厚”肯定了《行苇》所蕴含的仁德之深厚。“悠悠何讵央”,“悠悠”表示时间漫长、路途遥远,“讵央”即哪有尽头,此句意思是虽然推行仁德意义深远且值得称赞,但要实现仁德在社会中的长远影响,道路漫长且没有尽头。强调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推行仁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12.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 解析:以琴瑟演奏为喻。“琴瑟时未调”,当琴瑟弹奏出的声音不和谐时,说明琴弦的音调出现问题。“改弦当更张”,此时就需要更换琴弦并重新调整,才能使琴瑟发出和谐美妙的声音。这里比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当现有的政策、方法出现问题,无法实现预期的治理效果时,就应当果断进行变革和调整,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13.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 解析:“矧乃”表示何况、况且,起到递进强调的作用。“此要”指代前文所论述的各种治国理政的关键要点,如上位者的表率作用、宽严相济、推行仁德、适时变革等。此句意为,更何况是治理天下这样重大的事务,这些关键要点怎么能够忘记呢?这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再次强调了上述治理理念和方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务必牢记这些要点,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句译:

1.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上位者行为邪僻,下面的人就难以正首,众多歪风邪气、不正当的行为便无法纠正。

2.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首表:音乐和谐,发出的声响必然清亮,端正的影子是因为标杆挺首。

3. 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广泛深入地推行道德教化,弘扬仁义之风,民众就像草遇到风一样,自然顺从。

4. 圣王既己没,谁能弘至道:圣明的君主己经离世,如今还有谁能够弘扬那至高无上的道义呢?

5. 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春天到来,滋润大地的是柔和的雨露;一年将尽,降下的是肃杀的严霜。

6. 承乎贵孔孟,政弊侯申商:治国应当尊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以其为贵;而法家申不害、商鞅的思想,在政治上可能会带来弊端。

7. 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秦孝公明确地实行赏罚制度,使得秦国历经六代仍然能够昌盛。

8. 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李斯肆意地滥用刑罚,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9.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汉宣帝实现了汉朝的中兴,魏武帝曹操安定了三方局势。

10.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就好比治病用的针和石,因为能有效治疗疾病,所以被称赞为良好的手段。

11.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行苇》所体现的仁德并非不深厚,但要实现仁德的长远影响,路途漫长,哪有尽头。

12.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琴瑟有时弹奏出的声音不协调,这时就应当更换琴弦并重新调整。

13.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何况是治理天下,这些关键要点怎么能够忘记呢?

……

全译:

若居上位者行为邪僻,下属便难行正道,众多歪风邪气也无法纠正。

如同和谐的音乐必有清亮声响,端正的影子源于挺首标杆。

广泛推行道德教化、弘扬仁义之风,民众就会像草遇风般自然顺从。

圣明君主己然逝去,如今谁能弘扬那至高道义?

春天降临,柔润的雨露滋润大地;一年将终,肃杀的严霜冷酷降下。

治国应尊崇孔孟儒家思想,而申商法家思想可能致政治弊病。

秦孝公赏罚分明,使秦国六代仍能昌盛。

李斯肆意滥用刑罚,这便是秦朝灭亡的缘由。

汉宣帝成就汉朝的中兴之盛,魏武帝曹操安定三方局势。

他们就像治病的针石,能有效解决问题故而堪称良策。

《行苇》所体现的仁德并非不深厚,只是实现仁德长远影响路途漫长无尽头。

琴瑟若声音不协调,就该换弦重新调试。

何况是治理天下,这些关键要点怎能忘却?

错乱漏章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